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8日06:24 金融时报

  良好开局提振发展信心

  赵洋

  6.9%,一季度经济增速超过各方预期。

  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成绩单”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80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这是我国GDP连续两个季度增速加快,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首先,一季度宏观经济良好开局,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增速也再次给那些看空中国的言论以有力回应,有利于提振各方信心,为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全年GDP增速目标定在6.5%左右,并强调工作中可以根据情况争取更好的结果。这一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经济规律和客观实际,有利于引导和稳定预期、调整结构,也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相衔接。一季度经济增速达到6.9%,其他主要指标也大多好于预期,例如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2%,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为完成全年发展预期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在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经济稳定运行,一般来说增长速度要稳、就业要稳、物价要稳、收入要稳。从经济增速看,2015年经济增速是6.9%,2016年是6.7%,今年一季度是6.9%;过去7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6.7%至6.9%之间,季度之间波动性非常小,这说明整个经济增长越来越平稳。这样的稳定运行态势,充分显示出中国经济有能力保持中高速增长。换言之,那些关于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揣测议论可以休矣。

  其次,我国经济在保持稳健运行的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气质”更好,内涵更优,“含金量”更高。前两年有句流行的网络用语———“主要看气质”,隐含的意思就是不能仅看表面的“颜值”,更要看深层的“内涵”。看中国经济发展,同样要看“气质”。

  一系列经济指标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不断提高。这主要体现为结构更为优化,动力转换加快,发展更加协调。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力量,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5%,高于第二产业17.8个百分点。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稳定器。从工业内部来看,一些先进的制造业增长速度更快,即使是传统行业,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其不断提高产品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产品的竞争力、品质、工艺水平等都已经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77.2%,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从投资领域来看,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从去年比较低的水平持续回升。同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进,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成长迅速,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积累。

  再次,我国经济已经进入“L”形走势的筑底企稳阶段,这意味着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逐步进入“常态”的新发展期。

  此前,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究竟处于“L”形的下降期还是平台期,各方观点不一。随着过去7个季度经济的平稳运行,不少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已步入筑底企稳期。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认为,我国经济今年力求完成下行探底的检验期与企稳的对接。贾康表示,所谓“探底”的表现就是没有继续下行的势头了;所谓“企稳”,就是由于一段时间的平稳运行,市场预期能够基本摆脱续跌的焦虑,并有可能由于这种预期引导分散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实现稳定下来的常态。

  当然,在看到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向好发展势头的同时,我们也要对当前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和各种困难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国际上,“逆全球化”倾向值得警惕,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存在不确定性。从国内来看,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各方关注的房地产调控对经济的影响,也有可能从二季度开始显现。这就要求各方不能有丝毫松懈,撸起袖子加油干,进一步巩固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