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海外市场的大时代已经开启。

  如何建设起完整、全面、深入、有效的海外市场研究体系,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海外市场投研服务解决方案,成为中资券商今年最为重要的课题。

  《国际金融报》记者了解到,中资券商为布局海外研究业务,正加紧搭建和扩充港股研究团队,一些小的研究所也纷纷设置了海外研究团队或者小组。在港股研究火热的背景下,今年新财富也第一次设“港股最佳策略”评选。

  伴随资金出海

  华泰证券港股研究总监丁涵之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资券商港股研究兴起的背后,是香港市场结构和投资者结构的变化。”

  在香港回归之初,金融业基本上被外资主导,定价权掌握在外资手中。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10年是中资券商快速崛起并逐步取代外资的时代。南下资金正在扩大自己在香港市场的话语权,内地投资者正在逐步洞悉香港市场的“游戏规则”。作为局内人,丁涵之有幸亲历了这个时代的变迁。

  “十年前路演时见的大部分都是外国人,现在每天路演能见到一个说外语的就不错了。”丁涵之称。

  2016年下半年在保监会允许保险资金参与香港市场和深港通开通后,内地资金开始深度参与香港市场。而港股通的交易必须要由A股平台才能实现,所以中资券商成为市场变迁的最大受益者。

  憧憬着这样的市场机遇对港股的重大变革,早在2015年,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陆挺便毅然选择从美银美林辞职,告别外资投行生涯,转身加入华泰证券研究所。

  “目前港股通占港股交易份额在20%左右,预计未来上升到40%问题不大。中资券商在香港二级市场会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这是我们很多港股研究员从外资投行投奔中资投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丁涵之称。

  丁涵之的选择并非个例,最近一年组建起来的华泰港股研究团队,同样吸引了一大批来自外资投行的明星分析师加入。

  陆挺认为,中资券商在境内香港股市互联互通的历史进程下,应该统一布局在香港和内地的研究、销售和经纪业务条线,大幅增加在港股研究方面的投入,积极在香港参与国际化竞争,挑战外资在港股二级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陆挺在2015年初便开始打造A+H一体化平台架构,在他领导下搭建的港股研究团队,各行业首席研究员基本都来自于华尔街投行,港股研究经验平均在八年以上,且多位研究员或其所在的团队曾在《机构投资者》亚洲区和中国区最佳研究员评选中名列前茅。

  丁涵之介绍,华泰的港股研究团队已经基本实现了港股市场的全行业覆盖,正式覆盖了大约180家港股公司。团队未来的目标是在一年内,完成对基本上所有港股通公司的覆盖。

  曾经在外资大行工作多年的陆挺表示,一般的外资券商研究部,也就覆盖200余只大蓝筹港股,要知道港股共有2000多个,所以目前在香港占垄断地位的外资券商只覆盖了十分之一左右的港股,这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港股的定价权要不在外资券商手里,要不就根本没有覆盖,这也是导致香港股市交易不活跃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境内投资者参与港股投资,中资券商在这个互联互通的过程中能夺回部分定价权。

  展望接下来的香港市场,陆挺预测,未来三年,港股交易会更加活跃,整体交易量会快速上升,港股交易量的三分之一乃至更多将由通过港股通南下的资金贡献,定价权势必发生转移。

  打通全球配置需求

  港股研究的兴起表明中资券商在海外研究方面的布局已经深入、细化。不过,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未来的海外研究不仅仅局限于港股市场研究,也应该包括欧美等股票和市场的研究。”

  “现在中资券商基本上还没有覆盖外国股票,但是我们跟客户交流的时候,客户已经提出这方面的需求。香港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面向全球市场,做全球资产的配置,要把这个功能发挥出来就不能只看A股、H股市场的股票或者中概股。”

  沈明高于今年6月加盟广发证券。广发证券表示,沈明高的加盟彰显了广发证券为进一步提升本土研究能力、布局海外研究业务的决心。

  沈明高有着丰富的国际投行经验,曾在花旗任职。对于选择加盟中资券商的原因,沈明高表示:“在境内资本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推进的进程中,资金双向流动是大势所趋。这对中资金融机构来讲是一个新的机遇。”

  在谈到履新后对海外研究的规划时,沈明高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要从产业链的角度,打通境内和海外之间的研究。如从中国消费产业链出发,来研究中国企业和美国苹果、特斯拉等企业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在沈明高看来,未来海外研究的发展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首先,境外研究跟境内的研究如何打通。以房地产行业研究为例,目前的现状是,一个团队研究国内房地产行业,另一个团队来研究H股房地产行业。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是,一个行业的研究由一个团队来完成,把境内和境外研究两边打通,如此才能凸显本土优势。”

  此外,沈明高表示,在监管方面也需要探讨如何顺应中资券商国际化的趋势。“举一个简单的例子,A股分析师发研究报告要用内地的模板,港股分析师则要用香港的模板,这种研究报告的分割不符合市场的开拓和同步服务境内外需求的现实。以前我在花旗,发布一个报告全球的投资者能同时看到。但在境内目前还做不到,如何做到研究报告发布的国际化,一些合规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在探索。”

  (国际金融报记者 徐蔚)

 

责任编辑:白仲平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