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品牌引领建设制造强国——写在首个“中国品牌日”到来之际
2017年5月10日是值得每一家中国企业铭记的日子——首个“中国品牌日”。在业界,设立“中国品牌日”的呼声由来已久,而今,“中国品牌日”获国家层面批复,标志着“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品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升级的方向,是企业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参与相关文件起草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王东表示,设立“中国品牌日”有利于凝聚全社会共识,有利于营造打造自主品牌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搭建自主品牌交流平台,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
品牌建设承载重要使命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关键期的大背景下,品牌建设已成为满足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过程也是质量升级、品牌壮大的过程。”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副司长王海东举例说,工业强国德国大力实施“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国策,韩国成立“国家品牌委员会”等,都是国家推动品牌建设的成功例子。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阶段,以品牌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的参与作用,有助于提升产业发展素质,改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系统的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加强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就是要提供更多的消费者信得过的自主品牌产品,提振消费信心,引领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唯此才能更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王东说。
品牌不仅是一种识别标志,也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事实上,品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品牌的发展是灵动、具体、持久、深入展现一国文化的过程。“强化品牌建设,就是要以自主品牌为载体,更好地展示和传播中华文化,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表示,中国自主品牌培育、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也正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的过程。
发展品牌经济正当其时
品牌影响力的提升需要积累,品牌价值的沉淀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多年来,制造业、农业、食品药品等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从各自角度对品牌培育和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些实践都为我们加快品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品牌经济正当其时。”王东说。
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农业、制造业领域一大批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服务业门类齐全、规模已超过经济总量的一半。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一些优势行业的品牌发展成效显现,特色区域品牌日益增多,特别是部分企业品牌快速成长,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与此同时,支撑品牌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监管等体系架构初步形成,专利年申请量、商标年申请量和注册商标总量均居世界第一。
从消费端来看,对于品牌产品的消费呼声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深入,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观上也要求加快品牌发展。
令人欣慰的是,品牌发展的社会共识已经形成。近年来,关于品牌发展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明显增多,相关部门纷纷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促进品牌发展的措施,不少地方政府也设置专门协调机构,统筹多部门联合推动品牌发展。同时,企业的品牌发展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创品牌来提高综合竞争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指引和自觉行动。
做好品牌发展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在高铁装备、移动通信等高端领域树起了品牌,赢得了口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品牌发展存在国际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小、话语权弱、品牌价值低、总体形象欠佳等短板。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质量、创新、诚信、文化、人才、营销、环境等品牌影响要素上存在不足。”王东表示,下一步应围绕加强品牌建设、发展品牌经济这条主线,全面改善品牌发展影响要素。
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充分调动市场、企业、政府、社会等各方积极性的基础上,着力补齐自主品牌发展短板,形成培育壮大自主品牌的合力。一方面要总结世界品牌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构建品牌发展的良好生态,走中国特色品牌发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快品牌国际化步伐,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让世界共享中国品牌发展成果。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政府在品牌发展过程中要承担更大的任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王东表示,针对当前品牌发展管理机制不健全、政策碎片化的现状,亟需搞好品牌发展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采取统一的行动,合力推进自主品牌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顾阳)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胡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