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7日12:05 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12月7日电  题:东北小城缘何受到民营企业青睐——吉林辽源软环境建设观察

  新华社记者孟含琪

  近年来,吉林省辽源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吸引着外地企业进驻、本地企业回流,使民营经济占比接近六成,民营工业更是占比九成以上,良好的营商环境似形成一泉活水。

  新型政商关系让民营企业更加壮大

  吉林辽源是座因煤而兴,又因煤炭资源枯竭而衰落的小城。2008年,辽源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逐步形成袜业、铝业等新产业支撑结构,地区生产总值较转型之初增长近6倍。

  民营经济占辽源GDP比重达到58.45%,民营工业占全市工业90%以上……在国企比重高的东北老工业基地,辽源的经济数据颇为与众不同。

  辽源市市长王立平说,市委、市政府以打造民营经济领域活跃带为目标,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才会吸引更多民营企业。

  辽源市东辽县的吉林金翼蛋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就深刻感受到良好的营商环境。政府要在企业设立“驻厂办”,就是驻派一名县管副职干部时,他起初以为就是“走过场”。

  “驻厂办”来后却让他刮目相看:不拿企业工资不吃企业饭,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随叫随到;遇到燃眉之急很快就帮助解决。曾经,企业产品供不应求,紧急要建两个养鸡场,当时任驻厂员的安恕镇党委副书记张新才天天加班,与农户谈征地,讲补偿,去政府办理手续,催工程进度监督质量,厂区外的事全部由他负责,不到两个月项目就基本完工。

  在辽源,像杨涛这样无需为企业运营之外的事犯愁的经营者大有人在。目前,在外地发展的辽源企业家主动回流,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的趋势明显。

  清单管理让政府办事效率加快

  一些外地投资商告诉记者,企业选择是否在辽源办厂时,最担心的是“门难进、脸难看”“办啥事都找人”等问题,这也是很多人对东北营商环境的印象。

  “消除旧观念,必须先清除各种门槛。”辽源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主任李长祥说,辽源实施清单管理,现37个部门保留行政职权3280项,精减比例达31.09%。同时对企业践行“一次性跑动”和“零跑动”办事承诺。辽源3000万元以上项目共有210个,这些项目已全部纳入“审批直通车”,严格执行领导包保、并联审批、全程代办、责任追究等制度。

  1号开股东大会宣布企业整体转制,2号上午提交材料,下午就拿到执照……辽源市百康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林中华说,企业被重庆一家公司收购,办理审批手续时,政府的效率让这家重庆公司派来的两位律师也“目瞪口呆”。

  放权、做好服务的同时,辽源市建立监督机制,设立100个软环境监测点,并对39个涉软部门及9个窗口单位开展明察暗访,依托投诉电话畅通监督举报平台,对不作为、慢作为的部门进行点名批评,限期整改。

  “亲”“清”服务让企业家安心

  李长祥说,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民营企业会面临诸多困难,政府以问题为导向,提供全方位“亲”“清”服务。

  作为吉林省首家外商投资企业,利源精制股份有限公司在办理行政审批时面临了很多“第一次”,像外汇管理,省市外汇管理局从未接触过类似业务。为此,相关部门专门派工作组到南方学习,很快相关手续就顺利通过审批。

  “当政府规划与企业经营面对冲突时,政府把企业放在首位。”利源精制股份有限公司企管部部长胡国泰说,市里规划的东辽河改造项目,正好占用了企业三期工程的规划用地。“我们都打算重新选址了。没想到市政府反复找省里水利部门沟通,比我们都上心。”在不影响正常项目的基础上,东辽河改造改变设计,为企业让了路。

  截至目前,辽源帮助130余户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通过探索基金扶持等方式,助企融资8.62亿元。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