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蒋梦惟)从4月1日中央宣布设立新区的4月1日至今已经过了100天。百日来,雄安新区的发展蓝图正在一笔笔的被勾画出来,一张铺满各种大设想的画卷逐步展开。7月9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获悉,目前,新区的行政管理结构已敲定,即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的原则,新区将实行“大部门制、扁平化、聘任制”,除管理层外的其他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综合设置改革发展局等7个内设机构,分管不同方面的工作。

  据悉,新区围绕建设管理核心任务,综合设置了7个内设机构。具体来说,新区设置党政办公室,实行一个部门管协调;设置党群工作部,实行一个部门管党务、管人事、管群众工作;设置改革发展局,实行一个部门管经济;设置规划建设局,实行一个部门管规划建设;设置公共服务局,实行一个部门管社会事务、政务服务;设置综合执法局,实行一个部门、一支队伍管执法;设置安全监管局,实行一个部门管安全。至此,雄安“与众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思路浮出水面。

  实际上,在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正式发布后不久,负责组织领导、统筹协调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全面工作的新区筹委会立即走马上任。公开信息显示,整个雄安新区筹委会,一共有70多名工作人员,来自河北省、北京和天津的各个部门,共设立了综合组、规划建设组、协同发展组、城乡统筹组等7个小组。

  然而,筹委会的性质仅是过渡性机构,雄安新区最终还是需要确定一个长期实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负责相关工作。

  其实,早在雄安设立首月,业界就有消息称,未来新区将实行大部制管理,引入自贸区管理模式,集纳负面清单等最新改革成果,打破体制机制束缚。此后,河北雄安新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刘宝玲也曾公开表示,未来的机构一定是要和新区的定位相一致的,一定是(按照)小机关大服务、高效率的原则来组建这个新机构。5月,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在接受采访时进一步明确表示,雄安的改革要体现体制的设计上,雄安新区要构建一个精简的、高效的管理机构,能够实行扁平化、统一的管理,使得它在初期就具备非常高的效率和很高质量的服务,这样才能把雄安新区初期的开局和起步能够搞好。

  而按照本次敲定的规划,大部制、扁平化、聘用制这些被业界看来相对“理想化”的管理模式都被搬进了现实。公开资料显示,大部制即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的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雄安新区的机构设置思路解决了部门之间的分割和壁垒问题,压缩了行政级别和层次,提高运行效率,“目前,多地已经在开展类似的探索,基本都属于刚刚开始组建和架构的阶段,而雄安因为是全新的机制和结构,相比其他城市,建设过程会容易一些,成本也较低,花费时间较短,可以很快的实现高效运营。”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我国推行大部制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歇。“雄安本身就要打造体制机制示范区,要践行更多的新理念,成为政府改革的试验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叶唐林表示,未来我国政府职能的改革方向就是要让市场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打造服务型政府,实现小政府管理,但目前,在既有体制上进行改革牵扯范围较大,会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而雄安从一张白纸做起,进行改革创新阻力相对较小,改革的步子也能比全国层面迈得快一些。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