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韩志国:新股发行存重大弊端 上市动机不纯传统企业太多

  韩志国和刘士余吃饭后发微博:共识已经达成 还看如何落实

  吴晓求:监管要有逻辑 不应把发展重点放在IPO上

  姚振山

  [总是想好心保护投资者,却总被理解为“办了坏事”。在笔者看来,都是“监”与“管”的动机不清、监管者基因错配惹的祸。的确也需要自省,是不是“管”得太多,“监”得太少。股市活跃需要人气,可是股市要活着,却需要人心。如果人心散了,发誓不回来了,才是最坏的结果]

  最近,久未公开露面的经济学家韩志国,一不小心成了网红。因为他连发文章,毫不客气地指出证监会监管失当,毫不客气地要求停发新股,也“毫不客气”地接受了证监会主席的午餐邀请。

  网络发达之后,证监会主席天然就是网红,经济学家天然也是网红,但是敢于批评证监会和证监会主席的经济学家,简直就是“网红中的战斗机”。

  其实,韩文谈到的很多问题,一直在市场中存在——新股发行速度问题,估值泡沫问题,法律滞后问题,严进宽出问题,每个都是老生常谈。但很奇怪的是,每届都会出现“老问题”写出“新故事”,最后变成“新事故”,周而复始。最后证监会主席这个职位变成了烫手山芋,股市涨时,踏空的骂;股市跌时,套牢的骂。

  总是想好心保护投资者,却总被理解为“办了坏事”。在笔者看来,都是“监”与“管”的动机不清、监管者基因错配惹的祸。试举几例,权当抛砖引玉。

  一、“监”为预防难出彩,“管”为拯救留浓墨。

  资本市场被誉为最为市场化的市场之一,市场效率高,市场利益大,一定会有参与者想铤而走险,一定也有害群之马扰乱秩序。因此“监”应放在首位,动态监督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微调,和风细雨调整,以免失控出事。而不是坐等小事变大事之后,再下猛药,出重手。可是,换位思考,监督好了,行业是减弱了风险,一年平安无事,可这工作汇报该怎么写呢?平安无事也算成绩?

  反过来,“有事平安”才是政绩,出事才能谈得上“管”,管好了,成绩就好写了,因此“监”不足而“管”有余变成了常态。

  二、路径依赖是宿命,理念错配是核心。

  曾经有人提出疑问,为什么证监会主席都来自于银行体系?为什么风险厌恶型出身的人要来管风险偏好型的市场?

  这话听起来不无道理。银行是风险厌恶型的,银行监管核心是市场准入和刚性兑付,对风险容忍度很低,监管要侧重风险把控。股市是风险偏好型的,实行买者自负,监管放在创造建立公平的游戏规则上,侧重于发展创新。两种不同的行业属性规律,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自然需要极其专业的人才去领导。可是,历任证监会主席来自于银行界,对股市交易没有感觉,对市场情绪没有感觉,于是乎,“证监会只管涨,不管跌”的帽子,从来没有摘下来过。

  路径依赖是每个人的宿命,基因不同,思维逻辑自然不同,擅长管风险的人来管发展,自然“不涨”是最优选择。因为都知道涨是风险积累,跌是风险释放。难怪网络上有人牢骚满腹——涨停让停牌核查、公告声明,跌停就不闻不问,不管死活。换位思考,你是不是也会按照自己熟悉和习惯的逻辑找个对自己的最优选择呢?

  在笔者看来,以上两个方面算是资本市场这几届管理者总成为众矢之的的核心原因吧,至于交易所干预日常交易,干预上市公司发公告,交易所频频“窗口指导”机构不要卖出,机构不能频繁买入,都是这些问题的自然衍生。

  道不直,术才有偏。

  有人说,证监会好冤好委屈,相比各国证券监督部门,中国的证监会是对普通投资者最负责的证监会,是最忙最累的证监会,可是一切问题自己扛,一切黑锅都自己背,用心良苦搞市场,到头来却人人喊打,连个苦劳都没有。其实的确也需要自省,是不是“管”得太多,“监”得太少。

  股市活跃需要人气,可是股市要活着,却需要人心。熊市最多是人气散了,但对市场依然充满希望,心里默念“IWILLBEBACK”。而如果人心散了,发誓不回来了,才是最坏的结果。前有捷克证券市场因对各种欺诈监管不力的空心化,后有除美国之外表现不好的各个“X斯达克”。我国也不得不防。

  前些年,李宗吾的《厚黑学》曾风靡一时,其中最著名的是讲述“锯箭法”和“补锅法”。“锯箭”是生存之法,而“补锅”是成事之法,拿来重温细读,却多少暗合这几年的金融与资本市场乱象。

  唏嘘不已,全是眼泪。

  (作者系资深财经媒体人士)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