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运动式监管诱发“处置金融风险的风险”
金融去杠杆持续加力。一系列监管政策指向明确,市场对此早有预期。挤泡沫、去杠杆,对于市场长期有利,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对盲目加杠杆行为不加管控,对市场乱象视若无睹,风险迟早会暴露,累积的风险集中释放,很容易导致出现系统性风险。金融安全发生管涌或“溃坝”,波及者谁能够幸免?
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强监管之下市场的担忧和困惑。这种担忧和困惑体现在资本市场上,则是此前一周的连续跌势,机构心气浮动,市场预期紊乱。我们以为,这其中不乏市场过度解读的成分,但监管节奏和方式的把握也有值得思量之处。或许正因为如此,5月14日,新华社发文提醒,“一阵风、运动式监管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监管效果。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是一日之功,监管也不可能一役而休。”此前中国银监会在通报近期监管重点工作时,也特别提出,既强调对银行业有效监管,也关注监管措施的全局影响,切实防止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
这当然不是无的放矢。为什么会发生“处置风险的风险”?我们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需要考虑。比如局部和全局的关系问题。金融市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局部风险管控需要考虑全局影响,对风险的形成和传导机理进行论证和预判,也要考虑金融市场和投资者对政策的反应机制。很多时候市场是非理性的,不能用理性的尺度去评估。又比如监管的叠加效应。中国金融市场中部分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层层嵌套,底层资产看不见底,最终流向无人知晓。层层加码的杠杆,风险隐藏于各个环节又互相纠缠,处置起来不能不通盘考虑。监管部门对此有充分的了解,对此中风险也多有警示。也因此,对于类似风险的管控,需要监管部门的充分协调与沟通,如果“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就日常监管来说,容易出现监管空白和盲点,但是当各个监管机构同时发力,又很容易导致监管叠加,甚至可能出现竞争式监管——看谁力度更大,下药更猛。如果市场短时间内承压过大,就很容易诱发风险事件,即所谓“处置风险的风险”。
监管和市场之间的博弈是一种常态。监管本身也是一个和市场不断沟通的过程,好的监管要让市场形成稳定的预期,既能够强化约束,将市场行为导向合规;也不会让市场预期紊乱,甚而大起大落。就去杠杆去泡沫而言,杠杆不是一天加起来的,泡沫也不是一天吹起来的,去杠杆去泡沫更不可能立竿见影,一步到位。即使监管者自信令行禁止,市场也可能以另一种方式“报复”,产生的连锁反应很可能并非监管者所期望。一个好的监管者必然对市场保有敬畏之心,这并不影响监管权威。在这方面,中国资本市场有过惨痛教训。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从基本面而言,当然是因为流动性过剩,加之无顾忌地放大杠杆,最终泡沫泛滥,但在处置泡沫去杠杆的过程中,监管层面对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估计不足,对风险预估不够,对市场心理和投资者反应方式缺乏清晰的认知,因而一旦出现“踩踏”,局部风险循环放大,股指一泻千里,最终国家队入场“救市”,其后续影响至今仍在股市盘桓。
必须指出的是,防范出现“处置风险的风险”,绝不意味着监管放松或者转向。经济观察报此前曾在社论中提示,“市场对金融去杠杆不应存任何侥幸,那一场脱实就虚的狂欢或许也正在散场”。金融业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知。就中国金融的长期健康而言,去杠杆势所必然,不能不为。监管补短板,进而实现更有效的监管协同,也是必须要补的一课。金融市场总会出现各种风险事件,防控风险不等于不允许任何风险释放。去杠杆的过程中,那些忽视风控,规避监管加杠杆或者明知故犯越界套利的机构,一定会为前期的不审慎行为付出代价。这和防控风险的大方向是一致的。这些局部风险点的合理释放,扮演着减压阀的作用。它无损于系统安全,反而有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周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