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8日14:47 中关村

  国家高新区:独角兽的摇篮

  ——记“创新双月谈”第四期

  时 间 2017年3月1日下午

  地 点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第一会议室

  主??办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

  媒体支持 《中关村》杂志

  主 持 人 陈文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区改革专委会顾问、长城所副所长)

  整 理 本刊记者 张越、明星

  研究发现,独角兽的企业几乎都成长于高新区,重点高新区成为独角兽成长的摇篮和创新高地。

  2017年3月1日,由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改革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承办的第四期“创新双月谈”在北京成功举行。

  本期“创新双月谈”的主题是“国家高新区:独角兽的摇篮”。本期会议围绕新经济时代的爆发式成长现象,深入探讨了新经济时代的“瞪羚—独角兽企业”成长规律;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新区如何培育独角兽;如何营造创新生态等问题。

  搭建培育和发掘独角兽的平台

  武文生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专委会顾问)

  今天的会议,我想表达几点:

  第一,每一期创新双月谈都是围绕着怎么样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区域竞争力设置不同的主题。瞄准战略方向持续投入发力,能够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和业态创新。如何培育发掘出更多的独角兽非常重要。

  第二,过去园区很多,基本上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科技创新到企业成长。特别经过这几年的工作,通过创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来提高企业的成功率,帮助企业跨过死亡谷,走到瞪羚企业,一直成为独角兽。另一方面是招商引资。今后从创业到培育瞪羚和独角兽,会越来越成为主要的路径,这也是高新区、自创区真正该干的事,希望通过研讨能把企业成长的路线图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能把支持企业成长的相应政策、机制进一步健全。

  第三,本身创新双月谈也是搭建了一个创新平台。希望创新双月谈活动能够促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让很多创业者和高新区之间碰撞出火花,形成合作。独角兽企业未来成长和孵化的空间是我们创新创业和生态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需要重点引入的创新资源。

  国家高新区是独角兽的摇篮

  马宇文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企业咨询总监)

  我们长城所对独角兽的成长机制和规律做了研究,发现独角兽的企业都是成长于高新区,据此我们形成这样一个研究成果——国家高新区是独角兽的摇篮。

  一、爆发式增长成为新经济的主旋律。新经济下,企业需要迅速抓住机会、整合资源,找到成长的爆发点,更多的实现非线性增长。少数创业企业跨过死亡谷以后就能快速成长为高成长的瞪羚企业,在瞪羚企业当中又有少数企业成为细分行业的巨头,找到新的商业模式的机会点,快速爆发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二、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在业高新区涌现大量爆发式增长。从2014年到2016年发布的三个报告数据来看,在2014年、2015年、2016年爆发式增长的瞪羚企业,5年盈利过5亿元,成立10年盈利过10亿元的瞪羚企业占比逐步提高,2016年爆发式增长的瞪羚企业有435家,占比20.9%,反映瞪羚群体爆发增长的比重在大大增加,这是企业成长的一个新的现象。

  中国出现独角兽企业131家,总估值达到4876亿美元,出现100亿美元以上的7家超级独角兽。尤其是在2010年成立了33家企业快速成为独角兽,2015年有15家,1-2年就有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呈现出成长快、周期短、爆发式增长的特点。

  中国高新区应该说是全球独角兽集中爆发的区域。全球有252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全球23个国家,有8个国家拥有3个以上的独角兽。美洲地区有140家,亚洲地区有82家,非洲地区有2家,欧洲地区有27家,来自中国的企业有63家,美国企业137家,占据榜单79.4%。

  平台型企业新业务独立运作成为独角兽孕育的重要来源,在大型平台型企业下面,BAT、京东、小米这些企业也是通过孵化、投资衍生出了大量的独角兽企业,从产业领域来讲,我们更多的独角兽集中爆发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交通出行,尤其技术驱动型的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

  从这些数据和现象来看,反映了独角兽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它实际上是新产业变革的先锋,往往是颠覆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出现一个独角兽就成为产业带动的新核心,带来颠覆式的产业变革,同时也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比较典型的就是Uber、小米、大众点评、Airbnb。

  三、独角兽企业爆发式增长的六大机制:第一,合伙。第二,平台。第三,跨界。第四,生态圈。第五,引爆点。第六,自成长。

  四、独角兽发展的三大趋势,首先是数据驱动和技术驱动两个角度讲,下一步在分享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将爆发更多的独角兽企业。更多的独角兽将来自于大数据、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服务分享等十个领域。

  世界一流园区将成为独角兽的成长高地,具有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区域的创新要素循环始终处于良好运作,要素循环呈流动性、开放性和协同性,丰富的创新创业资源为企业实现指数级增长提供支撑。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已经成为打造新生态的典范。

  平台型企业孵化将进一步成为独角兽的重要来源,这是发展趋势。

  五、高新区如何拥抱独角兽?第一,寻找和关注爆发增长点,构建有利于爆发成长的生态环境。第二,建立新的路线图,打造“创业—瞪羚—独角兽”的支持体系。第三,支持挖掘培育潜在独角兽。第四,与平台企业合作在当地衍生独角兽。

  我们还是建议在高新区持续开展挖掘潜在独角兽和培育独角兽的专项实施计划或者工作。第一,建立潜在独角兽企业数据库,持续跟踪研究独角兽的发展状态。第二,开展潜在独角兽企业商业模式打造,对其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对资源的整合、梳理,助推企业成长为真正的独角兽。第三,独角兽企业或者潜在独角兽要进行专题调研、跟踪,针对个性化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上市并购创新方面的扶持政策。第四,围绕独角兽产业生态布局,打造独角兽企业的生态圈。

  天津高新区:普惠政策和定制化政策助力高新区培育独角兽

  陈光远

  (天津高新区科技局副局长)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高新区培育独角兽的经验,主要是两方面。

  第一,普惠政策打造创业创新生态。2015年底推出了创通票制度,核心理念就是让市场在政府资金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对创新创业生态是有利的促进。

  第二,是定制化政策。我们园区扶持了三家独角兽企业,我们要打造好整个产业。如果创新最前沿的企业发展好,整个地区生态基本上就发展好了。大家都知道,刚需都在土地、税收、钱、审批方面,只要企业需要,我们就给与支持。从国外到国内涉及到一大堆交易能减的就减。跨区域共同扶持,应该在全国各地布局。如果非要局限在一个地方反而不利,我觉得科技部应该牵头,各高新区配合实现互利共赢、顺应市场。

  济南高新区:改革创新是爆发式发展的驱动力

  逄锦波

  (济南高新区发展战略与宣传策划局局长)

  改革创新永远是发展包括爆发式发展的引领力量或者根本驱动力量。

  无论是全国的还是中关村的2016年独角兽企业,其实核心体现的就是改革创新的力量。在这个过程当中说下济南这个例子,从2015年开始,因为我们来了新的市委书记,在上海主持过两个区的工作,在昆明和南昌分别主持过工作,所以基于国家和部里面这个层面的顶层设计,再叠加一位新的市委书记发展的要求和定位,济南高新区2015年底进入了改革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跨界融合,整合资源,共享发展。

  济南高新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在长城所的直接指导下正式启动了瞪羚计划,初步从92家企业里面筛选了符合条件的65家企业,现在正在开展这项工作。我们目前的想法是在实施推动瞪羚计划的同时适时启动独角兽计划。

  上海张江高新区:针对共性问题研究、解决、破题

  居敏敏

  (上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副处长)

  上海是市场为主导的区域,在产业上历史上遗留下来工业基础比较好。现在互联网方面的人才、资源更多是集中在北京、杭州,当然还有龙头企业的牵引,还有现有延续下来的资源。

  上海主要是在传统工业基础下做的,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集成电路前期投入都特别大,中小企业不是很容易跨进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大企业没有在上海成长起来的一个原因。包括上海的一号店,最终被京东吃掉了,大众点评被腾讯收购了。我们也在思考,上海企业发展到一个阶段怎么就不是上海的企业了。

  今天看到独角兽的个名单,发现好多企业我们原来都没有关注到。外资研发中心在上海比较多,还有对中小企业普惠性的支持政策,上海这方面做的时间比较长。上海要变革之处,就是政府面对产业变革,特别是创新的过程中,很多刚刚起步的企业,都没有现有法规、管理制度,完全不能适应创新需求。

  我们怎么适应产业变革,我们政府的管理和服务如何进行变革?创新企业在前期不规范的阶段,怎么能够让政府营造一个更加宽松、更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或者一种管理体制,更有利于将来培育出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另外是怎么帮助企业引入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也是在支持这类企业当中很重要的环节。去年我们搞国际园区,我们考虑从国际上把更多的创新资源为我们的企业引进,我们跟公安部合作的国外的人到中国工作便利化,包括双重国籍、绿卡,海外人才到中国来的政策,实际上就是为了帮助企业更便利的引进高端的创新资源,企业关注的是人。

  我们希望有一些共性问题,针对上海的情况去研究、解决、破题,使更多的企业能够在高新区的这片热土上发展起来。

  中关村:营造优越的创业氛围

  方瑢

  (中关村管委会产业处)

  中关村周边高校、科研院所多,所以创新创业的氛围非常好,我们很关注这些具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企业。这些企业很小,但是明天这些颠覆性技术企业成长以后就会变成独角兽企业。总的来说,中关村主要是给企业营造一个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没有很多政策限制企业发展,我们更多是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帮助企业进行跳跃式发展,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开展的工作。我们现在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怎么引导社会上的专业投资机构更多关注成长的企业。政府的资金毕竟有限,肯定需要最大限度地借助社会的力量,包括投贷联动的试点也在中关村和上海张江开展,包括担保、融资租赁、银行、改制上市金融方面的创新,是中关村支持企业发展很重要的手段。

  第二,搭建产业的对接平台。有些没有成长为独角兽企业之前还是一些小企业,还是一些前沿的初创型企业,这些企业很注重市场对他们的重视。很多企业想跟央企、国企对接,我们去年就联合央企、国资委成立了一个联盟,把中关村国企资源、央企资源聚合到一起,给中小企业和国企、央企,包括一些政府部门搭建一个很好的对接平台,让他们的技术能够进一步得到推广。

  第三,中关村给企业提供宣传展示的服务,每年10月份都会有“双创周”,我们有一个北京主会场,吸引了全国不少的媒体和政府团体来参观。中关村有百分之七、八十前沿技术企业都在里面得到了展示,因为这个平台特别大,中央各个领导也来参观了,给我们企业也打了很好的广告。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给我们写专刊和报道,这也是我们给企业提供宣传展示的服务。

  春雨医生:打通“问诊—医疗—药物配送—支付”闭环

  万静波

  (春雨医生首席内容官)

  如何让企业离开北京,到全国各地生根落地?这是春雨医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我们所处的领域本质上是“互联网+医疗”行业。以2014年为例,行业规模大约为3万亿元。其中,处方药市场达1.5万亿元;医疗服务市场,即医生诊疗、手术等服务近1亿元市场规模;另外,还有非处方药、OTC、保健药等,这个市场就更大了。2014年,作为国家支柱行业的房地产业规模是6万多亿元,而医药健康业就占到了房产业1/2比例。

  2015年,国家出台了“健康中国”大战略,2016年,中办、国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大健康产业将达到8万亿元规模,到2030年要做到30万亿元市场规模。春雨医生作为该领域里的创业公司,很想参与其中。但是,具体如何参与?我们设计了底层架构,从技术角度连接了用户和医生工作。随着用户和医生的连接,又会产生人、医院和医生的连接,大量的网上问诊业务已经产生。但我们毕竟不是医疗机构,我们希望医疗大数据打通后,医生可以在网上看病,但是现在不现实。从可见的未来来看,我们充当大型问诊分发平台的角色,例如针对一个上海病人,我们可以就近将他分配到上海或者武汉、成都的医院就诊,由此春雨医生成为医疗流量入口分发平台。同时,我们又是医生时间资源的掌握平台,这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掌握了这个行业的入口。

  除了用户和医院,我们还要实现前两者与药的连接。我们要从医疗改革着手,让医药代表与医院、医生建立联系,例如通过在春雨医生平台上开学术会议的方式,为他们节省大量的中间成本。

  春雨医生是一家技术公司,不是医疗机构,所以有重大疑难杂症的患者不能在网上看病,我们通过大量的在线医生数据交换,病人问诊数据,除了实体医疗机构之外,我们是掌握最多的用户医疗健康大数据的机构。我们目前是一家“互联网+医疗”公司,未来可以是“互联网+保险”公司。我们要把这个闭环打通,还要让用户问诊付费,我们将来可以将产业链延伸到药。很多小病不用住院,包括慢性病,病人在家里就可以完成“问诊—医疗—药物配送—支付”的环节,医保能够付费就更好了。

  集奥聚合:打造领先的第三方数据整合平台

  刘丽娜

  (北京集奥聚合科技有限公司政府事务总监)

  集奥是一家大数据技术服务公司,成立于2012年,在公司发展历程中,获得了金沙江、亚信的A轮投资,新浪的B轮投资。目前,我们主要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金融机构提供SaaS云平台服务。通过这种服务为金融机构减少坏账率,提升新老用户的转化率。

  金融企业是集奥的主要客户,我们做大数据比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大数据实践中,我们开始专注大数据营销,现在不论是传统金融还是新金融都有涉及。传统金融面临改革的趋势,而新金融面临着监管的风险。集奥大数据主要做大数据生态的概念。

  集奥从2015年开始做了战略上的拆分,把一些成熟业务都放在了子公司,包括营销、个人信用管理等业务。2016年,公司又和教育机构成立了大数据教育公司。如今,我们也做互联网金融分期贷款业务。

  我认为,我们为什么能成功生存和发展,中关村为什么能做起来,就是因为这里有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实施。

  《中关村》杂志是高新区和独角兽的有力传播平台

  卫汉青

  (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独角兽和瞪羚企业是咱们国家高速发展的诞生物,它反映了一个大趋势。国家改革开放将近40年,企业极大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新的领导班子仍然坚持深化改革,企业发展的机遇就来了,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改革中获得了大量红利。

  近几十年来,高新区、科技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中关村由原来的“一区四园”扩展到现在的“一区十六园”。其他科技园区包括张江、东湖等发展得也非常快。这都是国家不断深化改革的结果。

  我来的路上,看到很多人骑小黄车,这彰显出共享经济的魅力。可以说分享单车包括滴滴出行等抓住了社会发展的机遇,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不断地提升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产业从粗放型经济向绿色能源领域转型和发展,就这点而言,高新区和这些企业走在了前面。企业善于抓住机遇,大胆创新,高新区为他们提供了沃土。瞪羚企业也好,独角兽公司也好,必须有摇篮和沃土,包括政策扶持,给他们提供条件,他们才能得到快速成长。

  自创刊十几年来,《中关村》杂志一直关注科技创新,报道科技园区和企业的成长和创新,我们希望今后与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持续跟踪报道。创新双月谈至今已举办几期,杂志每期都追踪报道,以后还会继续报道下去。

  每年上半年,我们杂志都会承办北京科博会中关村创新论坛,以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论坛,长城所给论坛做了重要智力支持。今年的中关村创新创业论坛将于2017年6月8日至10日举办,欢迎企业朋友们参加,我们共同讨论国家、科技园区和企业创新的举措。

  高新区应做好企业扶持工作

  赵慕兰

  (中关村管委会原副主任)

  今天的独角兽实际上来源于政府的政策在创业和瞪羚方面足够放水,水要足够大,渠道要足够宽,才有了今天的独角兽。从这一点来讲,政府扶持创业的环境要营造得要足够宽,宽容度要足够大,才能出现更多的瞪羚。瞪羚里面会有独角兽,如果前面不足够宽,想要抓出独角兽很难。从这个角度来讲,政府在创新创业阶段是最有所为的,而企业真正到了瞪羚阶段,特别是发展到了独角兽阶段,政府的可为是有限的,因为市场力量已经在推动了,很多资本都会关注。但是在前期,恰恰是资本觉得风险最大的时候,正是政府有所为的时候。

  当前国家抓“双创”,2014年刚提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认为这么大国家创新创业能占多大份量?但是这确实是一个长远性的战略,而最近这两年应该说“双创”战略体现出经济活力,特别是在高新区,高新区历来是积累了这样一批创新创业的资源的场所。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创办高新区,就把创业孵化放在了重要位置,所以一提出“双创”的时候,高新区的爆发力就出现了。

  中关村在创新型孵化器方面下了大功夫,给予了不少经费扶持。所以从企业发展的规律性来看,科技园区希望产生独角兽,就要在前期下足够扶持的功夫,当然每个阶段的扶持手段不同,这样可以把扶持政策连成串,创新创业的时候干什么,瞪羚的时候干什么,独角兽的时候干什么。

  独角兽企业应创建有爆发力、延展性和冲击力的商业模式

  徐苏涛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宁波业务中心总监)

  当前独角兽的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我们并非不知道自己是独角兽,而是我们不够自信,一些格局还没放开,企业发展模式也没做得很成熟。第一,国家在独角兽工作上还不够自信和重视,但我相信两年后,我们的独角兽将超过美国,达到500家以上,甚至1000家。第二,很多独角兽企业出现在高新区,但是国内大多数高新区还没有独角兽企业。我们在爆发式成长面前,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独角兽不是政府可以培育出来的,但是并不是政府没有方式来促进和培育它。第三,很多独角兽不完全理解为什么自己成为独角兽,也不能完全理解凭什么能笑到最后。目前来看独角兽共同抓住了风口和新技术平台,有大平台、大技术战略,把新技术、新模式转化为纯粹的新业务,最终还是要回答如何快速健康成长,这是很多独角兽需要思考的。

  我想用四个市场来表达,一个产品技术最终要靠创新,尤其爆发式增长需要思想市场、技术市场、资本市场、消费者买单这四个环节的考验。并非是成为独角兽,企业就成功了,这只说明企业有更高的价值,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定价。为什么很多人在反思美国的独角兽,证明了一些问题的存在。现在很多新领域出现了独角兽企业,一方面趋势说明资本市场对这个领域比较看好、鼓励和支持,但是也看到了这种比较低端模式也能成功的现象,说明泡沫非常大。最终在企业商业模式构建和实现的过程中,企业还是要做更多的工作。

  未来独角兽企业发展还必须敢于直面这四个方面,尤其是在商业模式方面。现在一个朴素的模式加技术就可以上来了,所以很多企业突然成为独角兽了,他们自己都没能适应。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搞商业模式实验室,帮助独角兽企业构建自身的能力,包括创建有爆发力、延展性和冲击力的商业模式。

  最后,我们培育独角兽企业需要有四个方面,即建立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理论方面,包括合伙、跨界、平台、生态圈、爆发点、自我成长等。道路方面,体现的是组织方式创新,核心还是政府做第三方的事,机构做第四方的事,现在很多创新服务产品基本难以适应独角兽的发展。制度方面,政府在企业需要的时候进行支持,将科技金融、科技创新、科技合作的资源全部集成起来。文化方面,对独角兽要有一个清晰的文化指引。

  高新区是时候要做独角兽计划了

  周力

  (火炬中心高新区处副处长)

  现在我们一直在寻找高新区下一步发展的动力,目前可以称为下一步高新区发展动力的有三方面:新经济、国际化、军民融合。

  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搞的创新双月谈选题很准,三个方面都有专题讨论。目前看国际化、军民融合刚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完全破题。新经济通过这次独角兽的报告,已经逐渐成长起来了,这些企业大部分是跨界、共享,平台经济、共享经济。

  独角兽这个概念目前市场上、社会上既有认可的也有质疑的,大家的质疑还是集中在有没有泡沫,企业盈利能力怎么样,能够存活多少。我个人认为这些问题不必过于担心,还是看趋势,我更关注以前有70家,后来发展到100家,现在是130家,这个数字更重要。我相信未来还会更多,我们发现这131家独角兽形成过程中,其实还有更多潜在独角兽,有这些企业的存在,我相信总数量肯定会越来越多,虽然其中会有死掉的。

  作为高新区管委会做什么,现在是时候要做瞪羚计划、独角兽计划了。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更多还是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长起来的,可能瞪羚企业还可以通过各种政策培育,独角兽企业更多是发现,如何通过管委会的工作、机制设计,培育更多的瞪羚企业,最终发现独角兽企业。

  独角兽数量的大幅上升,也反映了高新区发展成就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传统通过数据、增长率、对经济数量的描述以外,更生动、更鲜活地反映出高新区生态和发展环境的表达方式。

  如果独角兽企业希望在全国扩张,我建议首先可以考虑到高新区落地,因为高新区里面有最优惠的政策,也有最有活力、最敬业的服务者、管理者,也有最好的平台。

  高新区应营造出优越的制度环境

  王光辉

  (科技部高新司产业发展处副调研员)

  纵观几十年来新兴产业的发展,每个新兴产业都与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每一次产业在更替的过程中,大变革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社团、小组、联盟,新思想的交流、碰撞、融合,其实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会议也是这样一个作用。像长城所这样关注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不停地跟上世界上先进研究、产业发展态势高端对接的机构还是很少的。

  近期,我国新升级了10家高新区,原来有146家,现在一共156家。大家到底如何在新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一轮新的弯道超车,用新方法、新方式、新政策来获得好的发展,营造出更良性、更优越的制度环境。大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洗脑。每次到长城所来都会有很大的收获,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以后像这样的成果能不能组织个高新区主任学习班或者什么方式来分享一下。

  今天看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得这么快,政府的管理是滞后于产业发展的。有两类,一类是模式创新型的,我们认为不同的行业里以服务模式创新的,更多是通过技术、模式的创新,有效的整合了资源,提高了效率。原来看病很难,春雨医生打通了医生、患者、医院,让大家更快捷、方便,更有效的利用资源,价值是在这个地方。这样一类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规制。无论衣食住行其实都不是技术问题,全是规制问题,药品的管控问题,单车管理问题,合法性问题,牌照问题等等,都是管控问题。

  我们要向更高层对接,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到底如何处理,新兴产业崛起与规制怎么匹配,最典型的就是交通问题、身份问题,怎么监管,怎么样合法,这个将来我们是不是可以进行研究。

  今天报告里技术导向型的独角兽比较多。独角兽在北京为什么这么多?因为它有大量的金融资源、人才资源,包括商业模式比较活跃,对于二、三线高新区来讲技术导向可能是它的优点和长处,将来可以在具体的产业里,特定的产业里形成。

  独角兽企业的出现与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分不开

  程凌华

  (火炬中心政策与调研统计处处长)

  中国有131家独角兽企业,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为什么能出现这么多独角兽?确实跟这两年致力于营造创新创业环境的氛围是分不开的,这方面高新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独角兽不是凭空生长的,它有生长的土壤和生态。加强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无论是孵化器还是“双创”方面,还是引导众创空间的建设,3600家孵化器,400多家加速器,已经形成了非常好的创业生态。我们也为众创空间孵化器做培训工作,希望更好地提升他们服务企业的能力,真正能为企业的成长做出更多的贡献。

  今天反映出平台型、硬科技驱动企业的成长性更好,爆发力更强,涌现出了更多独角兽和超级独角兽,我们希望高新区能更多地关注这类企业,看能够为这些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这些方面发力。

  火炬中心一直服务于企业创新创业方面,希望今后能继续引导高新区在这些方面加强能力的建设,聚集更多的创新资源,为高成长企业做好服务。我也希望中国能涌现出更多的独角兽,高新区占比能够进一步提高,也希望这些独角兽企业不仅是估值好,未来能够真正成长好,无论是规模、盈利能力,这个企业能真正发展得好,也希望咱们双月谈活动越办越好。

  独角兽企业是新经济的引领者

  王德禄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

  独角兽是新经济的新现象,是新经济的引领者。说引领者,首先说新经济就是创业经济,创业经济体现出6个特征,我重点说2个,就是自成长和爆发点。

  自成长就是人和人不用见面,用大数据马上就可以。去年滴滴就是不见面,给司机提要求,只要上来就抢单、分账,好的就奖励,不好的就处罚,投诉得厉害的就不要了,这个逻辑是用互联网达到了能够快速爆发增长的情况。

  第一,微观。爆发点在哪里?比如说春雨医生,当5万人的时候,它的烧钱和回账是呈良性关系。中国这么大,13亿人等着看病,没有人说医院好,都在说医院不好。这时候爆发点怎么算?在不同的业务中只要出现了十万、百万企业,基本上爆发点就起来了。

  第二,中观。独角兽有三大现象,产业跨界、平台孵化、区域作用。创新创业环境不光是企业,重点是做高新区的人。可以说中国现在之所以高新区出现这么高的增长,全部是用波特战争理论。硅谷会上,专家们说美国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对中国的做法很感兴趣。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生态高地现在就是一流园区,而且在生态高地里就可以见到结果。区域作用,尤其是做高新区工作的人要知道,自己的工作打造创新创业环境,这本身就是参与独角兽的发展,参与创业。平台衍生,可以更主动的策划多数企业应该往哪里延伸。在当地搞出来很好的制度创新,这时候独角兽出现的几率会更大。

  第三,宏观。从根据上来说就是三个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这三个经济不是产业,是经济,它里面的平台经济有更大的革命性。

  平台经济是什么?经济下一步发展新经济,从垂直分工到平台共享,新经济就是个平台共享的经济,我们这些所谓独角兽平台将来就是国家、区域共享的平台。

  分享经济是更有感觉的,一切都在分享。我年轻时候骑自行车,现在满大街都是,突然发现自行车不用买了。这个车一小时一块钱,很多人都在用。这是典型的已经到了分享时代,不是你“所有”重要,而是“用”重要。

  智能经济,某种程度上未来新经济很重要的方向就是智能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更多的是享受、创造、玩儿。现在机器人将在所有领域取代人的工作,所以现在咨询很累,可能未来咨询就会很轻松。

责任编辑:刘金磊 SF11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