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香港传真”。

如果提到预付、分期,你会想到什么?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还是每年一次的iPhone抢购潮?

其实,60年前的香港,就已经兴起了一股预付和分期消费的风潮!那就是——抢月饼。

用当时的话说,叫——月饼会

中秋节是中国人的大节。在香港,中秋时节向亲友馈赠月饼是基本礼节。但是对于一般老百姓,特别是打工仔而言,在60年前的香港,一盒月饼并非想买就能买。

1960年前后,香港人均GDP与当时的秘鲁、南非和希腊差不多,市民生活水平虽然在战后稳步提升,但是薪水仍然很低。那个年代的月饼,一盒大概5元港币左右,而工人的工资也就几十块钱。换而言之,想要在中秋买上10盒月饼送亲朋好友,负担不亚于现在买个iPhone7。

月饼会分期预付计划就此诞生

精明的香港商人在分析了月饼的刚需市场和消费者实际消费能力后,推出了“月饼会”这一分期消费计划。

以1958年的奇华月饼推出的分期预付计划为例,一个打工仔每个月只需要供5块钱港币,一连供12期,就可以召唤月饼,而且可以召唤到9盒,其中包括双黄莲蓉、蛋黄莲蓉、纯正莲蓉和金华火腿等等口味。

当然如果你做月饼分期计划,就像现在买房一样,得先付首三个月供款,饼家会给你一个小册子,每供一次就盖个章,集齐12个就大功告成。不过月饼会章程规定不可逾期供款超过2-3个月,否则,到了中秋节前你就取不到月饼了。

商人的这个决定,一下子让月饼市场即活了又火了。有数据统计称,在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月饼会”发展至顶峰时期时,一些月饼商家提供的分期付款月饼多达数万份,跟他们在门市的销量平分秋色。

月饼分期计划帮了商家大忙

月饼会的出现,不仅让平民百姓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月饼带来的消费压力,也让商家受益。

因为预付的形式,让月饼商家可以提前一年根据市场的需求去张罗到底要进多少食材、生产多少月饼,以及哪些口味的月饼最受消费者喜欢。甚至推陈出新,提升竞争力。

另一方面,预付的形式有利于商家提前收回资金,多一轮现金周转,将预付资金进行投资,再赚一笔。

逐渐式微的月饼会

虽然月饼会分期计划在香港火到了六七十年代,而且延伸到了月饼之外的行业,但随着月饼的量产化和不断更新的品种,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月饼的需求来越来少。

步入九十年代,香港市场对月饼会的需求出现逐年下降10%至15%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随着香港经济的不断发展,即便现在一盒月饼要一两百块,对于老百姓而言也不再那么难以担负,一次买十盒都不是难题,有谁还会去做分期呢?

如今每年的中秋节,恰好也是iPhone发布新品的日子,香港月饼会的预付分期宣传单,被电信商家分期购机的广告淹没在了历史中。不过,月饼会并没有销声匿迹。今时今日,还有一些老字号的月饼商家保留着月饼会的传统,它的意义在于维持与老一辈消费者的关系,或许,也承载一份对昔日中秋的怀旧之情。(编辑:肖顺兰)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