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5日15:51 新华网

  新华社成都5月25日电(记者陈地、马牧旺青)在四川梓潼县许州镇栏杆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里,饲养员贾德弟紧盯16个监控图像。画面中,“小猪们”在厂房里吃食、饮水。

  这个合作社有3栋圈舍,贾德弟是中栋的饲养员,他和其他两位同事养了3300头生猪。上周,第一槽生猪出栏后的分红让全镇108户贫困户乐了。

  据许州镇镇长苏宝富介绍,合作社于去年初正式成立,由全镇108户贫困户户均贷款1.95万元、县60万元产业补助资金、60万元扶贫周转金、县残联4.5万元,构成合作社的注册资金。去年9月,3栋圈舍第一槽共3300头生猪正式投产。

  据了解,这第一槽出栏的生猪赚了71万元,除去水电、人工成本开销,以及还贷,净利润达26万元。苏保富说,经过合作社理事会协商,其中2万元作为全镇7个村的村集体经济留成,3万元留作发展基金,其余21万元用于贫困户分红。残疾人贫困户得到2100元的分红,其他贫困户为2000元。

  59岁的贫困户蒋兴富手脚“不便”,一家4口人仅种了3亩玉米地,生活艰难。拿着2100元分红,蒋兴富:十分激动,“去年他们说搞养殖合作社,不用我们操心就能分红……我是真没想到会成啊!”

  当地“1+5”(政府+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农场主、贫困户)模式,充分激发贫困户与各市场主体间的内生动力,实现了扶贫项目与扶贫资金在整合使用上的配置优化。

  梓潼县县委书记周琳说,它还能提升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与组织化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同发展。

  记者看到,3栋生猪圈舍环境卫生良好,自动化程度高,气温低时地暖自动开启,炎热时水帘空调自动降温,吃食、饮水均不靠人工喂养。“传统的养殖一个人怎么可能管过来1100头猪呀!”苏保富说,“得益于和龙头企业、银行等的合作,我们才能拥有一流的养殖技术和稳定销路。”

  根据测算,前五年合作社每户贫困户每年将得到4000元以上的分红,集体则可得到2万元。五年后,贫困户户均将达到8000元,集体将达5万元以上。

  “这不仅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找到了新路径,也是一条政府组织、企业参与、资金整合、精准发力、全员脱贫的新路子。”周琳说。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