因经济和政治地位均颇为独特的巨无霸央企中信集团拟借壳中信泰富在香港整体上市,后者再次成为资本市场的焦点。
中信集团为何选择中信泰富?在2008年中信泰富遭遇澳元衍生品巨亏之前,中信集团在这家红筹蓝筹加身的子公司里并不具话语权,直至荣智健引咎辞职。
中信集团和中信泰富之间充满各种审时度势的交易。中信泰富的创始人荣智健是中信集团创始人荣毅仁之子。中信泰富原本是中信集团在香港最重要的平台,也是最国际化的一个子公司。
1996年,荣智健借香港回归之势要求增持中信泰富股权,如愿后通过巧妙的资本运作积累了巨额个人财富,三度荣登《福布斯》富豪榜中国首富,至今各方对股权转让原委说法不一。然而,中信泰富在1998年金融危机中股价骤跌,面临被强行平仓的困境。中信集团相助,让荣智健躲过一劫。
国有大股东的第二次救赎即2008年轰动一时的澳元衍生品危机,荣氏家族因此被迫淡出中信泰富,而中信集团通过救助方案对中信泰富的持股比例增至57.6%。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次危机也是中信集团夺回中信泰富控制权从而启动整体上市的契机。2008年也正当中央吹响推动国有大型企业母公司股份制改造的集结号,时任董事长孔丹开始带领集团酝酿整体上市方案。囿于A股市场一块资产不能上两次市的规定,中信集团整体上市方案只能弃A股选H股。
中信泰富无疑是中信集团整体上市的最佳壳公司,中信内部在2009年就基本确定这一思路,不过在高层引发较大分歧。知情人士称,孔丹当时对国务院领导表示,不需要中央的任何资金支持,只要放中信去境外上市,可以再拿100亿美元回来。
此次中信集团H股整体上市获批,算是借了国企产权多元化改革的东风。在此之前,央企通过整体上市实现产权多元化虽为共识,但在具体操作层面遭遇不少阻力,直至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定调。
至今鲜有央企在香港整体上市,但此举符合中信集团作为中央窗口公司的独特性,对国资改革不具普遍意义。因注资庞大,中信管理层需在重组方案上做出创新,并平衡政府与少数股东之间的权益,尤其是前者的利益。
民众担心境外上市将大大提高国资流失的几率,虽然并无道理,但在短期内,中信整体上市的本质依然是国有资产的重新组合,政府依然保有绝对话语权。但由于担心小股东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体现,香港资本市场对此谨慎乐观。
对中信集团来说,整体上市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在现有国资监管的大环境下,如何在整体上市的基础上对旗下盘根错节的混业进行分业经营及管控,并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经验。(邓瑶)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