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30日15:02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专访系列】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回归二十年来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市场上中、外资金融机构之间实力意外地出现了颠覆性改变。彭博社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专题报道以《Chinese Giants Are Taking Over Hong Kong》为题,称中资巨头已经“接管”全球最大市场之一香港,并举建设银行(旗下建银国际)及海通证券(旗下海通国际)等中资投行为例,二十年前两家企业还未出现在香港市场,但今天已经成为新股(IPO)包销龙头。在二十年前几乎没有涉足的债券市场上,中资机构今天也纷纷位居前列。专题中更直指”Bye-Bye, Western Bank Dominance”(再见了,外资银行的统治)。

  从今日起,新浪财经一连三期独家专访香港中资金融机构顶尖代表人物,回忆、讲述他们二十年的香港记忆与创业感悟。

  独家专访:建银国际胡章宏:20年香港金融业格局之变

  在SARS刚过的2004年,香港百业待兴,但建设银行却“逆市”在香港设立了建银国际。13年过去后,建银国际成为香港最活跃的中资投行之一,2017年前5个月以IPO集资额计排名香港上市承销商第一。“金融业的重新布局,是香港二十年变化的一个方面”,建银国际董事长兼总裁胡章宏认为,强大的内地资源和内地母公司的支持,多元化的人才体系,充分利用国家和香港的发展机遇等,都是建银国际这类中资机构竞争力的源泉。

建银国际董事长兼总裁胡章宏建银国际董事长兼总裁胡章宏

  CEPA与互联互通政策提振香港

  胡章宏在公司建立前的2002年曾赴香港培训, “当时的感受是香港是一个很活跃的城市”。 2004年3月正式来到建银国际工作时,香港接连遭受禽流感、SARS等危机调整,但是之后很快迎来了经济复苏。“SARS爆发的时候我们正在筹建建银国际,SARS确实对香港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并没有因此影响到我们的信心和筹建计划”,胡章宏回忆,提振经济的CEPA适时诞生,对加强香港与内地的经贸交流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无疑将对香港注入新的活力。

  “那段时间陆续涌现了很多新现象,比如‘北上置业’、‘北上创业’、‘自由行’(当时被称为‘港澳个人游’)等,都对香港经济的有较大的提振作用”,胡章宏认为,这些令香港活力依旧,而伴随着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互联互通,两地融合越来越体现在方方面面。

  CEPA之后,在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QDII、RQFII、“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制度的支持下,香港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和内地重要的贸易转口港优势,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与内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桥头堡”。胡章宏透露,建银国际更在推动CEPA关联的企业及相关业务方面,通过金融手段和资本支持作了一些工作,而母公司建设银行更选择在2005年成为首家以全流通形式在港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

  胡章宏认为,沪港通和深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特别重要的一项措施,是“以开放促改革”,帮助内地市场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沪港通和深港通既可方便内地投资者直接使用人民币投资香港市场,也可增加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投资管道,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巩固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金融业二十年格局之变

  建银国际来港比中资机构“大部队”稍早,2004年从主营投行业务的金融公司着手,逐步在港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以及证券公司等,目前在全球拥有持牌机构6家,其中香港3家,业务围绕Pre-IPO、IPO与Post-IPO形成涵盖众多产品的完整投行产业链。胡章宏回忆,其中也经历了众多艰辛和困难。

  “最开始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团队的培养、平台的搭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以及客户的认同等方面,这些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需要花时间经营和累积的过程”。胡章宏认为,团队的培养和吸引人才是中资来港创业的一大挑战,但随着十多年努力后实力提升,高端人才开始纷至沓来。建银国际在这些年取得的快速发展,除了背靠内地资源和母公司支持外,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多种文化、多方经验集成下的人才体系也是一大重要因素。

  他认为,回归至今香港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今天的维港两岸亮起了更多中资企业的广告牌,这是中资企业来港的一个缩影。据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香港目前拥有近4000家中资企业,数量较1997年的1800家翻了一倍多,企业总资产量跃升22倍至近20万亿港元。回归前,总资产超过千亿港元的中资企业在港只有一家,而如今这个数字已多达42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资金融机构也密集加快香港布局,尤其在IPO等投行业务市场占有率方面,中资投行崛起的势头令市场惊叹。今年前5个月以集资额计,中资投行已占据香港前十大上市承销商中的九席。

  胡章宏指出,未来在香港把握“一带一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发展机遇的过程中,中资机构更可充分发挥其在业务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优势,从“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中找准交汇点,做好国家战略与香港发展的对接,连接两个市场,发挥两种资源优势,实现共赢。

  香港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胡章宏并不认为香港失落了金融中心地位,他相信香港开放的程度、透明的法制环境、竞争的文化等,令香港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当然这与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在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香港的优势地位仍得到保持,蝉联全球集资中心之首,是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也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胡章宏认为,未来在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中,香港也拥有独特的资金、区位、专业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应当致力于打造“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枢;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促进香港经济转型发展。

  他也承认,目前香港也面临着全球大环境的挑战,一是香港作为离岸经济体容易受到全球大环境的波动影响;二是当前香港经济增速放缓,在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已逐渐落后;再有就是历经一些政治事件的影响,社会裂痕亟待修补。

  “所以香港未来的发展,仍应‘背靠内地,面向全球’,促进两地融合,继续充当东西方文化、资本交汇的桥头堡,进一步拓展国际化平台的战略价值,而且要加强与内地金融市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展望未来,香港将迎来“一带一路”深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大湾区建设全面展开等历史性机遇,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新浪财经彭琳 发自香港)

  以下为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1997年香港回归时您是否看过直播?直播之后对于香港回归的话题有什么看法或讨论?建银国际2004年在港开展业务,稍早于大多数内地券商,您自己第一次来香港是什么时候,当时有什么感受?

  胡章宏:当时在直播中看到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在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升起,我很激动,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在那个时候,可能还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来香港工作,扎根香港,在此为香港和内地的金融事业做一点事情。

  我是2002年3月到建设银行香港分行交流培训,2004年3月到建银国际工作的。当时的感受是香港是一个很活跃的城市。SARS爆发的时候我们正在筹建建银国际,SARS确实对香港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然而,这并没有因此影响到我们的信心和筹建计划。我们通过多方面调研和筹备,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进入了香港市场。我们观察到,香港虽然经受了SARS的冲击,但提振经济的CEPA适时横空出世,对加强香港与内地的经贸交流做了一系列的制度安排,这对香港来说,无疑会注入新的活力,也让我们看到了香港继续保持繁荣稳定、蓬勃发展的未来。

  2004香港接连遭受禽流感、SARS等危机挑战之后,迎来了一个经济复苏的局面,再加上CEPA的推出,成为促进两地融合的加速器。

  新浪财经:建银国际在香港创立后,在香港开展了哪些业务,重点是发展什么?曾遇到什么困难?建银国际近年来取得了优秀的业绩,有什么秘诀吗?未来有什么发展战略?

  胡章宏:建银国际是2004年开始创建的,从主营投行业务的金融公司着手,随后又逐步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以及证券公司。到如今,我们在全球拥有持牌机构6家,其中香港3家,业务围绕Pre-IPO、IPO与Post-IPO形成涵盖众多产品的完整投行产业链,提供包括保荐与承销、财务顾问、企业兼并及重组、市场研究及环球大宗商品交易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投行服务。

  最开始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团队的培养、平台的搭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以及客户的认同等方面,这些对于初创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需要花时间经营和累积的过程。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母公司的支持、香港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中资投行的吸引力逐渐提升,许多高端人才自然也纷至杳来。

  建银国际这些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强大的内地资源和母公司的支持,还有我们拥有一只优秀的队伍,团队成员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在多种文化的碰撞下,多方经验的集成下形成的人才体系,团队的稳定性也比较高。此外,建银国际有一个完备的投行产业链,这些都是建银国际取得优秀业绩的核心竞争力。当然,还有充分利用国家和香港的发展机遇,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取得提质增效的成绩也是战略上的发展方式。

  新浪财经:CEPA的酝酿和推出过程中,建银国际或母公司是否有参与?您对CEPA的作用和发展有什么评价?

  胡章宏:CEPA是中央支持香港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举措,为内地和香港制度性合作指明了一条新路径,也成为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合作的一个新起点。令香港的商业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及旅游业大幅振兴。据深圳海关统计,内地进口香港CEPA项下货物受惠货值由实施前的8.6亿元增至2016年的59.1亿元,大幅增长了近7倍。

  CEPA之后,在人民币离岸中心、QDII、RQFII、“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制度的支持下,香港能够充分利用国际金融中心和内地重要的贸易转口港优势,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与内地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桥头堡”。我们建银国际在推动CEPA关联的企业及相关业务方面,通过金融手段和资本支持作了一些工作。我们的母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在十二年前选择在港上市,通过香港市场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它是首家以全流通形式在香港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同时是首家成为恒生指数成份股的在内地登记的公司。

  新浪财经:你认为香港金融市场在回归二十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有哪些并没有改变的?

  胡章宏:要说变化,当然有很多。有个最直观的变化,今天的维港,较比多年前,两岸亮起了更多中资企业的广告牌,这是中资企业来港的一个缩影。据香港中国企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香港目前拥有近4000家中资企业,数量较1997年的1800家翻了一倍多,企业总资产量跃升22倍至近20万亿港元,还有,曾经总资产超过千亿港元的公司在回归前只有一家,而如今这个数字已达42家。

  20年来,伴随着中资机构大量来港,中资金融机构也密集加快香港布局。在IPO等投行业务市场占有率方面,中资投行崛起的势头亦令市场惊叹。就如前一阵Bloomberg有篇报道里提到,20年前香港的IPO市场几乎没有内资投行的身影,而到了20年后的今天,已经完全颠覆这种局面,今年前5个月以集资额计,中资投行已占据香港前十大上市承销商中的九席,其中,建银国际作为建行的投行平台,排名第一。金融业的重新布局,是香港二十年变化的一个方面。

  不变的方面,也有很多,香港开放的程度、透明的法制环境、竞争的文化等。还有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当然这与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新浪财经:香港金融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与中国的对香港的定位和政策推动关系很大,您认为哪个政策对于香港市场影响是最大的?沪港通和深港通会为香港和内地市场带来怎样的改变?

  胡章宏: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推进对香港金融市场发展带来深远影响。CEPA、人民币离岸中心、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以及沪港通、深港通等的相继启动,深层次地打通内地与香港的资本纽带。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间的联系越发紧密,流动性日益增强,独特的“超级联系人”作用不断加强。

  一方面,沪港通和深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内容,有望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帮助内地市场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沪港通和深港通既可方便内地投资者直接使用人民币投资香港市场,也可增加境外人民币资金的投资管道,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巩固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新浪财经: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过往的境内外桥梁作用,二十年后很多人认为已经失落了,您认为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今天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在哪里?

  胡章宏:自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金融业稳定发展,扮演着联系内地与国际的重要角色。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中香港连续23年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据交易所数据统计,香港回归前,港交所内地企业市值占比不足10%,目前已上升到60%以上,截至2016年底,已有1002家内地企业来港上市,占所有上市公司数量的51%,香港成为内地企业境外融资的首选地。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香港提供了极好的改革“试验田”和风险“缓冲带”,当前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

  今天的香港,是内地客户开展境外融资和拓展国际业务的“金融联系人”。伴随“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推进,内地资本流向的趋势正由过去的资本输入为主,逐渐转向为资本双向流动,香港也应适应新的变化,积极参与其中,发挥独特优势,不仅要对接内地企业与境外资本,也要对接境外企业与内地资本。

  新浪财经:您认为香港的中资机构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当前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扩张如火如荼,作为中资投行国际化的前辈,您认为过往有什么教训和经验,对于同业有什么建议?

  胡章宏:香港回归二十年来,在港中资机构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及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支持者。在香港把握“一带一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发展机遇的过程中,中资机构可充分发挥其在业务基础、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优势,从“国家所需,香港所长”中找准交汇点,做好国家战略与香港发展的对接,连接两个市场,发挥两种资源优势,实现共赢。

  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密不可分。与外资投行相比,我们拥有雄厚的母公司实力、天然的文化优势、独特的业务优势,可以在积极配合国家战略推进的过程中主动把握发展机遇,提升业务水平,拓展业务范围,面向国际,寻求更大发展。

  新浪财经:在全球金融的竞争之中,香港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又遇到了哪些较大挑战?香港未来应当怎样定位?与中国金融市场的关系应当如何?您如何看待香港与纽约、伦敦、新加坡之间的竞争和比较?

  胡章宏: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香港的优势地位仍得到保持,蝉联全球集资中心之首,是亚洲最大的资产管理中心,也是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在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中,香港也拥有独特的资金、区位、专业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但目前香港也面临着全球大环境的挑战,一是香港作为离岸经济体容易受到全球大环境的波动影响;二是当前香港经济增速放缓,在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需要发力;再有就是历经一些政治事件的影响,社会裂痕亟待修补。

  香港未来的发展,仍应“背靠内地,面向全球”,促进两地融合,继续充当东西方文化、资本交汇的“桥头堡”,进一步拓展国际化平台的战略价值,加强与内地金融市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具体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枢;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服务香港经济转型发展。

  展望未来,香港将迎来“一带一路”深化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大湾区建设全面展开等历史性机遇,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浪财经:香港中国金融协会成立以来不断蓬勃发展壮大,吸引了一大批有内地背景的高端金融人才,请您从金融协会的主席的角度谈一谈近年来中资金融人才这个群体。

  胡章宏: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在2008年成立至今已经9年,协会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香港金融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非盈利组织。香港金融协会是个人身份参与的,与业界组织相比,会员的背景更广泛,在聚焦金融、发挥专业能力促进香港与内地海外金融界的交流方面,以及在内外联通,加强市场合作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香港回归祖国20年来,经济稳步增长、市场繁荣、贸易活跃、金融发达、就业稳定。内地来港机构和人才对香港市场的繁荣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金融市场中IPO、银团、发债、并购等业务方面都能看到中资机构活跃的身影。我们的金融人才在香港国际化的金融机构和市场氛围中,不断通过学习和行业交流逐渐成熟、成长。

  同时我们还看到,中资机构在国际化竞争中,与外资机构形成了在合作中竞争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成就,这都是很可喜的现象。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是香港的支柱产业,在这个背景与趋势下我相信,协会在未来还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责任编辑:黄建华 SF178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