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特色 小镇”地产化

  忽如一夜春风来,“特色小镇”站上了政策风口。

  在这个火遍大江南北的热潮中,从国家部委到省市政府,从央企、国企到民企,如果不与特色小镇沾点关系,简直如同落伍。而万亿级别的总投资额效果如何,会影响中国的经济运行效率、影响经济地理布局。

  热潮需要冷思考。鲜明反对特色小镇房地产化,是一个可以明确的方向。

  决策层力推“特色小镇”,初衷是结合当地产业实行产城融合,优化发展。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杭州西湖区的云栖小镇等,都代表了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

  中央对特色小镇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多方面政策。2016年7月份,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2020年前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2016年10月份,住建部公布了首批127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2017年6月初,住建部再次要求6月底前各省上报300个特色小镇推荐名单,且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推荐比例不超过1/3。

  相应的投资规模在万亿级。对第一批特色小镇中部分小镇投资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每个小镇平均投资额达65 亿元(浙江省规划每个特色小镇投资原则上不低于50亿元),按照住建部规划,到2020 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小镇,总投资将远超万亿。根据各地方政府出台的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到2020年特色小镇总计建设1900 个左右,按照省份、经济条件等具体细拆,总投资至少4.8 万亿元。

  目前,各地力推的特色小镇却大有新一轮房产化的趋势。目前已有多家房企发布了小镇战略,旅游小镇、科技小镇、农业小镇、未来小镇、音乐小镇乃至旗袍小镇等各种小镇纷纷涌现。其中有许多小镇产业投资比例很低,其实是借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许多以特色小镇为名义的项目,实质还是房地产开发和销售的模式。

  房地产化背离了特色小镇的初衷,实际上,特色产业高度集聚才是特色小镇的核心。目前特色小镇运作模式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以及混合开发等模式,但任何一种模式的前提是,必须有当地的实体产业支撑,特色小镇要求“以产立镇、以产带镇、以产兴镇”,最终要实现从“小镇资源到小镇产业”“小镇产业到小镇经济”“小镇经济到小镇发展”的蜕变,否则很容易沦为有A级景区、有小镇概念的地产项目。

  目前,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地产化”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警惕。正在进行中的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推荐中,住建部明确要求不得推荐以房地产为单一产业的镇。

  此举意在将特色小镇热潮拉回“产业立镇”的正途。然而,仅靠这个是不够的。特色小镇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回收缓慢,基于产业逻辑,建设期从立项到运营普遍需要十年以上,项目所需资金规模大都在数十亿以上,对于企业而言是一项时间长且风险巨大的投资。当地产赚快钱的模式不再适用之后,如何破解成本高、盈利慢的困境成为投资特色小镇时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政府投资、社会资金投资都需要慎重考虑。立足历史传统、资源优势和产业积淀,尊重小镇的自然生长,而不是以平地起高楼的方式横空打造特色小镇,可能是最稳妥的思路,也是最能防止巨量资源反市场化配置的思路。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