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9日17:20 能源评论

  尼古拉斯·邓洛普:玩转高端政治圈

  文·本刊记者 彭慧文 本刊特约记者 张浣雯

  尼古拉斯·邓洛普(Nicholas Dunlop),最初获知要采访这个和知名新西兰轮胎品牌拥有相同姓氏的男子时,多少有点忐忑。表层原因是,他同样来自新西兰,如果操一口纯正的新西兰式英语,我们担心应付不来。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这个人带有一丝神秘感,维基百科中“职业”一栏给他的关键词有:活动家、演讲家、全球政治沟通者、气候变化、可再生能源、核裁军。由这么一大堆热门词汇“拼凑”出来的一个人,公开资料却相当少,有些反常。

  心中犯着嘀咕,我们到了采访地。邓洛普很守时,采访开始前几分钟到达预定地点;很有礼貌,采访之前背包本已交给助理,但他又要了过来,将里面的手机调至静音,顺便取出自带的矿泉水;也很出乎我们的预料,他英语发音非常标准,语速不快,语气坚定,一副十足的政治家派头。

  采访还未正式开始,他就迅速取得了我们的好感:按照事先安排,由一名女性记者对他进行采访,摄像师傅离他二人稍远一点,邓洛普很会借题发挥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这位女士离我近而那位男士离我远,是因为这位女士更漂亮吗?”看到自己一米九左右的个头儿比记者高了不少,他又微曲膝盖蹲了蹲:“或许我应该长矮一些。”短短几句闲聊,距离感消失了。

  杰出的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让我们深深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久经政治场合的“老手儿”。

  政客之上

  邓洛普确实是一名资深政治家,或者更准确地说,从大学毕业以来就一直“泡”在政客圈中。

  1956年出生的他,21岁毕业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是国际关系专业的高材生,还作为优秀毕业生获得了国家高级奖学金。毕业之后,他选择到美国追梦,最初在美国共和党议员保罗·皮特·麦克洛斯基的团队从事与全球人口政策相关的工作。

  应该说,邓洛普的机会来得相当快,仅仅几个月之后,一批来自不同国家的国会或议会成员在华盛顿成立了一个新的国际性组织——国会议员全球行动联盟(PGA,Parliamentarians for Global Action),这个由各国立法者组成的机构致力于增强世界各国政府的凝聚力,通过推动跨国的一致行动来解决那些不可能由任何单一国家解决的问题,比如裁军、法治、民主、非歧视、性别平等,等等。邓洛普对此很上心,最终获得了PGA秘书处秘书长一职。职位不算很高,但对于一个大学毕业不足一年的年轻人来说,已经可属“非分之想”之列了。这也充分说明,他拥有与生俱来的、优秀的沟通协调能力。

  因为当时正处于冷战时期,PGA的第一个目标便是动员世界各国的议员们支持核裁军。1983~1984年,阿根廷总统劳尔·阿方辛、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墨西哥总统米格尔·德拉马德里、坦桑尼亚总统朱利叶斯·尼雷尔、瑞典首相奥洛夫·帕尔梅和希腊总理安德烈亚斯·帕潘德里欧决定设立六国和平倡议(Six Nation Peace Initiative),作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外的第三大势力,参与核裁军问题谈判。邓洛普代表PGA,在这个政府间首脑会晤机制的形成阶段承担了部分协调任务,并在随后的1985~1988年间一直身处该会晤机制的核心团队,得以接触六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及其高级政治顾问团队,这给他后来的公共事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几年后,邓洛普离开PGA,选择了一个更为开放的国际组织——地球行动(EarthAction),它关注的领域与PGA类似,不过组织愿景却有些差异——它想要唤醒的是全世界的普通民众,让他们关注各种重大的跨国决议,并在决议形成过程中表达自己的声音。说该组织更为开放,是因为它不仅接纳了数百名立法者成员,还有来自160多个国家的各种社团组织、媒体记者甚至普通公民。邓洛普在该组织中担任执行董事,接触的人更为庞杂,工作方面也卓有成效,通过在世界各地举办活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气候变化、沙漠化问题的公众关注度,还因此被一个美国人写进了一本名为《星球冠军:拯救世界的冒险家》(Planet Champions: Adventures in Saving the World)的书中,该书作者在世界范围内一共搜罗了20名代表性人物。

  给其他组织“打工”的日子结束于2001年,当时,邓洛普正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公共事业,在与一位哈佛大学教授充分地探讨之后,他决心“回到从前”,将目光重新聚焦到立法者群体,组建了一个名为e-Parliament的机构。在邓洛普心中,这是一种新型的全球民主机制,它将世界各国的国会、议会成员聚集到一个全球性论坛中,让他们面对面地交流,就双方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充分讨论。他认为,这相当于创造了一个虚拟的、非正式的全球议会,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全球性问题。作为联合创始人,邓洛普在该组织中担任最高长官——秘书长。

  e-Parliament组织运行到2009年,邓洛普发现“能源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最大的全球挑战之一”,同时也是各国立法者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于是将e-Parliament更名为气候议会(Climate Parliament),组织宗旨完成了一次聚焦。

  为可再生能源代言

  因为忙于和各路政治大佬打交道,邓洛普在平民和媒体面前露面的机会不多,这次采访他,是因为他来中国参加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的发布会。这不是他第一次对该组织感兴趣,去年4月份,还专程从气候议会总部所在地英国伦敦飞到北京,拜访了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很显然,“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这句话在邓洛普眼中并非空想,并非遥不可及。在气候议会官方网站的首页,也有一句醒目的标语与之相呼应——“用可在生能源为全球提供电力是有可能实现的”。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人类诞生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时代,也许就在本世纪,全球气温就将上升3摄氏度、5摄氏度,甚至8摄氏度,这是不可承受之重……不过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具备了使用可再生能源照亮全世界的工具、技术和资源。”在邓洛普的设想中,气候议会的使命就是加速全球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的过程。

  这个加速过程包括两方面,其一是用可再生能源为缺电或无电地区供电。“世界上有15亿人口无电可用,还有10多亿人口处于缺电状态,利用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为这部分人提供电力,对于消除全球贫困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小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易于安装,还能够就地取材生产电能,对于那些落后国家和地区来说是非常合适的。”

  其二是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并通过电力“高速公路”将之相联,为世界提供稳定的、可靠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发达国家和地区所需要的能源供应如何保证?分布式发电系统当然很重要,但这还不够,它只能满足大约40%的电力需求,我们需要建设跨国、跨洲的互联电网,来平衡全球的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抹平它们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如果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能够连接在一起,我们就有可能创造出一个100%由清洁电力驱动的世界。”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欧洲超级电网的建设。现在,中国也行动了起来!”

  忽视了平民的力量?

  邓洛普认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最大障碍并非技术,而是来自政治层面。“第一,我们必须让那些平日间政治关系不怎么好的国家进行合作,分享它们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第二,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化石能源部门在政府内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阻力很大,政府并不积极,我们要改变这一现状。”

  因此,气候议会的工作出发点都与政治家群体中的高层有关。“国会或议会成员是唯一可以采取行动的一批人。每一项法律和政府预算都需要经过国会、议会的批准,立法者们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走向,建立强有力的法律框架与预算约束,因此,他们手中握有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佳杠杆”。目前,气候议会已经聚集了来自70多个国家的700多名立法者,通过跨国别、跨党派的高层次、非正式政治交流,邓洛普希望能够形成一致的全球政治意愿与一致的全球性行动。

  气候议会的日常工作,就是为那些有意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立法者们提供支持与服务。首先是提供人员支持。邓洛普说:“气候议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作团队会和当地的立法者密切合作,给予他们在调查研究、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协助,让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影响政府的决议与行动。”比如在中国全国“两会”期间,气候议会中国办事处很忙,他们在试图说服更多的“两会”代表为可再生能源站台。其次是智力加成支持。“我们会定期举办区域议员听证会,将国会与议会成员、政策专家以及相关的非政府组织汇聚到一起,共同探讨可再生能源政策,立法者们可以相互分享经验与建议。”此外,气候议会还会为立法者提供具体的研究与资源支持,“我们有自己的数据库与知识储备库,其中包括最新的政策进展简报、科研论文成果与鼓舞人心的典范案例,我们会将这些内容以时事通讯的形式发送给我们的立法者,让他们了解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新进展。”

  与立法者们共舞,这是邓洛普的选择,也是他所擅长的领域。这种工作环境培养了他高效率的做事风格,这从与他的对话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语速不快,但很严谨,尽量想表达得更加准确,避免废话的产生。不过,或许同样是这种工作环境,导致他持有一种“上帝视角”。“我们如何保证未来的人类仍能拥有民主社会和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的世界呢?民主是非常好的一种政府形式,但民主可能会导致短视,因为政策制定者永远在忙于竞选……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将长远思维融入国家、社会、国际组织以及大型企业的决策制定过程中。”从这些话语中可以体会到,他在试图扮演民主制度的补丁,在政府体系之上,聚集起那一群保持着清醒和长远目光的高层政客,去改造我们的世界。

  这究竟是否行得通,目前还不得而知。不过,缘于此,气候议会将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了那一小撮政治高层上,对于平民和媒体宣传似乎有点不感冒。确实,在多数时候,平民只有看热闹的份儿,重大的决议最终都会由一小部分人主导,就像我们疯传并津津乐道于《小川行长换了一块表》,但这篇文章有没有传达什么政治深意,或者究竟传达了什么政治深意,我们并不知道。然而,也会有特例,比如在精英阶层、政治高层中“群众基础”很差的特朗普,最后还是当选为美国的第45任总统。而众所周知,特朗普可并不怎么喜欢碳减排话题,我们无从知晓,这对于邓洛普的理想方程式来说是否算得上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

  文章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

责任编辑:胡青山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