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刑10年,罚款680万
2009年5月9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顾雏军案作出终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08年1月30日,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顾雏军因犯有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被判决执行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680万元。
资本玩家趋于疯狂
第一宗罪:“空手套白狼”。
2001年5月,顾雏军准备收购科龙电器。当时的收购价是5.6亿元。按当时公司法的规定,收购法人股必须是注册资本大于或等于收购价款2倍的公司。顾雏军为此设立了顺德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总额达到了收购科龙需要的12亿元,但是其中无形资产占比75%,不满足当时公司法“无形资产出资不得超过总资产20%”的要求。
2002年5月14日,顾雏军指使下属,在顺德容桂农信社将来自科龙电器的1.87亿元通过在天津格林柯尔和顺德格林柯尔账户之间分别倒款1.5亿元、1.6亿元、1.7亿元、1.8亿元,以倒账4次的形式取得了天津格林柯尔投资顺德格林柯尔共计6.6亿元的进账单。一天之内,顾雏军把1.87亿元放大为6.6亿元。为了顺利完成注册登记手续,顾雏军还签署了一份顺德格林柯尔向天津格林柯尔购买制冷剂预付货款6.6亿元的《供货协议书》,时间倒签为倒账的前两日即5月12日。
法院终审认定,顾雏军等4人在完善顺德格林柯尔注册登记手续、降低无形资产比例过程中,虚报了货币注册资金6.6亿元,数额巨大,该行为构成虚报注册资本罪。
第二宗罪:“报表上的游戏”。
顾雏军入主科龙之前,作为上市公司的科龙电器已是负债累累。科龙公布的年度财务会计报表显示,科龙电器于2000年和2001年连续两年亏损。顾雏军接手后,2002年科龙大幅扭亏为盈,利润总额为1亿多元。到了2003年利润更是翻了一番,达到了2亿多元。
法院查明的事实却证明,这不过是报表上的数字游戏。
2002年至2004年间,顾雏军为了夸大科龙电器的业绩,指使下属以加大2001年的亏损额、压货销售、本年费用延后入账、作假废料销售等方式虚增利润。压货销售是指根本没有发生实际交易,只是把科龙的产品在账面上做成卖给合肥维希公司和武汉长荣公司的假象,实际上这些货物还原封不动在科龙的仓库中,从而形成了科龙电器的销售收入,造成账面上利润虚增的假象。第二年,再直接从账面上进行退货处理。
法院终审认定,顾雏军等6人向社会提供上市公司虚假的财务报告,剥夺了社会公众和股东对上市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的知情权,对社会作出了错误的诱导,给股东和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失。6人均构成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第三宗罪:“企业成提款机”。
2003年,顾雏军为了收购扬州亚星客车,指示下属以其父子名义申请设立注册资本为10亿元的扬州格林柯尔,其中无形资产出资2亿元,其余8亿元为现金出资。为了筹集这8亿元现金,顾雏军指示下属从科龙电器调动2.5亿元,从深圳格林柯尔筹款1亿余元,从江西科龙内部划拨4000万元,并以江西格林柯尔的名义向扬州中行贷款约4亿元。顾雏军指示江西科龙、江西格林柯尔为操作平台调拨8亿元资金经天津格林柯尔转入扬州格林柯尔。
法院还查明,2005年3、4月间,顾雏军、姜宝军未经扬州亚星客车董事会同意,要求扬州机电在同年4月26日前将应付给亚星客车的股权转让款及部分投资分工款共6300万元支付到扬州格林柯尔的账户。4月25日,扬州机电将上述款项划到了指定的扬州格林柯尔的账户。扬州格林柯尔为顾雏军父子占有全部股份。
财技与经营,谁轻谁重?
短短4年时间,顾雏军曾构筑了一个家电产业帝国,他因此几乎被看作整个冰箱行业的偶像。但由于他一度大胆和肆无忌惮的“资本运作”,终于东窗事发,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在他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过去10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界的诸多不规范甚至违法行为以及“潜规则”。
在某种意义上,顾雏军作为收购国企的试水者,其结局也给国有企业改革探索之路留下了积极的符号意义。
顾雏军感兴趣的那些企业在被收购之前,大都债台高筑、风雨飘摇。正是顾雏军把一个个陷于困境的企业重新带进了最具活力的公司行列,他因此被认为“在国企改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甚至成为政府的座上宾,被看做是“解决国企危机的救星”。
一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使国有企业改革体现全民利益的最大化还需要深入推敲。而对于国内主流经济学家争论的产权改革问题,还有待正在推进的改革作进一步验证。
此外,顾雏军的“产业整合”思想也给业界留下许多思考。
他的初衷,意在整合中国冰箱制造业的产能,把中国建设成为220公升以下冰箱的全球制造基地,建成名副其实的冰箱王国,为此顾大肆鲸吞科龙、美菱,以及无数的已经停产或关闭的冰箱生产企业。在汽车领域,顾也试图打造一条全新的汽车产业链,因此在拿下亚星客车之后,又把襄阳轴承收入麾下,甚至把目光投向了英国的设计公司和法国的零配件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