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09日14:32 新浪综合

  微信公众号:乐视财讯  谭敏 

  大智慧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是造成直播业务收入与投入不成比例的最大原因。而脱离主业,置自身资源优势于不顾一味追求创新业务,则是导致业绩陷入泥沼的最根本原因。

  见鬼,大智慧怎么连续跌停?

  自5月2日戴帽以来,\*ST智慧在三个交易日内连续走出两个跌停和一个半跌停,公司市值仅剩83.48亿元,与高峰期的696亿元相比,613亿元蒸发。截至5月5日收盘,ST智慧再次接近跌停,报收4元/股。

  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智慧)成立2002年,是国内首批获得中国证监会投资咨询资格认证的企业,曾一度被部分业内人士成为中国的“彭博社”。2011年,大智慧以98倍市盈率成功登陆A股市场上市后,随即开始了疯狂的并购与扩张。在2011年至2014年,大智慧先后并购阿斯达克通讯社、上海财汇、北京世华国际金融等13家企业,成立大智慧通讯社,涉足财经信息服务。

  颇具讽刺的是,同年9月,美国知名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彭博以大智慧故意模仿其产品的特有“装潢”、构成不正当竞争为由,将大智慧告上法庭,要求其停止侵权并公开道歉,索赔500万元及其他合理费用160万元。

  最疯狂的阶段出现2015年。从当年1月23日开始,大智慧的股票从6元/股连续一字涨停,最高摸到35元。但好景不长,随后就一路走低,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

  部分业内人士介绍,大智慧过山车式的经历与其投资战略失败和没有做精细化产品密不可分。最近几年,大智慧不仅重组失败、官司缠身,而且其互联网金融转型战略也宣告是失败。2016年,大智慧一度想走财经+直播的路径,到现在已巨亏17亿元。

  通讯社并非人人都能做

  从2010年开始,大智慧布局通讯社,经历了高调烧钱,再到巨亏的路径。

  通过总价1.97亿元并购在香港注册的阿思达克信息有限公司,2012年11月,大智慧成立“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在管理层看来,这是大智慧向“中国彭博社”目标迈进的关键一步。

  与很多创业公司一样,“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初期经历了亢奋式发展:大举从财经媒体招揽人才,一度活跃于热门的财经事件采访。据悉,通讯社刚刚成立时,在京沪两地媒体圈以高薪诱惑挖人,迅速组建起近200人的采编团队,以彭博新闻社为榜样,希望打造金融资讯领域的财经媒体。

  但实际上,有报道指出,大智慧阿思达克获得的仅是在大陆落地牌照,其注册在港的“信息公司”属性并未发生变化。公司并没有获得如同新华社、中新社一样的通讯社资质。一个细节是,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所有稿件,均冠以两个作者或以上名字,其中的香港记者名字,主要用来规避政策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扩张并未帮助大智慧离“中国彭博社”更近一步,反而直接导致大智慧深陷亏损泥潭。

  大智慧公司内部多位人士曾向外界解释称,这些板块都处于投入期,特别是原创资讯业务,投入巨大,又很难获得短期利益。但还没能坚持到看见长期利益,大智慧的通讯社业务就迅速收缩,败退。

  过去几年间,大智慧曾经从《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挖角许多采编力量,并且在北京等地建立起采编分支。由于内部整合问题与盈利压力,这些原先花费高昂成本招募的人才早已陆续出离。

  虚增利润遭处罚

  或业绩压力较大,大智慧在2013年通过承诺“可全额退款”的营销方式,以“打新股”、“理财”等为名进行营销,利用与相关公司的框架协议等多种方式,共计虚增2013年度利润1.2亿余元。

  在证监会官网公布的《市场禁入决定书》中写道,在2013年12月,大智慧针对售价在3.8万元以上的软件产品制定了包含“若在2014年3月31日前不满意,可全额退款”条款的营销政策。而在无法预计客户退款可能性的情况下,大智慧将所有销售认定为满足收入确认条件,并致其2013年12月提前确认收入8745万元,虚增利润6827万元。

  这当然要受到监管部门的处罚。2016年7月,证监会决定对大智慧给予警告,处以60万元罚款,对包括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张长虹在内的14名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至30万元不等的罚款。张长虹等5名责任人员被采取5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60万元已经是证监会开出的顶格罚单,但在多达1.2亿元的虚增利润面前,市场上有声音认为“违法成本过低”。部分业内人士表示,该事件把亏损披露为盈利,虚增利润比例过高,可能会涉及刑事犯罪的问题。

  重组失败 变卖资产无果

  2015年1月大智慧抛出重组计划,拟斥资85亿元收购湘财证券100%。但关键时刻,因信息披露涉嫌违反证券法律规定遭证监会立案调查,导致大智慧最终没有拿到监管层的批文,反而在2015年11月等来了《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

  2016年3月,大智慧宣布,鉴于重组相关的股东大会决议因逾期已经失效,且重组面临的障碍基本无法消除,决定撤回申请文件并终止相关事宜。2016年7月23日,大智慧董事长总经理张长虹提交了辞职报告。

  2016年,面临被ST的压力,大智慧拟将盈利能力较强的全资子公司大智慧财汇70%股权出售给非关联方华信资本。数据显示,大智慧财汇70%股权以13.98亿元转让给华信资本。2017年1月3日,大智慧发布《关于转让子公司部分股权的进展公告》称,按照大智慧与华信资本签署的《股权转让协议》约定,华信资本应在股权转让协议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向大智慧预付 30%股权转让款。

  但1月20日晚间,大智慧公告,华信资本此前拟斥资13.98亿元收购公司持有的大智慧财汇数据科技有限公司70%股权。不过,标的公司“数据源的独立授权”存在暂时无法排除的障碍,虽经多次沟通,仍无法在短时间内有效排除。因此,华信资本发函商请解除股权转让协议。

  重组失败,变卖资产无疾而终的大智慧,还面临着诉讼缠身。年报显示,公司收到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法院”)发来的《应诉通知书》及相关法律文书。根据《应诉通知书》显示,法院已受理983名原告诉本公司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截至2017年4月24日公司收到法院准许部分原告撤诉申请的《民事裁定书》,以及一名原告经法院一审判决驳回诉讼请求。扣除已收到的《民事裁定书》的诉讼请求金额,原告要求公司赔偿投资差额损失、佣金、印花税和利息损失等合计1.89亿元。以上诉讼已陆续开庭审理,公司预计以上诉讼很可能导致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将上述涉诉事项确认为预计负债和营业外支出。

  押注直播巨亏17亿

  就在大智慧焦头烂额之际,2016年,直播浪潮风生水起,大智慧似乎看到了自救的希望。

  “热播”起初只是大智慧APP中的一个功能模块,主要是以券商投顾及民间炒股达人直播解盘为主,起始阶段人气并不算高,直播间内只有寥寥数人。但随后张长虹大手一挥,宣布进军生活类直播,成立独立APP“视吧”,将直播业务从大智慧APP中分离出去,企图通过生活类直播流量来带活财经类直播。半年后的2016年9月,“视吧”成功跻身直播行业排名第三。不过在风光的背后,很大程度依托于大智慧的持续烧钱。

  据2016年年报披露,大智慧去年对“视吧”业务在广告宣传、市场推广、从业人员配置、系统开发维护、平台网络运行成本和主播劳务报酬等方面进行了巨量投入。其中,主播劳务报酬总计发放13.96亿元,广告宣传投入总计2.1亿元。

  “视吧”启动后,曾邀请了大批明星助阵。还曾搞过一个“7·7红包节”,邀请现代华尔街风云人物吉姆·罗杰斯、著名经济学家李大霄、胡润百富榜创始人胡润等诸多财经大咖参与直播。此外,徐峥、张梓琳等娱乐界明星也曾成为“视吧”的座上宾。

  与巨大的投入相比,大智慧此类业务的收入则要低了很多。据公告称,2016年,视吧收入5.53亿元,远远小于公司投入的各项成本,其中包括主播劳务费13.96亿元、广告宣称费2.1亿元、支付宝等充值渠道手续费1100万元,直播业务的毛利率为触目惊心的-163.46%。视吧的巨额投入也直接造成公司2016年度净利润亏损超17亿元。

  事实上,大智慧用户送礼所使用的虚拟货币大多为平台自行投放,直播间内的观众人数也均有较大水分。据知情人士称,在一次大咖专场直播节目中,大智慧曾为内部员工发放大量“慧币”,用于在直播期间刷屏送礼,营造火热的现场氛围。因此,“视吧”业务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火。

  也就是说,平台为制造虚假繁荣,靠自己给自己送礼,然后还要给主播礼物抽成,再加上各种排名奖、劳务费、研发成本,怎么算也是要亏本。此外大智慧还要面临部分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刷排名奖的困扰。

  部分主播表示,大智慧主播奖励机制朝令夕改,使得许多主播无法适应。而且大智慧将激励方案向生活类主播倾斜的做法也令许多财经类主播心寒,最早一批进驻的财经类优质主播感到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前途迷茫,因此已经逐渐淡出直播行业。优质主播的流失使得大智慧无法将自身的财经类资源很好的加以利用。而仅靠生活类直播与“一直播”、“映客”等直播平台硬刚,大智慧自然不具备优势。

  目前,直播行业经历了两年多的血拼大多已经遭遇到瓶颈,面临江河日下的趋势,巨额投入后“视吧”项目已经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如何收回成本已经成为最大难题。

  大智慧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是造成直播业务收入与投入不成比例的最大原因。而脱离主业,置自身资源优势于不顾一味追求创新业务,则是导致业绩陷入泥沼的最根本原因。

  未来,大智慧或将存在重组的机会,但大智慧需要明白一点: 这个世界的成功者之所能笑到最后,是因为认真,而不是因为聪明。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