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坠亡案教训:阳光下才能有公信

  文|全国优秀律师,北京市北斗鼎铭律师事务所主任 熊智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15期)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两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出了“敬事而信”的治国之道。如果政府无法以严肃负责的态度治理国家,不能对百姓以诚相待,则会使百姓懈怠多疑,丧失对政府的热情和信任,从而失去立国之本。

  公信,实为政府存续之基,却又宛如水晶般剔透与脆弱,容不得瑕疵,经不住磕碰。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

  泸县坠亡学生悲剧中,丢失的不仅是一个夏花般灿烂的生命,更是当地政府的公信力和处理危机的能力。花季少年坠亡后,当地政府闪烁其词,先是在事件发生后一天内,在未做尸检的前提下,即发布“有证据排除他人加害死亡”的信息,接着又在第三天改口为“无证据证明死者系他杀”,这一前一后一“有”一“无”,让翘首等待真相的众人感觉政府在推卸责任。因而将矛头对准了只回应谣言却不公布调查结果的政府。一些原本就经不起推敲的视频谣言,却在网民中广泛传开;原本一件地县级事件,却在两三天内迅速放大上升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一夜间,当地政府成了众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政府并非不作为,而是“敢做不敢说”,让谣言先行了一步,让真相错失了先机。

  官方不敢勇于表态,但民间却敢妄加揣测。权威信息的缺位,必然导致谣言四起。从后续官方公布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来,其实当地政府自案发以来就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然而,在对外公布信息时,政府却并没有拿出这些全面的信息,从而给谣言的滋生和发酵创造了空间。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政府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信息,以保障公众依法获取政府信息。客观地说,这些年我们不是没有进步,譬如,现在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有自己的两微平台,遇到敏感事件也不总是三缄其口了。

  但平台变了,意识没变,很多领导干部还是老一套管制思维,出了事还是“捂、堵、压”这三板斧,生怕丢帽子,影响了自己的前程,一味寄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这种思维主导下,面对公共危机,这些领导不是想着怎么解决问题,而是琢磨着如何“消灭舆情”,明显跑偏了。本来可以依法依规光明正大处理的问题却搞得神神秘秘、偷偷摸摸,导致政府公信力丧失,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问题没解决反而激化了矛盾,令公权力陷入“塔西佗陷阱”。

  一个自信健康的政府,绝不是利用强大的公权控制舆情,屏蔽信息和隔离围观群众,而是应该使用强大的公权力第一时间公开事实,释放权威的信息,让热心事件的群众最早获取真相,从而孤立别有用心的造谣者和猜忌者。

  值得庆幸的是,当地政府经过这次危机也上了深刻的一课。当地领导表示,舆论回应做得不够好,前期信息发布不及时,造成了一些质疑和负面的东西,得到了深刻教训。由此可见,政府的信息发布工作,绝不是发个通稿那么简单。

  政府在化解舆情危机时,管理部门既不能陷入清者自清式的沉默是金,更不能滑向先消极怠惰、后大动干戈的被动境地。掌握好时、度、效的统一,公断才能服众,权威声音才能掷地有声。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