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要:河长制自全面推行已满一年,河长制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已基本建立,河湖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河湖管理难题。与河流相比,湖泊的自然属性复杂,管理保护难度更大。近日,实施湖长制的文件出台,对于湖泊而言,湖长制是河长制的具体化,为湖泊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特别强调。河长制自全面推行已满一年。近日,实施湖长制的文件也刚刚出台。河长们是如何履职的?湖长们要解决哪些问题?怎样不断创新治水方式?对此,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解读。

  生态治理机制逐步健全:

  明确省市县乡河长32万多人

  冬日的太湖,碧波荡漾,水光潋滟。太湖流域是河长制的先行地,随着河长上岗、机制到位,2017年年底已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体系。监测数据显示,太湖湖区整体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至Ⅴ类以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从当年大规模暴发的蓝藻危机到如今水清岸绿,太湖终于能顺畅呼吸。

  太湖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河长制功不可没,这也是全国河长制成效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河长制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河湖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河湖管理难题,不少河湖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中央确定的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任务有望提前完成。”水利部部长陈雷说。

  江河湖泊是流动的生命系统。河湖之病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解决河湖管理保护这个难题,必须实行“一把手”工程。“以前,环保不下河,水务不上岸,河湖环境防治是一道难题。”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鸿志表示,河长制的实施,找到了打开困局的一把“金钥匙”,由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主要领导站到了河流防治责任的最前端,责任很明确,推责无弹性,追责无人替,履责变刚性,变“九龙治水”为“河长治水”。

  行走在河湖边,很多地方都在醒目的位置树立了河长公示牌,牌上标注河流基本情况、治理目标、河长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截至2017年底,全国所有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工作方案全部出台,县级以上的河长办全部设立,省级层面的六项制度全部出台,全国明确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2万多人;同时,23个省份加码把河长一直设到村,全国有村级河长62万人。有23个省份到2017年底已经全面建立了河长制。

  不仅明确了河长责任,其履职工作也纳入奖惩考核机制。水利部已将河长制工作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环境保护部把河长制工作纳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同时,水利部、财政部建立了以奖代补机制,2017年奖补了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比较好的12个省份,相关各省份平均获得4000万元至5000万元。各地也积极探索奖惩机制,浙江建立了问题曝光和问责机制,江西建立了河长制表彰制度。

  湖长制更具针对性:

  实施入湖排污口整治

  2016年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其中就包括湖泊。既然如此,为何日前还要出台文件推行湖长制?“湖泊管理保护有其特殊性,与河流相比,湖泊的自然属性复杂,管理保护难度更大。要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大力推行湖长制,与河长制有效衔接,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对湖泊和入湖河流实施系统保护和治理修复。”在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看来,湖长制的文件是河长制的具体化,为湖泊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

  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天然湖泊2865个,总面积7.8万平方公里;湖泊淡水资源量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8.5%……我国湖泊之众多,从这组数据可见一斑。但另一组数据则不免让人们为湖泊水质总体状况担忧——2016年,全国118个重要湖泊总体水质为I-III类的比例为23.7%,IV-V类的比例为58.5%,劣V类的比例是17.8%。从近两年的趋势看,I—III类水质比例有所降低,劣V类水质比例也在降低,IV—V类水质的比例在增加。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黄卫良认为,湖泊与河流有共同之处,不同之处也很多。作为众多河流交汇之地,湖泊水源复杂,污染源也复杂。加上湖泊周围大多是人类聚居之处,很容易被污染。一旦污染,治理难度又特别大。湖泊更容易沼泽化、藻类问题突出。如日本琵琶湖面积比太湖小得多,几十年治理,生态都恢复不了。经过多年治理,我国的一些重要湖泊水质有所改善。但是,由于湖泊的特殊性,从全国来看,湖泊的水质总体状况仍不乐观。中央专门强调湖泊问题,可以说用意深远。

  在全国湖泊实施湖长制,水污染治理也将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水利部河长办主任祖雷鸣说,要控制入湖污染物排放量,给湖泊减负,包括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通过节水减少废污水排放量。实施入湖排污口整治,清理设置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排污口,提高入湖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要“一湖一策”,有的湖泊淤积严重,要底泥清淤,清理内源污染。有的要在湖泊周边设置湿地,净化入湖水质。有的要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湖泊水体流动性。

  转变治水思路理念:

  用长效机制守护水生态文明

  河长不仅管水里的事,还要管岸上的事。据介绍,很多地方河长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整治河流周边的养猪场,摸清河流周边有多少养猪场,关闭散乱的、没有污水处理能力的养猪场,确保规模化养猪场实施无害化处理。河流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很多地方还探索建立了流域协调机制,实行联防联控。在云南滇池流域,有36条河流流入滇池,当地建立了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上游不达标补偿下游,末端断面不达标向财政缴纳补偿金。

  河长制带动了全民治水热潮。天津聘请河道社会监督员407名,带动全社会参与节水、护水。浙江涌现出一批“企业河长”“养殖户河长”等民间河长。广西的不少地方,河长制写入了村规民约,聘请老党员、村民代表担任村河长。很多省份探索设立了“河道志愿者”“巾帼护水岗”“河道警长”“河小二”等,参与河长制相关工作,成为社会参与河湖治理的生动写照。

  “我们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在转变。”陈雷说,山水林田湖草是个有机生命体,要牢固树立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系统治理,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水灾害频发问题,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近年来,各地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三条红线”约束作用不断显现,加快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利部数据显示,全国年用水总量6040亿立方米,明显低于6350亿立方米的年度控制指标;2012年至2016年,我国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25.3%和26.6%;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9.9%。

  专家建议,在全面推进河长制过程中,要把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职责落到实处。同时,完善责任范围的划分机制、治理目标的细化机制、资金使用的管理机制、协调沟通的联席机制、生态资金的横向补偿机制,用长效机制守护水生态文明。(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农兴)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