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6日10:17 《法人》

  《猎场》的创新和缺陷

  《潜伏》的导演兼编剧姜伟打造的新剧《猎场》一直备受期待,但是自开播之后,豆瓣的评分结构呈大C型图,评价陷入两极分化,这部热播剧遭到一部分观众差评的原因在哪里?

  文 《法人》特约撰稿 杨文山

  著名演员胡歌的新剧《猎场》虽然豆瓣评分一度回升至6.4,但20%多的一星评价还是能够感受到舆情之沸腾。讨论热度居高不下,负面评论也接连不断,大C型的评分走势让《猎场》最终分数取决于粉丝和差评之间的拉锯战。

  在众多对《猎场》不满的评议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不说人话,所谓“超现实主义”。假如一部电影中有不少致敬的成分,影迷肯定会对其中的“迷影梗”津津乐道,为何铺满“文艺梗”的《猎场》却被观众嫌弃?

  换句话说,在不少人眼中,《猎场》因为“媚雅”而被“吊打”。

  “文艺梗”《猎场》VS“掉书袋”《围城》

  《猎场》开篇,胡歌饰演的郑秋冬张口戈培尔,闭口陶弘景。而祖峰饰演的角色白力勤则一口气连带提出伊格尔顿、杰姆逊、德里达和阿兰巴丢,被人戏称观剧障碍直逼“博士资格考试”。而《挪威的森林》《红与黑》《红楼梦》这样的“文艺梗”也无处不在,甚至也有《重庆森林》《肖申克的救赎》《廊桥遗梦》《在云端》这样的“迷影梗”。熊青春的前男友从英国回来,带来了背景音乐“Scarborough Fair”(《斯卡布罗集市》)……

  假如把《猎场》比作一篇论文,它最大特征可能就是——每一页都有一半脚注。

  姜伟的这种风格显然跟他独特的“台词修辞学”有密切关系,其实一些处理还是相对比较贴切的。演员祖峰饰演的角色白力勤是博士生导师,提几句学术大佬并不违和。而郑秋冬入狱,获得刘量体的点拨,再到出狱之后改名换姓,重获自由,这一段剧情显然和《肖申克的救赎》形成互文。

  但有些情节就显得过于琐碎和牵强。比如郑秋冬进入外资银行之后,英文名被上司定为“朱利安”——一个毫无意义的符号,编剧再从“朱利安”另一个中文翻译“于连”联系到《红与黑》,并把于连和郑秋冬的爱情观进行比较。不得不说这个过渡是一个“弱联系”。而作为郑秋冬职业介绍所的普通职员,用《红楼梦》中的人物做对比:“醒醒吧,袭人”,与人物身份不符。考虑到大部分电视剧观众的反射弧,姜伟对这里也加了“脚注”:“就贾宝玉那个丫鬟,后来嫁给那个戏子的,小姐身子丫鬟命。”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猎场》的“文艺梗”和钱钟书《围城》里的“学术段子”有些相似。钱钟书在写《围城》这部小说时,把自己对于修辞学的兴趣转移到了小说写作中,导致这部小说出现了很多值得玩味的俏皮话,很多都有典故。这也是胡歌为何说《猎场》是他看到过最好的剧本的原因。在整体语言寡淡的国产剧中,出现这么一个特殊的剧本,自然会被吸引。

  不过,《猎场》写的是职场精英,《围城》写的是学术精英,后者“卖的关子”更容易自洽。即便如此,《围城》也招致了“过于卖弄”和“掉书袋”的批评。

  文艺腔的职场剧反遭文青吐槽

  《猎场》的导演兼编剧姜伟于2007年的导演编剧作品《潜伏》可以说是电视剧史上的一部现象级作品,《潜伏》是一部谍战剧,却被很多人解读成“职场剧”。《潜伏》中的职场生存之道引发了很多讨论。这种现象也许给了姜伟某种启示:在所有职业中挑一个和特工类似的来创作。

  恰好在猎头行业中,猎头打入内部、挖人墙脚、步步为营的工作性质和谍战十分相似。当姜伟真用谍战剧的思维方式拍一个职场剧时,他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国产剧创作一般都遵循“最大公约数”原则,在具体目标受众方面有所侧重。同样是职场剧,《急诊室医生》和《猎场》受众就明显不同。前者风格较为传统,和电视观众构成契合度高,因而收视平稳;湖南台热播剧一贯走青春化路线,《猎场》显然匹配度不高,寄希望于胡歌一人的偶像气质来引领收视。

  但事与愿违,《猎场》又不具备《人民的名义》那样的社会穿透力,因而收视表现一般。与不少热剧“先网后台”的排播不同,《猎场》不走寻常路,“先台后网”——视频网站只有会员才能在24:00实现跟电视台播出进度同步。

  也就是说,视频网站把台播剧《猎场》当作一部“准网剧”来实现会员“拉新”。这在经营上可能是一步好棋,但这种运作或许是它口碑崩坏的重要原因。

  《潜伏》只有30集,《猎场》却长达52集。生产成本的提升导致回收压力,当下最流行的办法是拉长集数,这自然会导致戏剧张力的弱化。平时不怎么看国产剧的都市白领,兴冲冲地充了会员,却发现和期待的完全不同,于是跑到评分网站去“报复”。

  《猎场》的尴尬在于,它的“文艺梗”完全是为了取悦较高层次观众而准备的。“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正是这种“超现实主义”风格引起这部分观众的强烈不满。

  都市剧难题:描摹现实还是高于现实?

  在中国,都市剧一直很难取得较好口碑,因为它缺少民国戏和古装剧的戏剧冲突和创作空间。而在文化消费领域,中国创作者讨好中产阶层经常会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艺术究竟应该描摹现实,还是高于现实?这是个分寸感的问题。太高则“悬浮”:中产阶层可不比高中生浅薄(古偶剧),也不像中老年那样不挑食(宫斗剧);“过于现实”也不行,抱歉,他们不需要你提示:自己还生活在一个乱糟糟、毫无希望有所改进的土地,比如《欢乐颂》引发的争议。

  单就本想讨好反被嫌弃这一点,《猎场》和黄磊版《深夜食堂》有相似之处。这两部剧的目标观众应该都是都市白领。一个“贩卖”东瀛小确幸,一个“吆喝”文青范儿,结果双双“招黑”。

  中国新生的中产阶层是一个精神世界分裂的群体,这一点强烈反映在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面。他们被时代的欲望浇灌,自信比其他群体多一份智力优越感;他们受欧美文化体系影响很大,又需要脚踏实地在中国的沃土上耕耘,这种错位令他们无所适从。

  贩卖文艺腔,关键还是要讲究情境。在文艺片和日剧中就显得融洽,而在映照当下的都市剧中,似乎就显得不伦不类?这种“前进一小步”引发的都市白领观众的不适感,用《围城》里的话表述就是:“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的补丁,也照旧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

  作为一部国产剧,《猎场》的创新和缺陷都应该放在国产剧的整体框架内来评价,理论上它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不巧的是,《猎场》这次自认为的“创新”被一些观众当成了“缺陷”,招致了很多人不满。

  “不接地气”的都市剧一定会招人厌恶吗?凡事皆有例外。在2007年的《天道》中,王志文饰演的丁元英纵横金融市场,却毅然选择隐居在小城,张口儒释道,闭口“文化属性”……论传奇性不知道比《猎场》飞到哪里去,但它毅然在豆瓣赢得了9.0的高分。时也?命也!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