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4日22:26 法治周末
三大运营商“不限流量”套餐对比。资料图三大运营商“不限流量”套餐对比。资料图

  手机第二卡槽流量争夺战

  作者: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文丽娟 

  6月下旬,《南方都市报》称,因为新品首销日没有推出移动4G+定制版,OPPO手机被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移动分公司(以下简称河南移动)“禁售”,覆盖其所有下属营业厅和渠道商。

  虽然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OPPO手机和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均表示“从未有禁令”,但这场风波俨然成为4G时代运营市场生态发生变化的缩影。

  手机用户对语音通话的依赖,逐渐被对数据流量的需求所取代。根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的最新业绩报告,流量收入已经超过语音通话和短信等服务。

  随着双卡双待手机的盛行,为节省资费,手机用户习惯用一张卡打电话,用另一张卡上网。出现松动的第二个卡槽,刺激了三大运营商对流量市场布局新一轮争夺。

  移动营业厅不能卖全网通手机?

  近日,一则来自河南移动的短信搅动了通信圈。

  法治周末记者获得的这则短信显示:“接省公司(河南移动)通知,全省所有渠道和所有营业厅清理下架OPPO所有机型(包括4G+),停止所有的OPPO补贴政策和激励。从即日起,从前台和后台数据同步进行检查,发现仍有销售OPPO手机的,一部处罚500元。出现多部销售的,移动公司直接与渠道解除合作关系。”

  6月30日,法治周末记者就上述短信是否属实,致电OPPO手机相关负责人,对方回复称:“从来没有上述禁令。”而中国移动总部的一位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则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如果OPPO方面都如是回复了,那么肯定不会有假。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对法治周末记者称,此次OPPO与河南移动发生冲突的原因,是由于今年OPPO的明星产品R11率先推出全网通版本,其在首销日也没有移动4G+定制产品。

  “对于OPPO来说,R11刚上市,不希望有负面影响,也不想和移动运营商闹僵;对中国移动来说,毕竟存在恃强凌弱因素,也不希望出现负面信息。所以OPPO后来推出的一款R11移动4G+定制版,在某种意义上,是OPPO屈从了中国移动。”一位不愿具名的深耕通信行业数十载的行业观察家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为了解河南移动相关渠道和营业厅销售OPPO手机的情况,7月2日,法治周末记者联系了多家郑州市移动营业厅。

  “移动营业厅肯定只能卖OPPO移动定制版啊,不过我有合作渠道能卖全网通版,价格一样。”在郑州市开元路万达广场附近的中国移动营业厅里,一位销售人员对法治周末记者称。

  与该营业厅一样,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其他几家营业厅同样表示,OPPO手机现在可以正常销售,但不能卖全网通版本。不过,也有两家营业厅表示,正常销售全网通版本的OPPO R11。

  “一般不建议购买定制机,虽然有补贴,但这种机型有一年或两年的合约期限,月租也较贵。而且如果移动4G+定制机的副卡槽插入其他运营商SIM卡,只能使用2G流量。”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家移动专卖门店工作的陈女士对法治周末记者说道。

  第二卡槽流量竞争白热化

  “联通电信共用基站,推出全网通机型,而移动推出4G+机型,主要原因在于争夺手机的第二卡槽流量市场。”孙燕飚说道。

  那么,究竟什么是移动4G+定制版?什么是全网通版?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前者是指手机厂商与移动合作的定制机型,仅限于使用移动的4G信号,其他运营商SIM卡插入副卡卡槽只能使用2G流量;后者是指在一部手机的两个卡槽内,三大运营商网络可以通行,流量不受限制。

  在2G和3G时代,由于通信标准制式不同,手机厂商根据运营商网络,生产不同制式的手机,如GSM手机、CDMA手机、WCDMA手机等。用户在购买手机时,要先选定运营商,然后再选定手机。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一个手机芯片可以集成多个制式,即多模多频。2014年4月,中国电信首次推出三网双待3G手机,命名为“全网通”系列手机。2015年年底,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联手发布《六模全网通终端白皮书》,为六模全网通手机在频段、模式、软硬件等方面划分统一标准。而中国移动则于2016年提出单卡产品支持所有运营商4G制式,双卡产品需支持网络优选的要求。

  “电信最初推全网通手机的意图,是不硬抢其他两家运营商的客户,只需说服这些用户再多用一张电信卡,这就是业界所谓的抢占第二张卡槽行动。后面电信和联通联手,通过全网通终端对抗移动在4G市场的强势发展。”通信行业观察家刘启诚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联通、电信的全网通4G手机都可以支持移动的卡,而移动的五模手机实际上只能支持中国移动的网络(频段)。”

  6月28日,在“2017世界移动大会”上,中国移动董事长尚冰透露,中国移动4G用户数达到5.83亿户。而目前中国电信的4G用户为1.47亿,中国联通4G用户达1.33亿。二者4G用户总和,仍不及移动一半。但三家运营商财报均显示,各自的流量收入已经超过语音通话收入和短、彩信收入,成为三家运营商的第一大收入来源。

  “加上政府主推提速降费,取消长途和漫游费,直接后果就是三大运营商在流量竞争上更加白热化。”刘启诚分析道,“对于联通、电信来讲,如何通过流量经营获取更多用户成为关键;而对于移动来讲,如何限制竞争对手抢占第二卡槽也至关重要。”

  为了争夺用户手机第二卡槽,法治周末记者梳理发现,三大运营商都推出了一批流量资费卡。其中,联通推出腾讯“大王卡”“小王卡”,蚂蚁“大宝卡”“小宝卡”;电信推出“超牛卡”;移动则推出了“天王卡”。

  手机用户是受害者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三家运营商移动数据及移动互联网业务收入实现2268亿元,同比增加30.8%,占电信业务收入的42.4%,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0.6个百分点。

  “受到高额利润驱使,为了给5G铺路,运营商必定加速对流量的争夺。”刘启诚说道,“其实,无论是移动补贴定制机,还是联通、电信推出全网通,背后折射的是4G流量市场竞争格局的失衡,但这种失衡下的白热化竞争,却让手机厂商遭了秧。”

  “全网通手机带给用户极大的便利性和自主选择的自由,不会受到运营商的网络限制,进而促进流量消费,同时手机厂商也降低了研发、生产、库存以及营销成本,可谓多方受益。”刘启诚对法治周末记者称,“但目前三大运营商分别站队‘全网通’和‘移动4G+’,手机厂商需要照顾两边的利益,甚至可能被迫做出‘二选一’。”

  不过,在产业观察家洪仕斌眼里,运营商掐架,对手机厂商来说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用户对不同版本的手机需求量会增加;而对运营商来说,则会面临挑战,因为当用户必须对运营商二选一的时候,排斥度也会增加。

  “其实最受伤的是手机用户。中国移动想杜绝用户使用第二卡槽的情况,手机厂商就必须错开生产不同型号的手机,这会增加用户的成本,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以前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解决通话和上网问题,现在却需要配备两三部手机,未来可能造成用户用脚投票的情况。”洪仕斌分析道。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