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三周,位于北京朝阳门西北角的中海油总部大楼混杂着震惊和淡定两种情绪。这家中国第三大石油巨头,刚刚做了一单很可能是中国企业史上最大的海外收购。
2012年7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0883.HK, 下称中海油)宣布,已与加拿大油气公司尼克森(Nexen Inc 下称尼克森)达成协议,中海油将以151亿美元现金收购尼克森全部股份。收购单价为普通股27.5美元,优先股26加元,比尼克森前一个交易日股价溢价61%。中海油还另外承担尼克森43亿美元的债务。
交易轰动了业界,但除了公开宣布的信息,没有人能从中海油高层口中获得更多交易细节。中海油一位中层人士一周后对《财经》记者回忆说:“我第一反应是震惊,保密工作做得真好,但随即觉得理所当然。”
震惊,是因为交易的规模。这单交易仅次于2009年中国铝业提出的195亿美元注资全球铁矿和资源巨头力拓集团,和2005年中海油自己以185亿美元要约收购美国优尼科(Unocal)石油公司。但是,上述两单交易最终均以失败告终,而本次交易却被看好。151亿美元的交易,很可能会成为中国企业史上最大的单笔海外收购额。
理所当然,是因为中海油的规模和抱负。2011年,中海油的利润达703亿元人民币,比收购优尼科前一年公司的销售收入还多。中海油目前的领军者,是一年多前刚刚加盟的王宜林,今年56岁,在中国三大石油巨头一把手中最为年轻。王的前任、执掌中海油八年的傅成玉,则享有中国国企领导人中“最具国际色彩”、“最像企业家”等声誉。傅在任期间,一直致力于将中海油带入国际石油公司第一阵营。去年4月,傅成玉转身执掌中石化,但其任上定下的通过全球并购做大做强中海油的战略规划,并未因他的调任而变化。
中海油的大交易还有待尼克森今年三季度末召开的股东大会批准,同时还需要通过加拿大、美国、英国、中国四国政府的审查。在交易宣布当天公布的《中海油达成收购尼克森的最终协议》(下称《最终协议》)中,中海油预计本次交易将在今年四季度完成。
石油地质及石油经济学家罗宾·米尔斯(Robin Mills)对《财经》记者评论说:“这个大交易将使中海油一跃成为加拿大的重量级企业,在北美大陆上也将举足轻重。中海油可能借此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中国IOC(国际石油公司)。”
七年长跑
中海油谋划收购尼克森由来已久,2005年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时,中海油高层就在反复讨论到底先买哪个
尼克森公司成立于1971年,在多伦多和纽约两地上市,总部位于卡尔加里,该市是加拿大西南部的阿尔伯塔省(Alberta,加拿大油气资源最富集地区)省会,拥有约3000名员工,是加拿大第十四大石油公司。
从资产构成看,尼克森是一家典型的非常规油气公司。由于非常规油气开发投入高且对油价波动更敏感,此类公司在全球经济低迷之际更易受到资金短缺的影响。
财报显示,尼克森2008年净收入为17.15亿加元,2009年暴跌至5.36亿加元。2010年升至11.27亿加元,2011年又跌至6.97亿加元。公司经营性现金流也波动剧烈,2008年为43.54亿加元, 2009年18.86亿加元,2010年23.92亿加元,2011年24.97亿加元。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董事程鹏向《财经》记者指出,非常规油气公司很少能成长为大型的NOC(国家石油公司)或IOC。它们的专长不是项目管理和融资,而是技术。近几年全球经济萎缩,油气的需求和价格走低,导致此类公司遭遇资金短缺的困境。
除了经济环境恶劣和融资能力欠缺,尼克森的管理失误也令其步步被动。“其实这个公司一直在发展的轨道上,但和竞争对手比起来并不成功。” 尼克森前副总裁Ron Watson对《财经》记者说,“从2000年开始,公司就失去了方向。公司卖掉部分轻油资产把资金投在成本巨大的重油开发上,这些都是错误和败笔,长湖项目就是诸多问题之一。”
长湖项目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资产以油砂为主,为尼克森提供了约9%的产量,仅次于北海项目和Syncrude油砂项目,且产量仍在逐年增加。2008年,尼克森投入长湖项目约8.47亿美元,其中4.25亿美元用于升级开采设备和技术,但仅增加了1900万桶油当量的可探明沥青储量。
“这个项目对阿尔伯塔盆地的地质构造研究不到位,项目的技术难度比之前设想的要高得多,这导致成本高企,耗掉了公司的资金。”Watson说。
美国对加拿大油砂态度上的摇摆,也让尼克森的境况雪上加霜。
加拿大最大的油气管道建设和运营公司Transcanada原计划投资70亿美元,修建一条长达2700公里、途经美国六个州、从加拿大油砂产地阿尔伯塔省直抵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炼油厂的输油管道。建成后,加拿大每天对美出口原油量可增加70万桶。
但是,由于油砂开采对环境影响较大,美国众多环保团体呼吁抵制油砂进口,加利福尼亚等几个州已立法禁止油砂进口。今年1月,奥巴马总统否决了美加管道建设计划,加拿大油砂生产商的前景骤然黯淡。
尼克森需要一个拯救者。而当越来越多的事实浮出水面后,人们发现,由中海油充当尼克森的拯救者实属必然。
中海油内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中海油谋划收购尼克森由来已久,2005年竞购优尼科的时候,公司高层就在反复讨论到底先买哪个。最后,由于优尼科的资产主要分布在亚洲,而尼克森的主要资产油砂的经济性存在不确定性,中海油决定先取优尼科,再图尼克森。
而在折戟优尼科之后,中海油对尼克森的收购计划也就此“潜伏”,但一等就是七年。直至今年1月,中海油再度向尼克森发出收购要约。彼时,尼克森状况甚佳,中海油规模尚小;此时,尼克森处境艰难,中海油则壮大近3倍(以销售额计)。
尼克森虽然经营欠佳,但家底依然殷实。根据双方本次交易的《最终协议》,尼克森的证实储量为9亿桶油当量,概算储量为20.22亿桶油当量,潜在资源量为56亿桶油当量。如果收购成功,中海油整体将获得约20%的产量增长,以及约30%的证实储量增长,储采比也将由9.6年增至10.3年,大大缓解了外界对其储采比逐年下降的担忧。
尼克森的资产包括勘探、开发和在产项目,分布于加拿大西部、英国北海、尼日利亚海上、墨西哥湾、哥伦比亚、也门和波兰。常规油气、油砂和页岩气为其三项核心业务。
收购尼克森之后,中海油的资产将覆盖全球各大洲,并能弥补在非常规油气领域资产和技术的双重不足,同时借助尼克森的深海开采技术加强自己的海上优势。中海油还宣布,将依托尼克森的管理团队,在加拿大卡尔加里打造中海油在北美和中美洲的管理平台。
中海油已在其根据地面临国内两大石油巨头的直接竞争。200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即已获得海上原油勘探开采牌照。两大巨头的下海,无疑使中海油这家全球唯一专注海上油田开发的公司面临压力。中海油近年不遗余力地加快打造“深水舰队”,以求巩固优势。因此,对尼克森深水项目的兴趣自然成为中海油的题中应有之义。
同样令中海油感兴趣的,还有页岩气开采技术。几十年来,因为后发劣势,在中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竞赛中,中海油已明显落后于中石油与中石化。一位业内资深观察家向《财经》记者指出:“非常规资源开发是世界潮流,如果中海油在这方面没有实质性成果,后面就会很艰难。”
科尔尼公司全球合伙人Bernhard Hartmann告诉《财经》记者,如果收购成功,随着所有权的转移,中海油将成为尼克森项目的作业者。这标志着前者将在项目进度掌控和油产获取中有更大发言权。
按中海油的计划,尼克森管理团队将被保留,从而使其国际化管理、技术和经营能力获得利用。与此同时,将在尼克森总部所在地卡尔加里建立中海油的中、北美洲总部,从而获得海外最大的资产管理平台,管理尼克森及中海油在加拿大、美国和中美洲的全部资产。尼克森在英国、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资产将继续由其当地办公室进行管理。
同样重要的是,尼克森的主要资产均位于法治健全并有良好财税制度的经合组织(OECD)国家。这些都属于中海油眼里的“最好的境外投资目的地”。
然而,对于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后“一揽子”获得的油砂、页岩气、深海油气等各项资产的开发前景,业界的质疑之声仍广泛存在,其中针对油砂资产的诟病最多。瑞银香港的一份报告显示,经美国证交委认可的尼克森石油储量中,64%是加拿大油砂资源,22%为英国北海深海油气资源。
加拿大的油砂资源曾被视若珍宝,但目前已风光不再。《石油与天然气》(Oil &Gas Journal)曾经估算,阿尔伯塔省的油砂中可开采出1745亿桶石油,仅次于沙特阿拉伯2640亿桶的估计储量,可满足加拿大250年的需要。而该省的石油资源量可能达1.6万亿桶!美国前副总统切尼牵头编写的白宫2001年《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曾把加拿大油砂称作“维持北美能源和经济安全的支柱”。
但美国此后发生的页岩气革命,也让油砂开发变得不再必须。因为开发成本偏高,油砂只有当国际油价超过80美元/桶以后才有商业价值,这个门槛基本和深海石油一样。
一块黑色的油砂石要经过破碎,同泥浆搅拌后再分离,才能逐步提炼出真正的石油。这是一个成本高昂、对环境影响极大且耗时长久的过程。从开始建设油砂生产装置到生产出第一桶石油,大约需要六七年时间。同时,从油砂中每提炼5桶石油所消耗的能源量,就相当于燃烧1桶石油。
虽然近几年走势高企,但从中长期看,油价恐难支持油砂开发。一位资深油气专家向《财经》记者指出,中国是基于100美元/桶的高油价预期进行非常规油气收购的。但尼克森的油砂资产,开采成本即超过60美元/桶,炼油成本需要再增加20美元/桶,如果运回中国,运费约20美元/桶,综合成本大概在100美元/桶左右。
因此,即使在中国石油圈子里,“中海油买贵了”的质疑声也不绝于耳。
上述专家提出,如果全球经济5年-8年内恢复不到正常增长态势,将造成全球石油的供大于求。届时油砂项目或将成为拖累中海油业绩的包袱。同时,页岩气属于贫矿,需要很高的商业效率来支持开发。这种商业效率目前全球只有美国能做到,这也是为什么页岩气革命迄今只在美国发生的原因。
不过,中海油反复强调,这是一次战略性收购,着眼的不仅是尼克森的资产本身。而《石油危机大揭秘》一书的作者、石油地质及石油经济学家罗宾·米尔斯(Robin Mills)也对《财经》记者评论说:“这个大交易将使中海油一跃成为加拿大的重量级企业,在北美大陆上也将举足轻重。中海油可能借此成为一家真正意义上的IO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