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5日21:02 中国产经新闻报

  二线城市开启“抢人大战” 求贤容易留贤难

  本报记者 张毅报道

  到底是“漂”往北上广深还是留守家园?进入火热七月后,这一难题再次出现在795万高校毕业生面前。

  与落户指标日益紧缩的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近来热门二线城市在吸引人才方面可谓频频加码,不断开价“抢人”。各地为高校毕业生开具的优惠条件包括:就业创业激励、宽松的落户政策、优惠的住房政策、现金补助等。简而言之就是,给钱、给房、给工作、给户口。

  譬如:6月23日,武汉喊出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口号;6月29日,长沙提出五年吸引100万人才的目标,西安也提出“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的任务;7月2日,成都表示将大力实施“蓉漂”计划,推行“先落户后就业”,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等。

  人才争夺:条件诱人

  随着一线城市落户指标的收紧、生活成本的暴涨,“逃离北上广”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成为热门话题,而就在人们纠结去留的时候,不少发展较快的二线城市,即舆论所指的“新一线城市”,已经伺机推出了诸多吸引人才进入和留驻的政策,人才抢夺大战,一触即发。

  记者梳理发现,为了减轻优秀毕业生的住房压力,多地都发布了现金补贴优惠政策。

  比如: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除了毕业生,凡是重点人才,杭州、南京以及无锡更不惜重金,对于顶尖人才和团队的资助高达亿元。

  能否在就业城市落户,一直是不少毕业生选择工作和城市的重要考虑因素。而为了留住人才,武汉今年5月实施了“户籍新政”,调整了18项户口迁移政策,大学生落户几乎“零门槛”;南京在4月发布了《人才安居办法》,出台住房新政,提出力保16万人才安居乐业,主要面向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和园区内新就业人员。此外,西安、长沙、郑州都有类似宽松的落户政策。

  对此,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任远认为,目前不少二线城市正在迎来发展的新机遇,这为它们释放“政策大礼包”增加了底气。

  任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东部沿海地带的部分产业正在向中西部二线城市转移,而“一带一路”的建设和长江经济带的扩展也为这些城市带来了发展机遇,种种契机之下,不少二线城市的就业需求得以增加,此时大力引进人才适时且必要。

  另一方面,人才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任何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驱动,城市想要跻身一线就必须有足够的人才促进城市发展。”中研普华研究员揭小兰针对各地频频发布“抢人”政策现象,发表观点称,人是城市发展的基石,人才是城市进步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人才资源多集中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想要让城市更加发展,势必需要加大政策吸引,引进大量人才共建城市。

  一线城市:落户指标日益紧缩

  二线城市如此虎视眈眈,“抢人”效果又如何呢?

  记者梳理发现,以武汉为例,近年来武汉在吸纳人才方面不遗余力,2009年至2016年期间武汉人口净流入量快速增长,从2009年的74.45万人增至2016年242.78万人。2016年净流入人口约为2009年的3倍有余。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一线城市近两年正在严控人口。2016年北京的常住外来人口减少了15.1万,这是18年来北京首次出现外来人口减少;而上海的外来人口则已经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

  “我在这儿呆了两三年了,虽然薪资水平还不错,但是在这儿没有户口没有房子,肯定没办法扎根。再干两年,就回家。”在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程序员陈昊(化名)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陈昊虽然专业技术出众,但因为是专科毕业,在老家合肥一直难以找到心仪工作。“北京互联网企业众多,工作相对好找,薪资水平也比老家高。”陈昊坦言,北京无论是资源还是机会都比普通城市要多,但是想成为“北京人”,实在太难。

  “大学期间想过去大城市闯一闯,可是后来看过太多关于‘北漂’‘港漂’跨城上班的新闻,有点难以接受。大城市难上户口,买不起房子,生活成本也居高不下,何必‘自讨苦吃’呢?更何况,二线城市发展潜力巨大,留下来和家乡一起成长也挺好的。”刚刚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的郭怡(化名)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不得不说,在一线城市落户指标日益紧缩,二线城市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不少毕业生或优秀人才,对于北上广的执着已不胜从前。

  智联招聘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提供的报告数据显示,由于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和快速增长的就业机会,包括成都、杭州、武汉等发展较快的二线城市,即新一线城市,展现出了对大学生就业更加包容、接纳的一面,目前已经超越一线城市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就业区域。

  从数据看,2017年应届毕业生中希望到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37.5%,高于希望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29.9%。与此同时,愿意在二线城市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也上涨到21.3%。

  毕业生:更看重发展空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前毕业生对于就业城市的选择不再囿于北上广。但上述报告也指出,虽然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期望最高,但考虑到实际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一线城市仍然是大多数毕业生的最终选择。

  事实上,目前在高新产业上,一线城市对于人才的吸引力确实具有领先优势。除此,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就业选择多”“个人发展前景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资源密集”“人际关系较为简单”等都是毕业生选择一线城市作为就业地的重要参考因素。

  “东部一线城市和城市群地带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创造了更大的就业机会和空间,未来仍会是我国吸纳人口集中的重要地区。”任远直言。

  同样是今年毕业的王瑶(化名),就读于北京某211高校,她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虽然在北京发展会有很多困难,但是北京有相对公平的工作环境,只要有才能,发展和晋升都是相对透明的。

  王瑶对记者表示,自己并非大城市出身且家境一般,那些家乡的同学朋友,经常需要“门路”才能办事、找工作。虽然在北京生活不容易,但是有很多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我很享受和大家一起奋斗的感觉”。

  提及目前有很多城市对毕业生释放的“政策大礼包”,王瑶则说:“听起来是挺诱人的,但是我依然觉得,一线城市各行业发展成熟,对于个人发展来说应该更具备上升空间。”

  二线城市:拿什么挽留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与一线城市人才“不请自来”相比,二线城市吸引人才,算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那么,二线城市不断开价“抢人”之后,到底能否长久实现人才留驻呢?以往也有不少“逃离北上广”后,又重回一线城市的例子。二线城市到底该拿什么来挽留人才?

  杭州考典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辉认为,目前一线城市的产业布局和人才资源过度集中,通过二线城市的利好政策吸引人才回流,想法是好的。但是如果只是临时性地给予补贴,并不能长久留住人才。

  任远认同表示,从各地发布的优惠政策看,二线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到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了人才收入回报的预期,这将鼓励人才和劳动力的转移。但人才留驻二线城市的长期效果在于,是否能形成人才和劳动力稳定的收入预期,以及提供长远的发展机会。

  “二线城市人才争夺战中诸如落户、租房、买房等‘政策大礼包’,仅仅只能把人吸引来,至于能不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则需要综合考量城市环境、行政效能、教育卫生水平、产业结构等等复杂因素。”揭小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因此各地政府引进人才的同时,应该把重心放到产业规划和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上来。

  首先是推进城市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业内人士看来,人才是否能留住,与城市自身经济结构、产业布局和配置等战略问题紧密相关。目前,很多二线城市的产业结构仍待优化,这不仅会制约城市发展,也让人才的就业选择受到较大局限。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记者梳理发现,去年全国互联网行业企业平均招聘薪酬为9495元,在所有行业类别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从薪酬的地域分布上看,北京地区的互联网企业招聘薪酬平均为13737元,成都为8374元,长沙则为7526元。薪酬待遇的差异,反映了地区之间产业发展的不同程度,也更容易吸引人才前往行业发展完善、待遇优厚的地区。

  与此同时,应该加快公共服务资源的建设。张明辉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如果说目前二线城市推出的“给钱、给房、给户口”政策在“抢人”阶段是积极有效的,那么待这批毕业生有了孩子,其子女的入学、就医事宜该如何保障?这需要二线城市长久关注和发力解决。不该让公共服务领域的滞后,成为人才二次流失的原因。

  “应该用完善的公共服务来节约人才的时间成本;用多元化的产业来增加人才的选择机会;用公正高效的政府行政能力来减轻人才的公平忧虑;用安全放心的法治环境和空气环境来强化人才的居住信心。只有这样,人才才会‘不请自来’,才能有真正的获得感,才会长久留下来。”揭小兰对记者总结说道。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