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趋紧致近3000亿债券搁浅

  债市沙尘暴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 金微 北京报道

  天气越来越热,债券市场却突然进入冰封期。一方面债券发行利率不断攀升,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债券开始取消或推迟发行。

  据Wind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4月里,共有154只债券被取消和推迟发行,涉及规模达到1406亿元。今年前4个月,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债券规模达2633亿元,创同期历史新高,其中4月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债券规模和数量接近前3个月总和。进入5月,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债券数仍未停止,仅第一周,又有近十家公司先后发布了债券取消或延迟发行的公告。

  《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调查得知,曾几何时,金融机构还在感叹“资产荒”,去年此时,企业发债的收益率都在3%左右,市场对债券的认购热情高涨,一些债券还遭到哄抢,但“资产荒”转眼变成“负债荒”。

  债券取消发行潮

  “‘五一’难得睡个好觉,放假归来,见识了近期债券一级市场各种怪相。”一名要求匿名的投行债券部人士向《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表示,7.8%的企业债虽然成本高,但终究发出去了,这家公司还算是幸运,“有些债虽然价格出的很高,但还是无人问津”。

  4月27日,一家名叫贵州贵龙的实业公司发行的一笔5年期AA级的企业债利率高达7.8%,募集资金用于搞物流园的建设,另一只3年期公司债“17昆仑01”的发行利率也高达7.8%。

  如果是放在去年,这个利率不敢想象。一些过去被誉为“金边债券”的城投债发行成本也快速抬升。今年4月18日发行的“17黔南债01”和“16营经开债02”两只债券均为7年期的AA级城投债,票面利率分别为6.99%和6.98%,相较2017年之前发行的同信用评级债券,发行成本跳涨了100至150个基点。

  Wind数据显示,4月以来共有16只公开发行债券的票面利率达到7%及以上水平。

  “不断上涨的利率,不断有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今年债市会持续萎缩,从5月来看,萎缩的情况还在延续。”上述债券人士表示。

  今年以来,不论是银行间债券市场,还是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量大幅萎缩已是不争事实,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债券规模和数量逐月攀升。进入5月,又有百色百矿集团、河南省收费还贷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等取消或延迟发行;其中,后者2017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据达30亿元。

  也就是说,加上最近取消或推迟发行的债券,目前弃发的债券规模已逼近3000亿元。

  对于一些机构而言,如果债券平均票息超过5%,原本就微薄的收益更是被成本高企压得微乎其微,而企业也无法承受如此高的成本。

  “本来计划发行一只行外产品,但因为资金利率成本越来越高,超过4%的成本,即使加满杠杆,也很难完成预期的目标收益,因此只能取消。”一家银行投资部人士对本报记者称,该行已出现产品未能顺利发行的情况。

  债券弃发规模和数量激增的同时,到期偿还压力却不减反增。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开始,国内信用债已进入偿还高峰期,3月份信用债到期规模5579.99亿元,创历史新高;4月份偿债规模为5287.94亿元;5月份偿债规模则达5339.86亿元。

  “资产荒”变“负债荒”

  去年这个时候,金融行业讨论最多的还是“资产荒”,也就是说钱太多了,没有好的资产可买。

  大概是去年5、6月份的时候,一些企业发债的收益率都在3%左右,利率一路下行,市场的认购热情高涨,标志性的事件是去年8 月十年期国债竟然跌破了2.7%,创2009年以来的新低。

  当资产荒出现的时候,金融体系不断地加杠杆,造成债券市场的空前繁荣。但是,市场转换的速度在一瞬间完成,资产荒成了负债荒。

  中国社科院教授刘煜辉在近日的公开演讲中感叹道,“去年5、6月发一个收益率3%的债都会遭到哄抢,大概一年时间过去了,今天收益率5%、6%的债满世界都是,却已门可罗雀”。

  刘煜辉认为,原因在于市场已经从“资产荒”变为“负债荒”,背后是监管政策进一步收紧和去杠杆的持续推进。目前,市场资金面的紧平衡状态已经维持了较长一段时间。

  以5月3日为例,央行净投放1400亿元,但依然不够为市场“解渴”。当日Shibor再现全线上涨,且涨幅扩大;其中隔夜Shibor涨2.76个基点,报2.8451%;7天期Shibor涨4个基点,报2.913%。

  事实上,这轮债券市场出现的问题,业内普遍认为流动性趋紧和监管重拳去杠杆引发的发债成本持续上升,是导致债券弃发规模攀升的主要原因。

  近一个多月来,银监会下发9道监管文件,其中5份文件重点点名存在空转套利和流动性风险的同业业务,引发部分银行委外资金从债市离场,未来流入债市的委外资金还将面临大幅收缩,同时信用债抛售压力陡增,机构配置信用债的需求降低,进而引发利率不断上行。

  “理财空转配置信用债的典型是‘银行理财-非银委外-企业’三角债模式。严监管下银行自查理财空转和同业空转,会导致流动性消失,将对信用债的配置需求产生长久影响。”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向《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分析称,在严监管下,信用债配置需求减弱,由此导致了发行利率上升。

  货币信用创造收缩

  目前,无论是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还是对地方融资举债均进行严控。

  5月3日,财政部、发改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六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下称《通知》),全面组织开展地方政府融资担保清理整改工作,要求各地尽快组织一次地方政府及其部门融资担保行为摸底排查,7月31日前清理整改到位。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5月4日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将依法明确举债融资政策边界,严堵违法违规融资担保后门。该《通知》也明确了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边界和负面清单;同时要求金融机构为融资平台公司等企业提供融资时,不得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以担保函、承诺函、安慰函等任何形式提供担保。

  这轮债券发行中,其中有相当部分的是城投债,比较抢眼的是城投债的发行利率率先上行,比如4月18日发行的AA级城投债“17黔南债01”和“16营经开债02”就跳涨了100-150个BP。

  鹏元评级分析师袁荃向《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表示:“产业债、城投债目前所面临的利率环境是相同的,但城投债还有个特殊的因素,以往发行很大程度上依赖地方政府的财政补贴或直接间接的担保增信等,近一年财政部等部委几番发文规范约束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地方政府为城投举债行为提供支持的空间和方式方法都会相应减少。”

  今年3月,财政部对外通报了多起对地方政府或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融资举债行为的问责处理结果,这些处分包括除责令限期整改,给予多名相关责任人党内警告、行政撤职等处分,严重的还进行了司法追责。

  一名金融机构人士向《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说,这次似乎是动真格的了,而城投公司融资的担保是个普遍存在,但现在严格执行财政不能出兜底函,人大不能出决议,政府不能变相出函等,否则把领导职务撤了,给他们党内警告甚至行政降级,金融机构也会受处罚,就不敢放了。

  该人士表示,融资平台普遍还是要靠借新还旧,如果后续融资掉链了,则容易发生违约风险,而现阶段很多财力吃紧的区域,城投公司还款压力大,发债融不到钱就去搞非标,非标成本都到10%。

  目前,整个金融系统 MPA考核(宏观审慎评估)日趋严格,密集的监管文件下达,银行一方面压非标、缩同业,并且暂停了多项创新业务。

  一位银行资管人士向《华夏时报(公众号:chinatimes)》记者表示,这轮债券出问题背后有MPA的因素,像政府融资平台、政府产业基金、PPP属于非标准化的产品,对于非标产品花样百出,有些底端资产不明,一般是中小银行在大力做,这些中小银行资金都是同业拆来的,本身期限是错配的,而且资金成本比较高。

  “现在要缩表,要MPA考核,所以很多小银行包括股份银行都在赎回。之前已经放款的要求提前还款,城投公司借新还旧的依然很大,但是MPA考核办法出来后,钱已经出不来了,所以资金比较紧张,像最近发行的几期城投债就是如此,加上承销费都接近9,非标产品的发行利率都在11左右。”

  在刘煜辉看来,中国经历了几年史无前例的商品金融体系理论上货币信用创造的“洪荒之力”的释放,现在开始收了。“或许,中国正准备经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减法’,或许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泡沫收缩的时间,一个由虚回实的过程,一个重塑资产负债表、重振资产回报率的阶段。”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