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资管新规进一步强化行业本质

  证券时报记者 陈楚

  日前,央行联合三会、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一号称“史上最严资管新规”的出台,在资产管理行业激起了千层浪。这一资管新规的主要目的,在于统一产品标准、消除监管套利、规范业务发展,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归根结底,史上最严资产管理新规的出台,实际上是进一步强化了行业的本质: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史上最严资管新规的出台,针对的就是行业内已存在的诸多弊端。以通道业务为例,基金公司比拼的就是谁的树大好乘凉,谁有个好爹,借通道业务拼命扩大规模,如何为持有人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则在通道业务的疯狂盛宴中被束之高阁。基金行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既然持有人把钱交给了你,你就应该像基金招募书上说的那样,勤勉尽责。但基金公司是靠管理费收入作为利润主要来源的,这也意味着基金公司的规模越大,管理费就越多,利润也就越高。基金公司的利润与基金公司的业绩,很多时候其实是脱节的。也正因为如此,基金公司想方设法的是如何让规模最大化,而不是业绩最优化。来了“通道业务”这个规模扩充的法宝,基金公司把它用到了极致,拼命地扩大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基金公司违背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初衷和行业本质。短期来看,基金公司获取了规模扩大后的收益,但长远来看,这其实是在毁掉自己诚信的基石,最终一定会得不偿失。

  此外,在刚性兑付的“金字招牌”下,银行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呈几何级数增长,行业规模确实是增长了,银行、信托公司赚钱了,但是,客户并没有获得额外的收益。银行、信托等资产管理机构确实在“刚性兑付”的金字招牌下延揽大量客户和资金,但因为没有给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和应有的价值以及业绩回报,实际上,只不过是客户的钱到了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托管账户里,但这个链条中,创造的增量价值几乎为零。也就是说,这实际上是一个零和游戏。除了资产管理机构多了利润,其他各方都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照理说,资产管理行业的根基,就是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取得这样的信任,资产管理机构应该以为客户创造持续稳定的业绩回报为首要任务,为客户创造持续稳定的收益,是资产管理机构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当刚性兑付大行其道、资产管理机构大肆扩大资产管理规模时,我们看到的只是利欲熏心和忘乎所以。不把客户的利益视为比天还重要的事情,资产管理机构即便再赚钱,路都走不长远。资产管理规模扩大当然是好事,但扩大途径,不应该是各种监管套利、多层嵌套、刚性兑付、期限错配等,而是应该苦练内功,把客户的资产管理好,给客户带来好的业绩回报,舍此,就是舍本逐末,离初心越来越远,离风险越来越近。

  做一名合格的投资者

  做一名合格的投资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资本市场的信息流通越来越扁平化和移动化,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和资讯无限泛滥的海洋中,要做一名合格的投资者,首先得有相当的知识。以股票投资为例,你得对产业、宏观策略、市场情绪等有相当的认识,否则就是瞎炒、赌博。再以基金投资为例,在数以千计的基金产品中,哪些基金适合我们的风险收益特征,该如何去认识一只基金的过去和未来,如何结合基础股票市场的行情去选择基金,这些都是需要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对这些不了解,听凭银行理财师或销售人员的建议,那只是别人的建议,并不一定适合自己,这样去投资,很可能就是盲目投资,投资的结果如何,不用问!即便有了收益,也只是市场行情好或者运气好而已。即便是长期持有基金,也并非是买入后就不闻不问,而是需要动态跟踪,对自己的资产组合及时“体检”。

  最严资管新规的出台,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规范行业发展,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进一步讲,也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堵住金融风险的漏洞,防止资产管理机构作奸犯科,实质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只有当一个市场的资产管理机构以合规经营为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投资者日益成熟时,这个行业的根基就会越来越深厚,发展也会越来越顺畅和健康。最严资管新规的出台,“严”的不是针对某个机构,而是“严”在保护投资者利益,“严”在行业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诚信。对于诚信,资产管理行业的每一方,都不能视之为儿戏,这貌似一句很大的空话,但在资产管理行业,绝对是最大的实话。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