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玩足球 “插足”足球俱乐部

2001年07月01日 09:33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记者 王晓峰

  有心人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或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玩起了“足球”,听听这些几乎可以背得出股票代码的名字:鲁能泰山青岛啤酒[微博]、长春亚泰、深圳科健、上海托普……,令人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在绿茵场上厮杀的不是足球队,而是一家家上市公司。

  最早闯入足球圈的是吉林亚泰股份公司。1994年,得风气之先的吉林亚泰创办了当时全省唯一一家纯职业化的俱乐部。他们先期投入了近2000万元,完成了组队,建立了训练场馆。俱乐部的董事长即为吉林亚泰股份公司的总裁宋尚龙。1997年,同属吉林的另一家上市公司吉林敖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800万赞助延边足球俱乐部,买得延边足球俱乐部的冠名权。1997年天津足球跌入低谷,两支队伍分别跌入甲B和乙级,此时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两队合并,组建了天津泰达足球俱乐部。1999年,开发区管委会将俱乐部交由其下属泰达集团管理,该公司即是上市企业泰达股份的大股东。

  新千年,足球联赛越来越精彩,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钟情于足球。收购俱乐部或者购买冠名权,成为不少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的投资新时尚。

  江苏舜天集团接手了甲B队伍江苏加佳队,改名江苏舜天,董事长由上市企业江苏舜天股份的法人代表董启彬担任。

  中远发展的大股东中远置地集合包括汇丽集团在内的五家股东,以3000万元人民币买下原浦东足球俱乐部。

  这一年,中国科健股份公司赞助深圳足球俱乐部,与平安保险公司并列冠名深圳足球队。

  进入新世纪,托普集团旗下子公司以1000万美元买下上海申花3年的冠名权和球服胸前广告,这一天价创下了中国足球俱乐部经营史的新纪录。

  赔钱只为赚吆喝?

  据记者了解,按目前的行市,经营一家足球俱乐部,一年没个4000到5000万元,根本“玩不转”。要冠名一家企业,根据2000赛季的情况,一年至少也得2000万。这些上市公司的老板们一掷千金仅仅是为了过一把玩足球的瘾?显然,在生意场上能够做得如此之大,以至于可以买动一家足球俱乐部的决不是平庸之辈。除了“为中国足球产业化的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外”,背后无可估量的广告效应和无形资产的升值是这些企业老板们愿意投入巨资的重要原因。1000万美元买断申花三年的冠名,在如此大手笔投资的背后,是托普老总宋如华的深谋远虑。

  托普主营IT业,根据地在川中成都。虽然依仗四川的一方水土,托普以5000元起家,现在已是好几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但出生浙江绍兴的托普老总宋如华知道,江浙沪一带才是国家重点培育的软件园群,而位于上海浦东南汇的东部软件园则是这个“软件园群”的核心部分。于是,他动了东进上海的念头。

  托普称雄西南,但进军沪上却出师不利。虽然在东南一带建了不少软件园,在沪上的知名度却甚微。于是,一向精明的宋如华为了在上海扩大托普的影响,不惜重金买下甲A劲旅上海申花足球队的冠名权。再加上在资本市场上的长袖善舞,一夜之间,上海人都知道了托普集团。对于媒体津津乐道的“天价”之说,宋如华不以为然,“我在中央电视台每年5、6千万的广告投入,还比不上这一次的广告效应强。”这三年中托普的名字将无数次在报纸、电视中出现,在无数球迷的口中提及,这些免费广告的效果远远超出他的投入成本,绝对物有所值。

  当地政府对于企业支持足球产业的一些优惠政策也是令一些上市公司心动的部分原因。为了吸引当地企业对足球俱乐部的投资,一些地方政府有时会许诺给予投资企业土地开发权,银行贷款,税收减免等。为了获得这些优惠政策,再加上成为知名企业的诱惑,使得不少上市公司毅然不吝巨资赞助足球俱乐部。

  据说,托普原本是要把冠名权给四川全兴队的,这次改投申花,除了希望引起广告效应外,以旗下东部软件园的名义投资应该也有一层向新的投资中心地有关方面示好的意思。

  有一些企业则是在当地政府的主持下被“拉”进了足坛。足球是城市最直观的一张“名片”。因此,甲级足球俱乐部所属城市政府没有一家不把足球看作自己的“心头肉”。选择当地一家或数家“财大气粗”的企业来支持俱乐部理所当然。

  当然,也有人是冲着赚钱的目的来的。体育,作为现代“后三产”中的一支,正在受到投资界的推崇,成为投资的时尚。不少上市公司“玩”上足球,看中的是它未来的投资前景。

  据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公布的98年世界最富有的足球俱乐部名单,拥有8790万英磅资产的英国曼联位居第一,拥有7220万英磅的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队位居第二,排名第20名的英格兰利兹联队也有2830万英磅的资产,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大型企业的收入。投资足球不仅能够获得企业自身无形资产的增值,而且可以从俱乐部的各项经营活动以及俱乐部的上市中获得收益。

  国内目前运作较为成功的是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包括申能、巴士、新世界在内的七家公司在申花集团退出后出资4亿多元组成股份公司入主申花俱乐部。但是俱乐部并不依仗这些实力强大的集团企业进行日常运作,而是运用商业足球的运作规律,利用自身的品牌形象对外进行各种经营活动,包括门票包销、广告运作等,除去开销外,每年还为股东带来一定的收益。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围城》里有一句名言:“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所谓无可估量的广告效应和各种名目的优惠政策,相比巨大的付出,并不是对每个公司来说都是划算的。分析一些企业从足球的历史舞台上退出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一夜成名后,每年近半个亿的费用,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烧得起这笔钱的。

  因此,有部分企业与足球俱乐部“因为不了解而结婚,因为了解而离婚”,权衡利弊后,黯然离开这个风云场。

  建立于1998年的浦东足球俱乐部就是包括东方明珠等5家单位,每家出资400万组建而成的。但几年下来,俱乐部入不敷出,于是几家单位在去年年底一致决定,将俱乐部卖给更有实力的企业,这不仅对俱乐部的成长有利,对于各家公司来说,无疑也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而甲A球队的降级往往也会引起一轮赞助企业以及经营企业的“倒戈风”。有一位上市公司老总坦陈,球队从甲A降到甲B,就像上市股票变成了ST,“壳”的价值大打折扣,广告效益差了,无形资产也贬值,而支出却丝毫不减,为了再冲甲A,还得再招大牌球员和教练,支出反而可能增加,这一增一减,即使有钱的企业也得好好掂量一下,本已在足球投资上捉襟见肘的,只能壮士断腕,义无反顾地离开。

  去年吉林敖东队降入甲B仅有月余的时间,吉林敖东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交出了冠名权,没有唯一的资金来源,吉林敖东只能被当地体委列入出售的计划,半个月后,驰骋中国甲A足坛七年的“长白虎”被卖到了江南。

  吉林敖东药业上市的第二年起就开始赞助延边足球俱乐部,四年来出资额不下5000万。但是巨大的付出并没有得到等价的回报,足球队的整体水平一直处于甲A的“第三集团”,2000年更是滑到了甲B,球队的“附加值”大打折扣。对于要向股东负责的上市企业来说,巨额的投资不能打水漂,只能收手。

  圈内还有一些人表示,不少企业一腔热血涉足足坛后,深陷中国足球“假球”、“黑哨”的怪圈,“既没赚钱,又受了气”,也是退出足球圈的一个深层原因。

  然而,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刚刚开始,这个凝聚国人深厚情结的体育运动未来的发展无可限量,投资足球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要掌控未来的“曼联”,就要以真正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方式运作,在今天埋下健康成长的种子。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国防部:日方若击落我无人机属战争行为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