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去杠杆过程需考虑美联储加息因素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2月13日宣布今年第三次加息,符合市场普遍预期。14日,中国央行开展的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小幅上行5个基点,为今年3月来首次。公开市场操作7天、28天期逆回购中标利率分别升至2.5%、2.8%,此前分别为2.45%、2.75%。同日,央行还开展了2880亿元MLF操作,中标利率3.25%,上次为3.20%。

  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正在进入一个微妙的互动时代,在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萧条,以G20为平台,中美两国在货币与财政政策方面进行了长期合作,为稳定全球经济做出了贡献。

  现在,美国正在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特朗普政府推出了减税政策以及正在计划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即采取了“紧货币+宽财政”的政策组合。经济学家和市场都在关注减税和财政刺激对美国经济增长影响有多大,是否会导致美联储加快加息节奏。耶伦表示,美联储官员与大多数经济学家对减税政策的分析一致,认为减税可能会小幅提升未来几年美国经济增长。

  但是,目前美国的通胀率与经济实际的复苏程度并不相称,低通胀的原因并没有找到。这可能意味着未来通胀水平也难以预测。当然,现在各界均对未来美联储紧缩程度表现谨慎。美联储当天发布的加息预测显示,美联储预计2018年将加息三次、2019年和2020年分别加息两次,这意味着目前美联储并不打算加快加息节奏。

  与此同时,中国正在进入一个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时刻,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降低金融杠杆,这需要一个中性偏紧的货币环境。美联储加息会缩小中美之间的利差,再加上减税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引起中国资本外流的趋势,这也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不可能继续维持一个较为宽松的状态。

  2016年12月和2017年3月美联储宣布加息时,中国也顺势跟进上调逆回购、MLF利率。但在2017年6月美联储再度加息时,中国并未调整逆回购利率。这一次也紧跟美联储加息而小幅上调逆回购、MLF利率。这说明了两国货币政策的相关性。

  但是,中国受到美国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影响可能并不会太大,因为美联储加息的预期早就被市场消化,中国也有充足的外汇储备,面临的资本外流压力不会太大。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优先考虑国内金融稳定以及为防风险采取更为明确的政策信号,同时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

  就像央行所强调的,此次央行逆回购、MLF利率上行幅度小于市场预期,但客观上仍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避免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扩张广义信贷,对控制宏观杠杆率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此次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却没有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主要目的就是释放出继续去杠杆、防风险的信号,但是,也考虑了市场环境的承受力与稳定性,即在去杠杆的过程必须把握稳增长、去杠杆、抑泡沫和防风险的平衡,不能因为防风险而制造出风险。

  我们现在面对两个事实:一个是,中国央行今年数次上调市场操作利率除了表明去杠杆、防风险的决心之外,还体现了对经济运行与经济增长韧性的信心。毕竟中国的就业率维持在低位,企业利润快速回升,进出口、消费等数据良好,PPI一直处于高位。这样的经济环境有利于去杠杆,同时,也让政府具有了落实环保监管的决心。

  另一个事实是,9月以来,中国长债利率开始新一轮上行周期,期间10年国债收益率从3.6%上升到4%左右。11月颁布资管新规后,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上升明显,理财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也有所走高、银行间利率始终高于央行逆回购利率,市场处于偏紧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因为中国抑制杠杆并且推动去杠杆而采取主动政策的后果,与美国政策并不具有相关性。

  因此,至少到目前为止,美国的货币与财政政策走势可能对中国具有潜在的冲击,但这只是一种逻辑上的判断。中国依然按照自己优先的工作目标,推动和落实金融去杠杆、防风险。但是,在中国进行货币或其他经济决策时,必须考虑到美国政策走势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作出相应的防范。事实上,考虑到中国的杠杆率以及过高的资产价格,中国货币安全紧缩的空间并不大,在美国进一步紧缩货币以及推出刺激性财政政策之前,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处理本国潜在的种种风险。

责任编辑:陈楚潺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