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平安增发:阴谋还是阳谋(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 10:12 股市动态分析

平安增发:阴谋还是阳谋(2)

  新浪提示:本文属于研究报告栏目,仅为分析人士对一只股票的个人观点和看法,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一切有关该股的有效信息,以沪深交易所的公告为准,敬请投资者注意风险。

  一箭双雕——

  管理层在敲山震虎还是树立标杆

  我们无意揣测管理层的用意,但中国平安在公告巨额增发之前不可能不与管理层进行必要的沟通。我们认为,管理层默许中国平安公布再融资计划,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考量。通过中国平安的再融资,很可能在吸收流动性、抑制资产价格泡沫和扶植金融企业做大做强、海外扩张方面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首先,通过中国平安的再融资,直接吸收流动资金1500亿元,其作用相当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其后无非面临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市场经过强势震荡,消化了资金面的压力,股指继续上行,达到管理层认为需要警惕的点位,管理层依旧可以采用类似的手段,批准中国人寿工商银行等大盘金融股的巨额再融资方案,进一步吸收市场的流动性。也就是说,如果未来股票的估值水平偏离合理价位的时候,上市公司存在再融资冲动,管理层将放宽条件和额度进行调控。另一种结果是市场以比较悲观的态度面对,股指震荡整理,管理层则可能通过暂缓大盘蓝筹股的再融资来减轻市场的压力,等待市场依靠自身的力量加以修复。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层默许中国平安推出巨额再融资方案意在敲山震虎。

  其次,中国平安经过此次再融资,资本规模迅速提升,通过海外扩张和收购兼并,能够迅速跻身世界级金融航母之列。将资金引导到符合国家战略意义的大型金融集团之中,有利于在国际领域的金融博弈、甚至说金融战争中占据先机。因此,从金融战略层面来说,管理层也乐于见到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能够顺利进行。目前中国平安混业经营格局基本成型,未来进一步加快银行与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后,是最有可能成为领先的国际金融集团的内地金融企业。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层默许中国平安推出巨额再融资方案意在树立一个金融控股集团的标杆。

  按照上述分析,管理层在中国平安再融资的事件中可谓用心良苦。我们也相信,在直接的货币政策影响效力日渐微弱的大背景下,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达到调控目的是更加高明和艺术性的做法。

  欲走还留——

  机构投资者或将陷入囚徒困境

  对于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方案,机构投资者恐怕是最为头疼和恼火的。广发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朱平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平安就是压垮大盘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给市场最深刻的启示就是当估值过高的时候势必面对再融资的风险,其对市场的震慑力不容小视。然而,私募基金经理人但斌则保持着往日的乐观,在但斌看来,中国平安在全球金融市场处于“黑暗”的时刻,利用千载难逢的机会走一条“捷径”屹立于全球是具有非凡眼光的。一贯宣扬坚持投资理念的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对待平安的增发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

  中国平安短期股价的下跌与机构投资者的抛售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国内公募基金一贯宣扬价值投资,但其在实际投资决策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考虑资金供给等层面的因素。这是因为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已经成为了市场中最重要的力量。机构资金是否充裕往往意味着市场的资金是否充裕。而中国平安如此巨额的再融资是对市场资金承接能力的严峻考验。

  基金的担忧无疑是有道理的。基金四季报显示,尽管基金四季度对中国平安进行了减仓操作,但依旧有82只基金将中国平安作为前十大重仓股的配置品种。这82家基金总计持有中国平安3.47亿股股份,占到公司A股流通股本的43.14%。如果算上未进入前十大重仓股的基金,可见中国平安绝大多数流通股被基金掌控。那么,以中国平安1500亿元的再融资规模除以当前偏股型基金大约2.5万亿的资产规模,假设全部由基金接盘(事实上个人投资者也会有一定比例的配置),则平均每只基金需要增配6个点,这显然是证券投资基金难以承受之重。基金抛售中国平安也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从机构内心来说,以80元的低价抛售平安却也是无奈之举。从绝对估值来看,如果继续向下做空平安,则其30倍的静态市盈率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考虑到未来中国平安的增发价格很可能在80-90元一带,机构投资者依旧面临着是否参与增发的困局。这种状态有点类似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如果不卖出中国平安,则可能因为其他机构的卖出而遭受损失,但如果大家都因为担心其他机构的卖出而卖出,则面临集体踏空的风险。“欲走还留时候,最难将息”或许是对当前机构投资者心态的最好写照。

  那么,除了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之外,究竟还有谁有能力接下巨额中国平安再融资的筹码呢?

  我们注意到,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与保监会于日前签署了《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保监会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以及有效隔离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和平等互利的原则,可以开展相互投资的试点。这一消息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参与试点的商业银行是否会投资于中国平安的再融资,我们将拭目以待。

  我们认为,机构投资者的来去匆匆会给中国平安的走势带来短期压力,但是并不会改变平安的内在价值。对于平安来说,牺牲了短期股价却可能换来长久的荣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中国平安吧 】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