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麟读报:本周是业绩周与救市关键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3日 08:29  新浪财经

  新闻:

  1 大户部署沽空正股购供股权汇控势受压

  评论:外围金融股的表现相信已经是完成了反弹,除非美国的新救市方案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惊喜,否则汇丰股价几乎肯定向下为主。

  2  处理毒资产考验奥巴马决心

  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虽然处处显示强硬作风,对整治金融市场绝不手软,但接近三个月下来,基本上是一事无成。面对金融危机不断扩大,奥巴马上任不久就宣布了两项纾困措施,包括由财长盖特纳在二月十日宣布的“资本辅助计划”(CAP),作为布殊政府年代“问题资产纾解计划”(TARP)的续篇,把问题资产重新定位然后决定余下的资金如何调拨,向金融机构提供协助;此外,在二月中旬,奥巴马又推出了七千八百七十亿美元的刺激经济方案,很快就获国会通过。

  但是,金融市场对奥巴马的救市计划并没有给予好评;布殊任内的TARP计划推出以来,一直因运作和行政混乱而招惹不少批评,新财长盖特纳修订后推出的CAP则雷声大雨点小,一直没有执行细节,金融市场认为盖特纳对如何处理金融机构的坏账犹疑不决,埋下了现在群情汹涌要他下台的伏线。

  一般相信,盖特纳在今天(周一)将会宣布如何处理金融机构毒资产的具体方案,这个方案被视为是美国政府应付金融危机的最关键措施,也是二月份财政部公布注资拯救银行计划时没有提供答案的最棘手部分;全球翘首以待,希望知道奥巴马政府如何在避免走欧洲式“国有化”之外,可以为银行抽离大笔“有毒”资产。

  据美国媒体在上周引述政府官员的消息,盖特纳计划协调三个部门共同合作:首先财政部将集中处理住房抵押贷款关连证券的问题债券;其次是由另一机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参与处理问题贷款;最后是由联储局提供“弹药”,为上述二个机构供应“流动性”。处理问题债券的计划会动用七千亿美元,由财政部与私人投资者合作,各自付出相同数目的金额组成基金;这个基金主要由私营投资公司管理,财政部担任合作投资者。

  至于问题贷款,也需要私人投资者和政府共同出资,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将以贷款形式为购买这些资产提供高达八成五的资金,其余一成五由私人投资者负责。

  联储局的工作,主要是扩大TARP的适用范围,涵盖各种新发行的消费贷款和中小企贷款支持债券,和“毒性”最深的○五至○六发行的债券;扩大TARP的适用范围,意味着联储局可以为购买了这些债券的投资者提供贷款。

  盖特纳由于在二月十日公布处理毒资产的计划时并没有提出具体方案,触发了华尔街股市大跌,今天公布的计划详情,同样对股市以至整个金融市场举足轻重。美国金融机构的毒资产主要在住房和商用房抵押贷款、贷款关连证券、及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其中抵押贷款价值估计超过二万亿美元,要彻底把这批毒资产从金融机构中搬走,要动用的资金数额惊人,能否吸引私人投资者参与是一大疑问。按美国财政部的构想,引入私人投资者的原因是希望能为这些毒资产定出合乎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既不会浪费纳税人金钱,也不会损害银行的利益。

  奥巴马政府应对金融危机已先后使出了多种招数,从拯救金融机构、援助苦业主到扩大小企业贷款、刺激消费信贷、对银行进行压力测试,及一连串的刺激经济计划等,但始终兜兜转转,不愿单刀直入处理金融危机的根源—银行的毒资产;这个问题一天未处理,金融风暴都难望看到结束的曙光;《华尔街日报》直言,清理毒资产也许可以成为奥巴马班子着手整顿金融机构的好机会,也可以显示美国政府彻底解决金融危机的决心。现在唯一变量,是国会挽救AIG演变成公帑落入私人口袋的丑闻,令政府向国会要求拨款的难度大增。

  评论:好于市场预期则带来上升,否则还要测试低位,市场已经期待奥巴马政府太多,这样又得花两万亿甚至更多,美元难道是金刚不坏之身?

  3 港股“超级业绩周”基金审慎

  评论:中资银行股的业绩预料不会太差,但是对于息差收窄、贷款素质恶化的担心才是市场的主流。

  4 美金融监管方案料周四公布设系统风险机构处理企业倒闭善后

  《纽约时报》消息人士透露,华府本周内将向国会公开改革金融监管系统的方案大要,主要涉及成立“系统风险监管机构”(Systemic-risk regulator),让金融机构有稳定的结业过程,并对金融业进行持续性监管。

  鉴于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已将改革金融监管系统视为现时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估计财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将于美国时间周四向参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讲述改革方案内容。

  方案倡规范机构薪酬

  《纽约时报》引述知情官员报道,方案会先披露现时金融系统中的潜在风险,并需要一个拥有权力的“系统风险监管机构”来处理金融机构倒闭时的善后工作。此举亦呼应了联储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两周前的说法,伯南克指需要一个机构来合法接受倒闭的金融机构所剩下的资产,类似现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对存款机构的工作一样。

  报道指,华府属意以扩大联储局权力的方式,让储局兼任此项工作,不过有国会议员对此表示反对,认为储局在此事上已失去政治支持,难以胜任。

  除了成立“系统风险监管机构”外,《纽约时报》指上述金融监管系统改革方案中,亦包括监管所有银行、华尔街公司及其它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行政人员薪酬,无论该公司有否接受政府纾困资金,都要遵守有关薪酬规范。

  今公布三招处理毒债

  此外,传媒估计盖特纳将于今日公布如何处理金融机构中有毒资产(Toxic Asset)的详细计划。计划主要分三部分,一、是成立一个由FDIC支持的机构(暂称为Public Investment Corp),用以购买及担保有毒资产;二、将会进一步扩大联储局推出的“定期资产抵押证券借贷工具”(TALF)至超过1万亿美元;三、政府亦会推出公私参与基金购入有关“毒产”,基金将会私营,由私人投资者及政府注资,并分担盈亏。

  由于美国国际集团(AIG)发放巨额花红事件的处理手法令国会对财政部失去信心,故此财政部将计划联同联储局及FDIC一并行动,争取国会通过方案,亦确保私人投资者能安心参与该计划。

  评论:看来本周美国市场的关键周,7500点成为道指的关键阻力位。

  5 中石油全年纯利估减14%

  评论:实际上所谓估计全年业绩,也只是估计最后一个季度的业绩,并不困难,这些分析员老是弄得神秘兮兮,让这些业绩预测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6  工行姜建清:息差将续收窄

  【明报专讯】正当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息,内地银行业也面对息差收窄的压力。内地最大银行工商银行(1398)的董事长姜建清表示,中资银行的息差趋向收窄,各银行必须对发展方式和盈利结构作出重大调整,以面对息口环境的改变。

  发展方式盈利结构须大调整

  姜建清日前于北京一个论坛表示,国际金融市场变化,除了使欧美国家市场动荡,对中国银行业也带来挑战。利率市场化是其中一项挑战,他表示,近年来法定利率的调整,使银行存贷息差逐步缩窄,目前内地商业银行的息差约为2.8厘,介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姜建清预期,未来利率的趋势将进一步下滑,所以银行的发展方式和盈利结构,必须做重大的调整,以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发展。

  事实上,刚公布业绩的首家中资银行交通银行(3328),其息差也明显收窄。去年第四季的净利差和净边际利率,便分别较第三季收窄16点子和17点子(100点子为1厘),即分别降至2.88厘和3.02厘。

  此外,姜建清提到未来1、2年是中国银行业风险防控的重要关口,除了因为全球进入低利率时代,银行的外币债券投资面对新的压力之外,其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和公司违约风险也上升。同时,在今次金融危机中,生存下来的银行将会更加强大,加快兼并重组,并产生大批具更强竞争力的世界级金融旗舰,届时中国金融机构在世界将面临更多的竞争。

  评论:将来世界银行业是国有化旗舰之间的竞争,这个也是汇控难以生存的一个关键。

  7  中投楼继伟:全球L形衰退

  【明报专讯】中国的主权基金“中国投资公司”的董事长楼继伟说,全球面临一个“L”形经济衰退,原因之一是全球金融体系过度倚赖美元的不可持续性。

  底部还有多次震荡

  楼继伟日前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9年会”上指出导致衰退的三大原因:第一,07年是商业周期的最高峰,本来就面临回落;第二,西方过度消费和东方过度储蓄的不可持续性,导致国际经济结构矛盾爆发;以及第三,全球金融体系过度倚赖于美元的不可持续性。他说:“当前我们面临一个‘L’形的衰退,我甚至认为在‘L’形底部还有多次震荡才会慢慢地出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黄桂田认为,楼的观点很实际,黄从学术角度推论说:是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至少有2年的衰退期,而且之后,势必有一段相当长的萧条期。

  楼继伟强调了结构性的问题,因此,宏观而言,只有改革才能解决。微观而言,他总结了当前9个变化趋势。当中包括了一)银行的经营正在回归传统——利息收入为主的模式;二)因为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和今后低杠杆的运营环境之下,回报将大幅度下降,因此,长期坚守一个资产配置的模式正在被反思;三)投资者和管理人利益分配的模式正在改变;四)过度虚拟化的产品正在失去市场等。黄桂田也认为,这次金融系统一定会有重大改革调整,“过去虚拟经济膨胀过于迅速,但这次危机后,相信虚拟经济将重新归位,与实体经济相互适应”。

  评论:我倒觉得大家的观点越来越悲观是件好事情,总比去年哪种V型反弹要好。

  8  国际评级机构劣绩斑斑

  评论:评级机构现在的主要任务救市为美国救市而保驾护航。  

    相关专题:

    交易提示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