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04年08月9日,郎咸平发表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由此引爆了意义深远的“郎顾之争”。真正意义上的“郎顾之争”,只不过是从郎顾之间的个人纷争发端,其核心和实质是指那场关于“国企产权改革方向”何去何从的大讨论。事关全民福祉的论战主题,绝对高规格的大讨论,使“郎顾之争”赢得堪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姓资姓社”大讨论相媲美的历史地位,并最终得以走向神坛。【评论】【中国股市20周年专题:向上生长

顾雏军:在收购的盛宴中狂欢

不支持flash

“郎顾之争”事件回顾

郎咸平指责顾雏军席卷国家财富

2004年8月9日,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发表了一篇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称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在并购科龙、美菱等企业时,采用“安营扎寨”、“趁虚而入”等7种手段,只花了区区9亿元,就鲸吞了136亿元总值的企业。【详细

网络传播再次显示惊人的力量 顾雏军备受关注

8月10日,《东方早报》和《香港商报》对其发言刊出采访摘要,此发言立刻受到内地媒体关注。
  8月11日,新浪等网站对文章进行了转载。
  网络再次显示了其惊人的力量,一时间,顾雏军成为网络点击率最高的词汇,甚至超过了他获得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时的风头。各种评论也随之而来,当然主要是质疑的声音。【详细

顾雏军向郎咸平发出了律师函 状告郎咸平对其诽谤

8月13日,郎咸平接到由顾雏军委托的香港齐伯礼律师行的律师函,指出经媒体刊出的郎咸平演讲摘要文章对顾雏军造成了诽谤。该律师函表示,如果郎咸平不在8月16日前按照要求行事,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来维护名誉。【详细

郎咸平回应顾雏军律师函 继续关注国有资产流失

8月16日下午,郎咸平召开媒体见面会,公布了这封律师函,不仅声明“绝不会更改或道歉”,并且控诉“强权不能践踏学术”。【详细

顾雏军起诉郎咸平 数以万计的人加入论战

8月17日,顾雏军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了起诉状,以涉嫌诽谤罪起诉郎咸平。随后,郎顾之争公开化。在企业界和学术界以及民间和网络,数以万计的人加入论战。焦点集中在郎咸平其人和产权改革过程中是否有人掠夺国家财富上。【详细

经济学家集体失语

大陆的的主流学者仍是大多保持沉默,或有点感觉在“王顾左右而言他”,即使所谓的回应也是另一种“失语”,因此,在大陆经济学界,郎咸平无疑仍然是孤独的。【详细

张维迎打破僵局 “郎顾之争”升级

中国经济学家曾一度“集体失语”,张维迎是第一个打破这种局面的权威经济学家。当年8月 28日,张维迎表示,“最近兴起了一股妖魔化、丑化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的舆论。我们不能低估这种舆论对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危 害性”,“知名学者的社会责任还包括说话应该非常慎重,因为你的言论会带来相当的社会效应,对社会的舆论方向产生一定的影响”。 几小时后,郎咸平对张维迎的讲话做出回应。“郎顾之争”由此引爆成经济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关于国企改制的争论。【详细

挺郎者

  • 王松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 我觉得郎咸平他应该是看得比较准的。尤其是在德隆这个问题上,3年前他就提出来了。其他经济学家为什么不提,可能不会是水平问题,而是中国经济学界比较复杂,经济学家可能会考虑到很多种因素。
  • 徐惠芳(上海证券报)
  • 从表面上看,郎教授的矛头所向是顾雏军等大名鼎鼎的企业家,但其重要意义还是在于提示着我们在国家的经济制度上可能存在着的漏洞。郎教授现在正在做的一切,与其说是对具体的企业和企业家的挑刺,倒不如说是为我们的政策和制度在找漏洞。因此,有关部门绝不应该把郎教授的挑刺行为,仅仅看作一个学者的学术行为,而更应该看作是对我们国家经济制度建设的参与。
  • 崔之元(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崔之元主要是从理论上重点回应了周其仁对郎咸平的攻击。崔之元特别强调指出,“郎顾之争”并不是主要针对顾雏军,而是通过列举的一个例子,来探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这样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

倒郎者

  • 张维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
  • 要善待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民营化是被逼出来的。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认为“只要有人赚钱,就一定有人吃亏”的观点,是极具误导性的。不能看到买的人赚钱了,就说国有资产流失了。
  • 张军(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 郎咸平对国资、国企、国有股的一系列发问,都是经济学者们很关心的问题。郎教授的公开演讲似乎不能认为是纯粹的学术活动,从演讲的题目到内容已经是有强烈的价值和政治取向、具有很强的和超出学术讨论范畴之外的表述方式,进入市场范畴,而这是不严谨的,是对企业的一种不负责任。
  •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 “有人高调叫阵,不出来应一句太看不起人家。……产权改革不是什么好事之徒策划出来的。就是把主张产权改革的经济学家全部枪毙,只要走市场经济之路,公有制企业还是要搞产权改革。……国有经济里的所有者责任,追来追去一股烟。你追吧,像论万亿计的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追不出个头绪来的,权当天灾处理吧。”

科龙案终审 顾雏军获刑10年

不支持flash

三宗罪证据充分 顾雏军获刑十年

2009年4月9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9日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顾雏军案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一审中,顾雏军因犯有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被判决执行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680万元。【详细

顾雏军被控的三大罪:

●罪行1:虚报注册资本6.6亿

●罪行2:做假报告虚增利润

●罪行3:挪用资金3亿多元【详细

终于,随着顾雏军的被捕,郎顾之争暂告一段落。曾经为顾雏军摇旗呐喊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却集体没了声音,尴尬地沉默着;非主流的经济学家却兴高采烈,并乘胜追击。

郎顾之争引发的争论还在继续。这场还在进行中的争论的意义在于:我们应该审视迄今为止产权改革的出发点与所走过的路径了。

经济学家身价堪比演艺明星

不支持flash

吴晓波谈民资崛起和国企改革的难题

不支持flash

公众对经济学家的非理性质疑

顾雏军倒台后,在痛惜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忧愤中,公众舆论的矛头纷纷指向当时挺顾的那 些经济学家,甚至波及一些支持国企产权改革的主流经济学家。有人责问:为何国内主流经济学家会频频失语?他们忘记了作为知识分子所应该具有的历史责任了么?综观对经济学家的态度与看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观点:【详细

1、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学家

陈季冰指出,与其诟病经济学家缺乏关注社会公正的“良知”,倒不如善意地奉劝他们规规矩矩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要把手伸得太长。(东方早报评论版)
  傅勇指出,主流经济学家失去大众有着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但是,就逻辑信仰来说,主流经济学家支持民营化进程并不是曲意奉承。(国际金融报)
  王石川指出,某些主流经济学家把太少的精力用来做经济科学研究,把太多的精力用来为某一利益集团说话。于是,保持独立性,坚守良知,满怀正义和理性这些特质被他们用相反的方式所置换。某些经济学家该深思了。(第一财经日报)【详细

2、如何对待经济学家的逐利性

邓聿文指出,对于公众来说,也大可不必将某些经济学家的言论奉为圭臬,把他们当作公共利益的代言人。承认乃至宽容经 济学家的逐利性,对经济学家少一些情绪化的责难和道德拷问,恰恰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每日经济新闻)
  左小蕾指出,经济学家不是一个道德符号。笔者希望在平心静气地还原“经济学家”作为“人”的原始面目的同时,也希望转型经济过度时期的人们少一点心浮气躁,多一点宽容和理解,少一点评头论足,多一点脚踏实地。当今中国“经济学家”是一个非常有历史使命感的群体。他们理想化色彩很浓的行为,使许多局外人难免不易理解。当然,不排除他们中间也有纯粹追求“功名”和“利禄”之辈。(经济观察报)【详细

3、经济学家为何不敢说真话

王毅指出,经济学家们要耐得住“寂寞”,这应是经济学家的基本操守。可目前国内有几个经济学家敢站出来说,自己能耐得住学术的寂寞呢?又有几位敢于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从未与利益集团有过任何的关联?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北京的一些所谓一流经济学家的年收入在百万元至数百万元,二流的经济学家年收入也在60万元左右。嘴皮一动,就有了如此高的收 入与回报,还有几人能凭着良心说话?(广州日报)
  梁小民指出,我国的经济学家中,从事应用性研究的不少,可惜不少经济学家将“应用性”变成了“赚钱性”,对中国转型经济的诸多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研究,也提不出什么真知灼见。(新京报)【详细

回眸引发“郎顾之争”的两位“主角”

郎咸平:郎顾之争已成过去 不想再追究

作为“倒顾运动”的开创人,郎咸平今日通过其助手向上海证券报表态,所谓郎顾之争已经过去很久了,自己能做的已经完成了,不想再对顾雏军一案表态,也不想再追究什么,但他相信,法律是公正的。【详细

顾雏军走向殒灭 空留产业整合畅想

2009年5月9日,顾雏军被判决执行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680万元。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过去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界的诸多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以及潜规则。顾雏军作为收购国企的试水者,其结局也给国企改革探索之路留下了积极的意义。【详细

国企改革将行驶向何方

国有企业改革路径应该如何选择

顾雏局被抓遭判以及“郎顾之争”引发思想界的分歧争论,给国有企业改革路径选择造成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有学者形容“国有资产就像热天里的一根冰棍”,好的制度能保证不化。实际上国企产权制度改革远非这个比喻那样简单。民众期待的是公平地有效率地解决问题。然而,公平和效率始终是经济实践中很难平衡的一对矛盾。在宪法中纳入了保护产权的规定后,需要法治和透明的环境去落实。重要地是要建设这样的一个环境,这是一个法治意义上的公正的社会。

李曙光:从法律角度来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李曙光提出,解决目前国企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国资流失等问题,最迫切的是应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改革的法律框架。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在不久的将来,“郎顾之争”的实质焦点“国有企业改制与产权交易的操作争议”将不再停留在理念和道义层面,而是通过一套公开、独立、公正和严格的司法程序,让这种争议成为一个法律判断,从而消灭一个个具体的社会罪恶。

  【结束语】郎顾之间的市场恩怨纷争,经过岁月的轮回,在穿插与糅和无数鲜活事实之后,演绎生成的是一幅以“国企产权改革”为主题的壮观图画。在这幅图画中,尽管市场个案的悲剧喜剧表现,并不能作为国家产权改革大方向这一全局性命题终极评判的标准,但回头重读与反思却是必不可少的。【评论】【中国股市20周年专题: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