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6日16:46 港股那点事

  作者:格隆

  一、  

  英国脱欧,到底是卡梅伦弄巧成拙的的政客游戏,还是反映英国多数人民意的现代民主,还是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黑天鹅? 

  都是,都不是。它的本质,就是大英帝国释放的一个劫——而且是一个“缓气劫”。 

  有用吗? 

  懂围棋的人都知道,“缓气劫”作用不大。 

  但在放眼望去,无路可走的时候,“缓气劫”极可能成为翻盘的最有效招数。 

  二、 

  “劫”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汉字,源自佛教,是“劫波”的简称,意为极长远的时间。古印度传说宇宙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此周期叫做一“劫”。现代中文里,“劫”引申为天灾人祸,故有“渡尽劫波”、“趁火打劫”、“万劫不复”、“在劫难逃”之谓。 

  围棋里的“劫”兼具以上双重意思,特指争夺某一归属未定的棋眼,其规则极简:“气尽棋亡,隔手提劫”。简单来说,黑白双方都把对方的关键棋子围住(见下图),这种局面下,如果轮白下A处,可以吃掉一个关键的黑子;如果轮黑下,同样可以把A处关键的白子吃掉。但如此往复就形成死循环,所以根据围棋规则规定“提”一子后,对方不能马上回提,要先在别处下一着(这被称为寻材),逼迫对方不得不应一手之后,再回“提”。 

  在棋盘上有足够大场(生存空间)可以抢占的时候,对弈双方是没必要开劫争的。劫争,往往是在棋至中盘乃至尾盘,需要白刃战的关键时刻、关键位置释放的“胜负手”,因而也往往带来意料不到的变化。而多了变化,就多了可能性,多了选择,能让命运的骰子多飞一会儿。 

  新手一般不喜欢打劫,除了变化过于复杂,还因其不确定性。人们都喜欢要么一举拿下,要么早死早超生。但现实总是黏稠的。高手则擅用打劫,或一举致胜,或绝境逆转。例如打劫活,一块棋看起来死了,靠一个你提来我提去的劫死死撑住。 

  所以,围棋里的“劫”,对于被动方,就真有点儿像被打劫(灾祸)的味道;而对于主动方,则有“争取时间”、“谋取变化”,甚至“重新开始”的重大意义。 

  劫争时,一方提劫后不处于打吃状态就是缓气劫。 

  一般在劫争中真正能发生效力的是紧劫,也叫一手劫(如果对方不应,下一步就能置对方某块棋于死地)。缓气劫争,提劫以后先必须紧气,使之成为紧劫状态,才能一手棋劫胜。缓一气劫如要打胜,就得让对方在其它地方连续下三手棋,缓二气劫如要打胜,就得让对方连续下四手棋,所以在实战中有“缓三气,不是劫”的说法。 

  但在特定局面下,如果你并无太多选择(无路可走),哪怕是缓气劫,也可能成为翻盘的妙招。 

  上周一(6月20日),中国围乙赛场上就呈现了这样一局依靠“根本不可能打赢”的缓三气劫而成功翻盘的经典对局。对弈双方是33岁的老将李世石九段执白面对24岁的年轻新锐安成浚六段。 

  棋至247手的时候,现场解说一致认为黑方大优,白方已经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了(见下图)。 

  已33岁的李世石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见鬼杀鬼,见佛杀佛的年轻斗士,这很类似现如今英国。当大英帝国开始被简称为英国后,很多事情都已不复往日,但对全盘战略的判断,以及不屈不饶的斗志,无丝毫减退——哪怕明知不可,也要为之。 

  安成浚黑1点杀右上角白棋,如果白棋净死的话,黑棋盘面10目以上,李世石必输无疑。李世石出人意料,白10一路扳后造出一劫。年轻的安成浚或许优势意识过于明显,贪图官子便宜,黑11冲,自紧一气。但即使如此,这仍是一个缓三气劫——白方至少要连续紧三口气,右上方黑棋才处于被叫吃状态,在职业棋手眼里,这完全没威胁,根本不是劫(见下图)。

  但在特定局面下,缓三气劫,不仅是劫,甚至能成为致命劫——就是凭借此劫,李世石成功翻盘。

  至黑15,安成浚已无劫可寻,只能无奈自己补掉劫材。白18再紧一气,缓三气劫变成了缓两气劫。

  黑1提劫后,白4提劫,安成浚又没劫材了,只能勉强找了黑5这么一个不是劫材的劫材,李世石置之不理,白6再紧一气!缓三气劫变成了缓一气劫!

  黑方实在无劫材可找,被迫黑1自补劫材,但即便如此,至黑7又没劫材了,白8继续紧气,缓三气劫终于变成了致命的紧劫!

  黑方根本无法忍受右上黑棋被吃的损失,经过你来我往的打劫提子,黑方被迫吃掉右上白棋而消劫。白棋右上的缓三气劫虽然最终没打赢,但却成功通过转换洗劫了黑棋右下大空,一举扭转败局:

  这是一场经典的“僵尸流”——李世石硬生生用一个“缓三气劫”撑住岌岌可危的局面,并最终以此逆转取胜。

  这就是劫的魅力。

  三、

  脱欧公投前,很多朋友问:英国人内心到底是想脱欧,还是不想?

  脱欧结果出来后,很多朋友问另一个问题:英国脱欧,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们中国传统思维习惯于做这种非黑即白的结果式定性,无论对人,还是对事。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经常很难理解欧洲人那种永无止境的过程博弈思维体系。英帝国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最彻底的实用主义者,所以他们不讨论主义,也不预设结果。他们只是象一个围棋棋手一样,轮到自己时,投出手中的棋子,然后等待和观察对方做出的反应。

  在退欧这件事上,他们并没有自己确定的想法——他们不是民粹主义泛滥,也不是政客的游戏,更不是想把全球捅个大窟窿,事实上,很多英国人连欧盟是什么都不知道:

  (公投后,英国人在Google上关于欧盟的第二大搜索问题是:什么是欧盟?)

  他们只是根据自身形势,投下了一颗棋子,设了一个劫,然后等待对手的应手,在这种你来我往的博弈变化中一点一点实现利益蛋糕的重新切分——至于这么折腾后的结果是自己切多了,还是切少了,这个不重要——因为对世界这盘棋局,永没有结束的时候的,你总有机会再下一手。

  换句话说,对退欧这件事,退与不退,都在英国人的预设范围内,也在接受范围内。结果是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因为他们会随时根据对手的应手投出下一颗子,去修正所谓的结果。如果需要,他们甚至可以立即重新公投,改变结果,戏剧性重回欧盟。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一切取决于棋盘盘面的形势变化。

  所以,揣测英国人到底想不想退欧,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分析,英国人为何开劫?而这个劫会引致对手做出什么反应?

  前面说过,如果棋盘的盘面还有足够的大场(生存空间),博弈双方是没必要开劫的。一旦进入侵蚀与反侵蚀的中盘,甚至精打细算的官子阶段,劫就成为必然手段。英国人开劫,意味着,他们判断:在可预见时间内,环球体系,至少欧洲体系内,并无明显的增量开拓空间,利益进入存量切分阶段,此时抛出一个可进可退的缓气劫,既不过分,又主动求变,试探对方应手,无疑是聪明且必须的。

  英国人一直是世界棋局上的打劫高手。从十一世纪中叶诺曼征服开始,这个“离岛”国家就从没有真心希望欧洲大陆能够成为一个整体。相反,他们会竭尽所能四处布劫,挑动大陆上的各种纷争,以最大限度获取利益,大英帝国的崛起之谜就是让欧洲永远处于分裂状态,而英国人当初之所以对欧盟投赞成票,也只是因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无需开劫,就能带来更多增量利益——打劫始终是个带有一定风险度的技术活,开劫的结果难料。就算如此,它也只是跨进了一只脚——英国始终没有加入欧元区,而是一直用英镑。

  一旦大市场能带来增量利益的假设不成立了,剩下的当然就是开劫了。

  四、

  在理解棋手的思维逻辑后,我们现在可以来看看市场上对英国退欧有多少想当然的误解了。

  首先,英国人设的只是一个缓气劫,而不是一步杀的紧劫——这意味着,英国退欧公投,本身是一个变数很大的过程性事件,对棋盘上的任何一方,都有相当的调和与修正余地,绝非你死我活的“生死劫”——如果英国人决定明天重新公投重回欧盟,一点也不要奇怪;

  其次,市场过分放大了该事件的冲击。英国人只是在下棋,而不是发动战争。既然是棋局,而且是一步缓气劫,这就决定了所有博弈都是利益的微调,而不是伤筋动骨的砍杀。英国人不是要去无人区独行徒步,更不是闹革命。他们只是感觉在欧盟大家庭中利益交换吃亏了,希望适当调整一下交换的姿势而已——换句话说,即使真退了,英国与欧盟、欧盟与全球的关系也不可能出现根本变化,原来是什么样,未来基本还是什么样,该签的协议照签,该做的生意照做,该给的优惠照给。

  第三,市场想象的英国经济会明显下滑,连带欧洲经济、全球经济也将雪上加霜,甚至砸个坑,纯属似是而非的想当然。英国退欧不是为了退回海岛,闭关锁国,而只是为了向欧洲争取一个更好一点的交换条件而已。商业是一种互相需要,英国退欧或许会改变欧洲的政治版图,但商业地图,几乎不会发生变化。

  至少,经过设劫博弈,英国退欧后的境况只会较以往更好——这也是上周五汇丰银行大幅下跌后,市场明显有资金在照单全收的原因,也是很多资金在认真考虑抄底英镑的原因——资金是真想明白了这其中的逻辑。

  第四,欧盟其他国家连锁退欧反应的可能性极小。不像英国这个离岛国家,欧洲大陆尽管国家众多,但文化却是一脉相承,都是希腊、罗马文化的延续,他们有“欧洲是一体”的罗马情节,并不排斥形式,乃至实质上的一统,这也是为何欧洲大陆隔三差五就会冒出一个试图统一欧洲、重塑罗马辉煌的强势人物,如八世纪的查理曼大帝,十世纪的奥托一世,拿破仑,希特勒,乃至上世纪50年代后倡导欧洲一体化的舒曼。

  最关键的是,棋盘上开劫,是需要自身有相当的实力:你必须有足够的劫材,否则盲目开劫,极可能偷鸡不着赊把米。对于那些叫嚣要退欧,但实际家里没几颗余粮的南欧小国(见下图),你就权当一听。欧洲政治人物没节操起来,胡言乱语会吓死你。

  打劫是一种能力,更是实力。欧盟唯一有能力退欧后还能过得更好的,只有德国。连法国都没这个能力与资格。

  结语

  《三国志》有一句包含哲理的题头语:所谓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今日欧盟就是如此。

  英国人退欧在全球砸了个坑不假,但到底是英国人的原因,还是市场自己吓自己的原因,还真两说。

  而这个坑对投资界而言,到底是无底洞,还是一次难得重仓的机会,其实也两说。

  英国人开劫,对中国而言,机会并不明显。趁火打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劫可打:在美国独大的背景下,一个大一统的强大欧洲,远比一个分裂的羸弱欧洲,更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我们自身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我们能做的是,尽快解决好家里的事,然后在需要和可能的时候,搀扶欧洲一把。

  在“地球”这个棋盘上,每个国家既是棋手,也是棋子。

责任编辑:1800139007 SF182

相关阅读

境外消费太多会导致经济下滑

如果服务贸易中进口大于出口,甚至是巨额的逆差,则表明中国相当大的服务,包括连带的购物等,没有在中国内部消费,而是在国外得以实现。国内向国外漏出的消费需求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很强的一个下拽力量。

中国经济腾飞要学学三位老司机

美国式的开放、多元、包容,日本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德国精准调控市场经济的各种措施和制度,应该是中国经济继续向上发展所必修的三门功课。

我国过去辉煌的基础正在被掏空

站在最高的第五层思维,才能看到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所在——我们正在丧失过去几十年赖以成功的基矗与它比起来,经济增长减速、债务高企、银行坏账等这些人们日常谈论的风险只是癣疥之疾。

退欧是市场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当前市场的矛盾深刻,随时都可能激化。民粹主义的抬头,无论是英国的退欧还是美国的特朗普,都反映的是在增长放缓、货币政策濒临失效、资本回报下降的全球经济里,不同利益群体对资源争夺的表面化,以及底层人民对自身的政治诉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