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9日08:43 财华社

  “云锋有鱼杯”港股模拟大赛火热开赛,报名交易即有可能赢取60万大奖!【点此报名】

  10月16日,停牌四年半之久,正谋求重组复牌的旭光高新材料(00067-HK)公告称,公司于2017年3月31日向港交所提交的新上市申请已于今年9月30日到期,而10月16日,公司已向港交所重新提交了新上市申请。

  今天笔者就来起底一番旭光的漫漫复牌之路。事情要从2014年说起。

  2009年6月,旭光成功于港交所上市,其主要从事天然芒硝产品的开采、加工及制造。初上市时公司名为旭光,2011年4月公司股份简称正式更改为旭光高新材料,当时更名的理由是董事会认为新名称将能更适当反映辨别集团正在逐步增长的业务及集团的未来业务发展方向。

  要说起初那几年,光看业绩表现的话,旭光的发展不能说不好。如下图所示,上市后的数年旭光收入总体增长,特别2011年起由于收购的中国高分子业绩并入集团综合账目,旭光收入及净利润均录得大幅增长,不过毛利率则逐年下跌,但总的来说,经营状况还算正常。

  (旭光上市数年业绩表现,单位人民币)

  争议傍身,疑遭沽空机构揭财务造假

  然而业绩平稳发展了几年的旭光,一切都“终结”在2014年。只是回头看,追溯旭光的历史就会发现,早在上市之初公司就曾面临诸多争议,其中包括刚上市4个多月就发行高息债券集资,以及大股东李炎在禁售期后仅一个星期便将手头4亿股相当于旭光股权20%的股份抵押予中银国际借钱等等。

  2014年3月25日,旭光终迎来发展生涯中最“痛”的一击:当天,著名美资沽空机构格劳克斯(Glaucus)发布的报告中,格劳克斯直指旭光2011年的PPS销售及盈利能力少于其财务报告所显示的90%,并认为其芒硝产品的销售存在疑点;此外,格劳克斯还质疑旭光在上市时便提供虚假夸大的数据;而截至2013年6月底,旭光有在岸债务约人民币42亿元,加上2014年5月12日,之前获得中投及中信资本购买的利率为25.97%的可转换债券1.2亿美元将会到期,因此格劳克斯认为旭光可能最后资不抵债,故给出强烈沽售评级,目标价为0港元。

  格劳克斯这一指控令旭光股份在3月25日当天下挫7.4%后于10点56分紧急停牌,停牌前报1.25港元(单位下同)。就在同日,旭光主席张志刚于电话会议上强调称沽空报告内容与事实不符,集团会保留追究权利,更会在适当的时间作出回购,且有信心股份能复牌。副总裁戴群波亦指集团会尽快在一两天内在港交所发出公告逐点反驳报告内容,并将如期公布2013年业绩,希望投资者耐心等待。然而到了3月28日,旭光就“自打脸”地公告称因审计师需要更多时间完成审计集团2013年账目,原定于当天发布的2013年业绩将延迟公布。

  祸不单行,未及澄清再遭指控

  然而就在旭光深陷沽空泥潭,未及发出官方澄清公告之际,2014年4月1日,又一新兴投资公司Emerson Analytics也跳出来发布报告指控旭光涉嫌夸大生产量,甚至预言旭光将最终遭遇除牌。正所谓祸不单行,接连被当做沽空靶子的旭光也是一个头两个大了。

  直到4月4日,旭光终于发布一则澄清公告反驳格劳克斯此前的指控,并称公司与管理层已检视对方于沽空报告中作出的指控且一致同意有关指控属错误及不恰当;旭光还指格劳克斯未妥善考虑相关事实,对公司的股东及潜在投资者而言属不恰当及误导。此外,旭光在该公告中表示正准备第二份澄清公告以反驳或澄清Emerson报告中的指控及评论。

  此后围绕旭光的风波依旧不断,最要命的是,虽然之前公司表示对复牌有信心,但眼看如今四年半过去了,旭光仍未能成功复牌,可见其复牌之路走得甚是不易。回看整个事件发展过程笔者简要整理如下:

  诚如上表所列旭光的复牌进程,因被沽空机构指财务造假而停牌数年,甚至一度被港交所下达最后通牒并列入除牌程序第三阶段之后,旭光风雨飘摇的命运在2016年终于迎来转机。

  重组、集资、变更主营业务为复牌铺路

  2016年9月23日,旭光与临时清盘人及独立投资者订立重组框架协议,并在除牌程序第三阶段结束前向港交所提交了复牌建议。2017年2月16日,旭光正式发布相关重组计划公告,为复牌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旭光在公告中披露将通过以下几招为复牌铺路:

  一、建议资本重组。(股本重组将包括股份合并、法定股本注销及法定股本增资)

  二、解除公司所有负债之债权人计划。(基于公司彼时现有账簿及记录或由债权人所作出,公司被申索约9.8亿美元。该数据将视乎计划管理人之最终决定及债权人计划下作出之审裁而定。于债权人计划完成后,债权人对公司之所有申索及公司之负债将获悉数清偿及解除。集团所有现有资产将转至债权人计划之计划公司或计划管理人,以此令目标集团于完成后成为公司的唯一资产。)

  三、认购新股份(根据重组框架协议,认购人将按每股认购股份0.08元认购11.2亿股认购股份,总认购价8970万元。)

  四、公开发售股份。(待股本重组生效后,公司拟每持有一股新股份获发一股发售股份,以0.08元配发及发行合共5.6亿股发售股份,筹款4480万元。)

  五、及收购一项新业务。(公司向独立投资者收购一主要从事生产及销售轻质预制混凝土墙板及销售相关配件之集团)

  六、收购事项构成反向收购,涉新上市申请。

  七、申请清洗豁免

  停牌逾四年生机现,旭光能涅盘重生吗?

  从公告内容不难看出,为谋求复牌,旭光使出的重要手段无外乎重组、集资以及变更主营业务这三大块。其中,公司预计通过股东认购及公开发售共将筹得1.345亿元,当中9000万元将拨付债权人计划,及于扣除专业费用及开支约3500万元后,结余将留作公司交易完成后之营运资金。

  新业务方面,根据重组框架协议,旭光向Boediman Widjaja、Insinirawati Limarto及Incunirawati Limarto等投资者收购目标公司Linktopz待售股权。收购完成后,目标集团将成为旭光全资附属公司,同时经扩大之旭光集团主要业务活动将更改为制造及销售预制混凝土墙板系统及销售相关配件。

  如今旭光第一次新上市申请已失效,并于10月16日积极提交了第二新上市申请,但结果却仍然是个未知数。旭光此次究竟能否把握住机会,涅盘重生?对此虽然眼下还暂无定论,但不得不说相比停牌后“冬眠”的那几年,起码今日的旭光还有一线生机,至于结果便只需安静等待了。

  作者:彭小留

  本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想转载请关注官方微信号港股解码,留言获取授权。

责任编辑:卢昱君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