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7日10:24 能源评论

  “钢丝”上的蒂勒森

  文·本刊特约记者 陈明灼

  现年65岁的雷克斯·蒂勒森(Rex Tillerson)怎么也不会想到,刚刚还在2016年12月荣获“2016年最具影响力CEO”,转眼间就成为了几十年来最具争议性的美国新任国务卿。今年2月1日经美国参议院投票表决,蒂勒森最终以56票赞成、43票反对,成功就任美国国务卿,但是,这么多的反对票,在美国近几十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作为美国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曾经的掌门人,蒂勒森作风强硬,心直口快,代表埃克森长期斡旋于世界各国,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他总是以目标为最终导向,时而挟击美国的对俄政策,时而跟环保主义把酒言欢,商人本色在他身上一览无余,这让同样出身于商业的特朗普与他“惺惺相惜”。

  如果,没有特朗普的热情邀请,或许,蒂勒森可以带着荣誉和财富从埃克森光荣退休,但是,他选择了富有挑战性的政治,前路突然迷茫起来,正如美国国务院总部所在地“雾谷”的名字一样,迷雾重重,让人看不清方向。

  踏上钢丝

  毫无疑问,蒂勒森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自1975年从德克萨斯大学毕业之后,他即加入埃克森石油公司,从最初的一线员工,一直做到首席执行官,成为美国最有权势的企业领导人之一。在石油行业风起云卷、波谲云诡的时代,正是他带领着埃克森石油公司一路披荆斩棘,在风口浪尖之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而这多少要归功于他那强悍与稳健的领导作风。

  蒂勒森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他的所有领导力培训始于美国童子军的一段经历。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十几岁的蒂勒森就成为童子军的“鹰级”(Eagle Scout)队员,并接受培训。这段经历,造就了蒂勒森坚忍、果敢、稳重、目光长远的性格特点。美国童子军是美国文化中众所周知的事物,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准则培养与教导儿童,让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上童子军的精神,那便是:勇敢无畏,谦恭有礼,服从命令,忠诚可靠。

  这种精神在蒂勒森成长过程中生根发芽,直至他就任埃克森美孚CEO,这种精神在他的身上最终展现得淋漓尽致。在2006年晋升为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之时,正值“石油枯竭论”甚嚣尘上,产量下滑,蒂勒森临危受命,事必躬亲。他不惧当时的巨大挑战,迎难而上,用他的果敢、坚忍的性格特点,以及跟着前任同样的强硬与稳健的风格管理,大刀阔斧,四处出击,他坚信即使碰到行业的隆冬,依然可以通过精致的管理,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面对超大型、高成本、高风险的种种项目,他顶住压力,敢于冒险,并一力肩担,运用高操的手腕并最终让这些项目成为埃克森美孚的基业长青之源。

  他目光长远,在油价高位运转之时,克制投资。在低油价之时,布局未来。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埃克森美孚公司开始在西非和北极地区建设几个油田,还在卡塔尔帮助开发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田,并且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签署了开发一个油田的协议。这些举措至少让埃克森公司未来50年内,产量无受限风险。剑桥能源的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就曾这样评价过他,“他是一个有着强大的吸收信息并做出决定的能力的人。他做事稳重有分寸,而且目光长远。”

  当然,蒂勒森还是一个强硬的谈判对手,在谈判桌上,他以“有耐心,不情绪化”而闻名。在一本关于埃克森美孚的书《私人帝国》中,曾讲述过蒂勒森早期的一个故事。在开发库页岛时,为了努力约束不受控制的合作伙伴俄罗斯石油公司,他与普京打交道。当普京提出签发一份行政命令来推动项目前进时,蒂勒森拒绝了,他说俄罗斯总统缺乏与埃克森美孚标准相匹配的法定权威。虽然普京气得“暴跳如雷”,但最后他还是按蒂勒森的要求放弃了。但这不妨碍他成为俄罗斯最受欢迎的商人,外界普遍称他为“最亲近普京的美国人”。

  他总能在恰当的时机,给普京提供帮助,他用跨国公司的资金与技术,一次一次“攻克”普京的戒备。甚至,在乌克兰危机期间,蒂勒森公开为俄罗斯站台,呼吁取消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并声称这个制裁让他的公司损失巨大。他“忠于他的公司”,他为他的立场呐喊,并不畏流言,他的强悍与商人本色尽显无余。因为他的眼里,只有石油。

  作为一个跨国大公司的一把手,他长期斡旋于世界各地,其高超的外交能力让埃克森美孚在七大洲五大洋“纵横捭阖”,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它的身影。不管这个地方是不是一个政治的漩涡,中国南海争端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了。自他主政期间,他就跟越南政策建立了密切关系,并在2009年与越南政府签署了一份协议,双方共同在南海两个水域开展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为了不刺激中国政策,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过程中进行,直到“东窗事发”。为了安抚中国政府,他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北京,与中国展开周旋。即便,当时他的从政经历接近零,但他在石油领域,俨然是一个善于在各方利益中寻求平衡点的政治家了。

  他刻板,冷静,不苛言笑,可以为他的组织利益“无所不用其极”,这些都是一个标准的外交家所具备的素质。他多年的职业素养,可以有助于让他在从政后过速的进行身份转化以及职能过渡,更何况,很多地方的政治纠纷,本质是就是一场关乎石油的战争,在这些领域,他本来就驾轻就熟。

  此外,在长达几十年的工作期间,他的身上还烙上浓浓的埃克森企业文化的特征。埃克森美孚给外人的印象多是傲慢和刻板,圈内人士形象的比喻为“高智商低情商”。蒂勒森的身上也很容易找出类似的特征,一位同行曾这样评价他:“他是埃克森美孚文化的产物,那里极度程序化。”这种程序化导致他未能及时地意识到页岩革命的深远影响,行动缓慢,错失良机,他“非常谨慎,非常周全,而且非常保守”,以致他居然起诉在他自家花园底下进行的水力压裂的开采活动。

  作为得州人,蒂勒森身材魁梧,语速缓慢,浑身散发着阳光气息。尽管蒂勒森没有任何的政府经验,但是他所展现出的卓越的团队运营、组织机构管理能力,以及与世界各国丰富的谈判经验,最终让他得以入主美国国务院,从顺风顺水的商业“康庄大道”一步踏上前途未卜的政坛“钢丝”。

  微妙关系

  之所以说蒂勒森踏上“钢丝”,是因为政治远比商业复杂,而他所处又是个多少有些尴尬的位置。毋庸置疑,美国国务卿是世界上数得上的权力人物。然而,离开了埃克森美孚,蒂勒森再也不是一言九鼎、叱咤风云的能源商人,而必须在政治赛场奋力一搏——偏偏这里并没有永远的输赢之分,有的只是斗争与妥协。更要命的是,他碰上了特朗普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总统。

  蒂勒森作为一个严格的基督徒、政治上的保守派,他在很多方面与现任总统特朗普保持一致,例如,他们都是传统能源的鼓吹者,都是商人出身,都对气候变化缺乏热情。当然,也有很多地方,他观点跟特朗普存在差异。这决定了他今后跟特朗普的工作关系:既合作又竞争。

  众所周知,特朗普是一个务实主义者,商人的特点让他觉得一切皆可讨价还价,以“美国优先”为行动准则。今年3月28日,特朗普在环保署签署一份名为“促进能源独立和经济增长”的行政命令,放松美国化石能源开采限制,取消对出租联邦土地用于煤炭开采的禁令,以促进美国的能源独立。然而,关于这一点,蒂勒森显然并不十分认同。在他看来,最合理的目标应该是让我们的依赖变得多样化。立场不同,观点就会截然不同。或许,离开了埃克森,蒂勒森在国务卿的岗位上对“能源独立”也会有新的认识。

  而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特朗普显得比以往任何一位美国前总统都更为激进,多次声称气候变化是“骗局”。相比而言,尽管蒂勒森缺乏热情,但面对国际的共识与大势,他仍然需要运用“高超的手腕”去平衡与协调美国与气候环保组织的关系,这将是他未来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

  在令人关注的自由贸易问题上,特朗普自上台以来,就对此持强硬态度,他已经正式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挑战WTO组织。同样出身于商人,蒂勒森却一直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自2006年开始就任埃克森美孚公司CEO以来,他多年来在世界上最难做生意的地方开展业务,每个地方他都不遗余力地向这些地区宣传自由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除了政见不尽相同,蒂勒森与以特朗普为代表的白宫之间的关系也甚是微妙。不难看到,特朗普在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政策操作层面,都高度依赖身边的顾问团队,这导致小圈子与传统官僚机构之间的权责不清。特朗普的女婿兼总统高级顾问贾里德.库什纳,在最近一系列重要事件的前台表现得十分抢眼。尽管蒂勒森本人在朝鲜等一些问题上,获得了白宫的授权,但他以及所领导的国务院话语权和决策权仍然遭到了削弱。再加上掌握核心外交权力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与国务院的地位与分工,向来受到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三者关系的影响,蒂勒森的处境看起来就更加不确定了。

  华盛顿政治圈有句名言:“首先要确保你在房间里,继而确保你能上桌,最后确保你被要求发言。”蒂勒森履新两个多月以来,缺席多个重要的外事活动,包括特朗普与日本首相安倍、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会面,似乎正印证了国务院正越来越被特朗普身边的“皇亲外交”所边缘化的传闻。

  外交首秀

  在特朗普“美国优先”的公开主张下,美国外交如何被世界信任并接受,而非引发震荡和矛盾,蒂勒森面临的挑战将比运筹全球石油生意大得多。然而,履新两个多月,蒂勒森还鲜有外交动作。

  自今年3月份开始,他开始了他的外交首秀。在他的东亚三国行中,他一面继续延续对日的一贯政策,安抚韩国对朝鲜的“焦燥”情绪,另一面,就重要的几个议题与中国进行直接接触,希望中国与美国在各自关切的领域相互让步与照顾对方。对于旧朋友俄罗斯,他充分发扬了“让政治的归政治,让商业的归商业”,在一定程度上印证外界所说,“蒂勒森与普京的关系从未超出工作范畴”,二人之间究竟“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大概也要看看是否“愿意等待”了。

  无论如何,在行将退休之时,蒂勒森勇于接受挑战,踏上政治的这条“钢丝”,仍然是值得重视和期待的。希望他曾经辉煌的历史和能源外交的经验,能成为他手里的平衡杆,帮他走过这艰辛的一段。

  文章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

责任编辑:李彦丽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