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4日10:43 钱生钱

  谁把校园贷这门生意搞黄了?

  文/大冬瓜

  校园贷去年因为“裸条”事件火了一把,这也暴露了校园贷快速发展背后的一些问题。

  前段时间,银监会、教育部、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一个通知,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服务,同时,现在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校园贷业务。

  几乎新兴的金融产品都有着相似的命运:市场空白-初步发展-高速发展-监管整改-规范发展,无论是十几年前的银行,还是三年前的网贷平台,似乎都逃不过这样一个怪圈。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

  从校园贷发展历程来看,问题主要是出在以高不良贷款率引起的非法催收上,大学生群体之所以会产生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与信用意识淡薄、冲动消费、炫耀消费等因素有很大原因,似乎是大学生的这些问题让校园贷走入了死胡同。

  当初很多机构之所以看中校园贷未来的市场,是因为看到了大学生群体有很多优点,这个人群有着良好的受教育程度,将来会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人群,以金融机构的评价标准来看,这些人的潜在价值简直就是优秀到不能再优秀的群体,不少金融机构想通过把握住这群人来为自己未来的业务发展做铺垫。

  最先进入校园的机构,在风险控制方面做的还是比较严格的,严格的风控标准也让这些早期进入市场的机构占据了最优质的大学生群体,这让其他同行看的分外眼馋,于是大家竞相进入,想在这个市场当中分得一杯羹。但是大家在竞相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上面提到的大学生群体的那些问题,按理说一个客群存在问题,那么这些问题会贯穿行业的始终才对。不过,从校园贷的发展历程来看并不是这样,早期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在行业快速发展期才意识到问题,那现在只有一个原因可以解释这种现象,那就是行业发展的问题并不是出在客群的身上。

  我们可以一起回顾一下校园贷这个行业是什么时候开始集中出现问题的呢?恰恰是大家都竞相进入到这个行业来想分得一杯羹的时候。

  国语中有一个词叫做“过犹不及”,如果把一个规模上限在几十亿的市场朝着几百亿的规模去做,那么一定会出问题。其实六七年前的银行业就吃过类似的亏,当时很多做钢贸的企业就有点像今天校园贷中的大学生。当时钢贸行业发展的如火如荼,各家银行争抢涌入,把这个市场强行做大,但钢贸行业的毛利其实很低,给这个市场注入大量的资金也产生不了同比例的利润,这也导致了不少银行后来积累了很多钢贸行业的不良贷款。

  放眼如今的校园贷市场,2015年中国大学生的在校人数约为3700万人,有机构做过调查,在2014年的时候使用过消费分期的大学生群体大约在200万人左右。我们假设大学生的人均分期金额为3000元,那么校园贷的市场规模约为200万*3000=60亿元人民币。

  即便消费分期对大学生的渗透率到了20%左右,那市场规模也只有200多亿元,这200多亿元背后的“瓜分者”是三大电商巨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百家分期平台、数百家网贷平台。这个份额分到每个参与者身上其实并没有多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园市场是一个小众市场,想要依靠这个市场做成巨头着实很难。

  但从事校园贷的机构却不管这些,不断的扩充队伍,不断的拓展市场、不断的提高指标,但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个市场规模的问题。当一个市场规模到极限的时候,你再怎么发力也是收效甚微,市场反馈给你更多的是负面效果。于是校园贷的这条船就翻了,从“裸条”开始,这条产业链的暴利催收开始浮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所以,是谁把校园贷这门生意搞黄了,我想还是每个参与到市场当中迫切想把市场做大的机构们,这些机构激发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欲望,又要借钱给他们,那搞砸了能怪谁呢?(文/大冬瓜 图/网络供图)

责任编辑:张文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