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国

  近日,一批中国企业再次遭到各种类型的国际做空力量狙击。例如,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国信贷被匿名分析做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平潭海洋被Aurelius Value做空,股价可能面临波动。

  以香橼、浑水、Aurelius Value、匿名分析为主的做空组织,多年来一直盯着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通过制造股价波动从中国企业身上获利。但是,市场对这批做空机构本身却缺乏监管——做空成功,这些机构开心获利;做空失败,他们无需负责。这种运作模式一本万利,但由此也带来一个难题——谁来监管神秘做空者?

  在经常袭击中国上市公司的做空机构中,浑水、香橼属于同一个类型。香橼成立于2001年,2006年开始涉及中国概念股。浑水公司最早出现于2009年,创始人布洛克曾长期在上海居住。这两家机构的动机和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做空获利,也就是为了钱。

  还有一类机构则比较神秘,比如说匿名分析(Anonymous Analytics)。它是一个名为“匿名”(Anonymous)的黑客组织的分支机构。《金融时报》将后者称为一个松散的黑客行动组织:没有正式的成员名单,各路“匿名者”联手从事恶作剧、抗议或各种形式的非暴力反抗。这个黑客组织攻击过索尼公司,还曾经令美国中情局的网站瘫痪长达数小时。

  和香橼、浑水不同,匿名分析做空的目的和动机更加复杂。

  首先,他们曾公开声明,做空并不是为了钱。比如他们曾这样介绍自己:“我们不是做空机构,匿名分析没有直接或者间接持有或看空该报告中所提到的所有证券。”但他们又隐晦地承认,考虑到其“联营方、合作伙伴、成员组织、顾问、客户及其他关联方”所持的空头头寸,它不排除在某些案子中存在一些个人的“间接利益”。这种似是而非、欲言又止的介绍和表述,可能是为了更好地隐藏其真实的动机。

  相比香橼、浑水商业模式,匿名分析这种机构(如果是一个机构的话)更加危险和不可控——当一个机构宣称做空行动与经济利益无关时,任何一个被做空的公司都会不寒而栗,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商业的理解范畴。

  香橼和浑水,要想通过做空挣钱,就得有真材实料。这几年,这两家公司的做空成功率越来越低,这说明市场的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做空早期,一部分中国公司因为海外经验不足,对成熟金融体系的监管、披露规则不熟悉,难免在经营活动中出现瑕疵。尤其是对于美国投资者而言,中国公司是神秘的,人们难以或不愿验证真伪,美国投资者往往倾向于相信香橼这类组织说的话,后者正是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渔利。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公司不但自身越来越硬,对国际金融规则也吃得越来越透,不再简单选择躲避,而是直接回击。比如说,香橼和浑水都做空过新东方,但新东方全部挺过来了;香橼做空中国恒大,许家印也直接给“怼”回去了。

  出现做空失败的案例,一方面说明中国企业的质量正在大幅提升,规范化不断提高,优秀企业的抗恶意打击能力更强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众对那种充满情绪化的猜测式做空已经见怪不怪,换言之,做空组织的套路有点失灵了。

  相对于香橼和浑水,匿名分析更加神秘。一般情况下,不公布自己真实身份的机构,目的无非有三个:一是想要制造神秘和恐慌的气氛,虚张声势;二是想脱离现实社会的法律和制度,行使没有监管的超级权力;三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隐藏其身份。

  如果只是故作玄虚,或者打着做空的旗号弄些钱,那还是小事,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简单。在这些机构的眼中,往往只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没有世界的价值标准。当然,或许他们自己宣称的价值标准,只是某种袭击的借口而已。

  这种匿名机构并不在阳光之下,也就不在各种社会体系的监管之下,它可以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选择自己的目标出手,并宣称自己是正义的代表,但谁也不能保证它究竟是不是正义的代表。

  做空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和做多一样只是金融工具而已。但是,做空从来就不是毫无代价的做空,也不是毫无专业性的猜测,更不是毫无约束和监督的“私刑”惩罚。强大的工具掌握在规则和制度之内,这是人类之福,而当它被不受监管者掌握时,则可能助纣为虐。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为了拓展市场和发展空间,中国正在全力推动走出去战略,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谋求更深远的国际合作。当前匿名分析发动对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做空行动,时间点十分敏感,动机也比较复杂。考虑到这个组织神秘的背景,不能不多一分提防。

  未来,随着中国企业和中国资金大批量出海,对于这些神秘的、凌驾于现有法律规则之上的组织,中国必须得有所警惕。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开放,这些神秘机构在做空纽约股市的中概股以及港股市场的中资股之后,很难说未来不会逐渐转移到A股,而且其攻击目标也有可能从上市公司转移到非上市公司,从证券资产端转移到货币体系端。

  如果真是这样,这就绝不仅仅是几家上市公司的小账,而是关系国家金融安全的大账。

  中国有必要从金融安全的角度将做空行为列入监管范围,至少要让它在中国法律框架之内运行,绝不能让这些不知背景的神秘力量为所欲为。

  对于各国监管机构,也应该形成国际监管共识,要求做空机构阳光化。这样才能让做空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同一市场环境下竞技。否则,允许毫无代价地打冷枪,将是全球监管之耻。

  至于各种类型的中国上市公司,也应该坦然、积极面对各种类型的做空、看空,即便没有这些专业做空机构的狙击,也有可能遇到卖方机构调低评级等,要认识到多空伴随是一种常态。

  企业要做的就是做好运营,遵守交易所的各项规范。遇到恶意做空狙击,更要积极主动地迎战,要擅长利用国际法律和规则,为自己取得发展空间。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这是任何一家公司由小变大所必经的道路。

  (作者为财经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