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4日04:07 新华网

新闻回顾

《摔跤吧!爸爸》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一个温暖幽默的励志故事。

影片主角马哈维亚曾是印度国家摔跤冠军,回到偏僻贫穷的家乡后,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他意外发现了两个女儿的摔跤天赋。于是,被村民们当成“偏执狂”和笑料的马哈维亚与妻子约定,用一年时间教两个女儿练习摔跤。经过近乎严酷的训练,两个女儿终于如愿以偿,先后赢得邦级冠军、国家冠军和世界级冠军。

这部影片意外走红,其题材的现实性和真实感,使许多家长观影后产生了角色代入感,对马哈维亚有强烈的身份认同。如今的家长们普遍有教育焦虑,而《摔跤吧!爸爸》带来的一条特色教育之路和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给人以启迪。

狼爸还是慈父?

“强权”教育方式惹争议

电影中,爸爸为了让女儿成为世界冠军,定下了一系列的训练计划:每天5点起床进行各项训练,各种忌口和可恶的牛奶与鸡肉,还把女儿的头发都剪掉,让她们和男孩子去摔跤,使得她们背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忍受着来自路人和同学的嘲讽以及异样的目光。

这一教育方式引来了热议。的确要承认,他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了顶级的摔跤手,在这个意义上,他非常成功。但他既严苛又疯狂的训练方式,以及强制要求女儿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的做法,却让有些观众不能理解,更不能接受。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潘若简在《今日影评》中表示:“没有最理想的父母,也没有最理想的教育,同样也没有最完美的孩子。好的教育是给孩子一个能够有自由意志的教育,让孩子有空间去选择。”

在影片中,印度的女孩子过了14岁就要嫁人,以后的生活,就是生孩子、做饭。她们的生活本来就无从选择。而父亲确实以强权的方式,给了毫无选择机会的两个女儿一种新的可能性。从人性上讲,父亲以自己的意志行事,不可取。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特殊的社会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使得父亲必须根据孩子的天赋来为她们谋划未来。最关键的一点,父亲其实做到了因材施教,毕竟他看出来了女儿们摔跤的天赋,并不是无由来地瞎折腾。

从掌握技能和获得知识方面来说,教育从来都是痛苦的,是反本能的。无论一开始对这项技能有多高的兴致,到后面都必须克服一段枯燥的过程。在孩子尚不能理解这一段枯燥的必要性时,往往对于学习和教育是不知对错、身不由己的,这个时候就应展现父母清晰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孩子这时的“痛苦”就是必要的。

教育中,孩子对于一些事物的兴趣曲线是一个波动的状态,刚接触时候的新鲜,之后如果不感兴趣就有一段时间的下降。待掌握一定知识获得一定成就后,又会上升,而陷入“瓶颈”则又会下降。

所以,任何的学习都需要毅力和坚持,要有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和忍耐力,以及非同寻常之处,正因为如此,最后的成绩才有了“含金量”。

当然,违背规律、忽略事实、过分主观的坚持则有可能是自以为是,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创伤。影片中的爸爸刚开始看来强硬、不近人情,但在孩子要遵从其他教练指导的时候,爸爸选择了顺其自然,这就是一种温柔的坚持。

伯乐养出千里马

教师作用不可低估

成功需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

影片中的两个女儿对于摔跤,都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不过这个动机与兴趣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最初爸爸逼迫两个女儿进行高强度训练,女儿虽然出于害怕只能照做,但之后是反抗的,反抗无效后开始消极怠工。因为她们一开始认为,这只是爸爸的一个未完成梦想,不是她们的。转机在两个女儿去参加朋友婚礼后发生了。她们的朋友,一个14岁新娘的一番话,使她们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于是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一改之前消极怠工的态度,开始积极主动认真训练。再之后,随着能力的提高,爸爸开始带着女儿去参加比赛。第一次比赛,没有任何比赛经验的吉塔输了。虽然输了,但体会了竞技体育带给人的激动、愉悦和满足之后的吉塔,开始主动对爸爸说:“爸爸,我还想参加比赛”。

这时开始,女儿不仅仅有了学习动机,还爱上了摔跤运动,开始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还需要有优秀教师的指引,名师对于人才的意义不言而喻,“千里马”也需要“伯乐”。片中的爸爸身为全国男子摔跤冠军,本身就是一名优秀的老师。他亲自教育两个女儿,一对二,小班上课,从饮食到训练都亲力亲为,给予她们百分百的关注和针对性的指导。后来大女儿去了全国著名的体育学校,但那儿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老师集体上课,不能做到针对性的细致入微,这就导致了对大女儿的错误判断,本来应该是进攻的选手,结果简单地被学校教练定义为防守选手,差点让大女儿错失金牌。还是爸爸亲力亲为做了赛场指导,才把女儿有惊无险地送上冠军宝座。

除了过硬的专业技能,爸爸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激励师,不断给予女儿积极激励。比如爸爸在决赛前夜对忐忑的吉塔说:“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你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有效的方法

让学习更有效率

正确的、合适的方法,往往能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成效。

片中的爸爸在培养两个女儿的过程中,一直给予非常有效的针对性学习方法指导。

也正是基于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两个女儿成功实现了从农村土妞到专业运动员的逆袭。之后步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的女儿吉塔,因为没有得到教练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方式指导,所以即使有兴趣与天赋,也导致了后续一系列比赛中的连连失败。而在接受了爸爸更有针对性、有效的训练和比赛方法指导后,吉塔又开始了连连胜利之路,这说明了“好的学习方法”是必不可缺的一个要素。

其实片中的爸爸并不是“狼爸”,而是“慈父”。严格只是手段,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两个女儿是因为他优秀的指导、高效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她们自身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才成为摔跤运动的世界冠军,彻底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延伸阅读

对高校教育教学的

几点启示

朱延华

启示1: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爸爸通过自身努力培养出两个冠军女儿,看似神话,其实是建立在系统的知识传授和科学的专业实训这个教育教学现实基础之上。启示我们,高校教育教学一定要尊重知识建构的规律,尊重学术发展的规律,尊重技能训练的规律。

启示2:重视方法的综合运用。爸爸在开始训练之前,带两个女儿去大吃一顿,这是正向激励;对孩子的反抗,不回避惩罚;不经意间让女儿去看一看墙上挂着的奖牌,是启发。启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按规律办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启示3:关注亲情的教育价值。起初,姐妹俩非常排斥爸爸的强行安排。但朋友婚礼上新娘的话让她们醒悟,两姐妹由过去的“要我练”变成了“我要练”。启示我们,家庭、朋友、社会等人际交往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应当科学开发,合理运用。

启示4:突出家国情怀的塑造。影片以两个姑娘个体生命成长的丰富细节打动人心,而父亲灌输爱国教育贯穿影片始终。启示我们,要善于激励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

启示5:重视主体之间的协同。影片既突出重视父亲和女儿两个教育主体的关系,也重视母亲、伙伴、邻居等家庭、同辈、社会等其他教育主体的作用。启示我们,高校教育教学要更加突出重视主体之间的协同,追求主体间的平等性、沟通性、包容性、共建性。

启示6:强调优秀传统的坚守。父亲对女儿的教育训练,注重优秀传统教育方法,突出“教学做合一”,强调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不迷信“国家级教练”的学术权威,反对投机取巧。启示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坚守优秀传统,避免盲目求新求变,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