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社科院“金融蓝皮书”《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7)》日前在京发布,对于今年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蓝皮书预计银行业经营业绩进一步下滑,不良贷款率继续小幅攀升,但压力会逐步减小。报告提醒要高度关注金融市场风险,将更多精力放在去杠杆、防风险上。

  蓝皮书指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上市银行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资产方面,继续向投资类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类资产)倾斜。22家上市银行平均资产占比由2015年的23.17%提高到2016年9月末的29%。从近两年的数据看,投资类资产占比每个季度平均提高3个百分点。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市场信贷需求不足,导致银行的资产配置中,投资类资产占比已经超过贷款,在一些中小银行中,投资类资产甚至远远超过信贷规模。这也意味着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已从贷款的信用风险延展到投资风险和市场风险,需更重视因金融市场的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目前,中国面临三重的金融风险,一个是实体经济的债务与杠杆问题,一个是金融机构的杠杆,此外,就是家庭部门的杠杆率由于楼市火爆而持续上升。而家庭部门杠杆率的上升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缓和实体经济部门的债务问题。

  2009年以来,中国企业、政府与家庭部门的杠杆率提升很快,到了2015-2016年开始有所企稳。这或许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政府也严格管理地方政府融资,但是,这种企稳可能与金融机构加速脱实向虚关系更大。

  自2010年政府开始限制地产企业与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之后,以信托公司为代表的影子银行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的主要借贷对象就是地产公司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但自银监会开始实施监管后,信托公司借贷政策收紧,转而向其他非银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等影子银行体系开始膨胀。

  随着实体经济收益率不断下降,资产荒的出现,从2015年,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配置由对实体经济的直接投资向购置固定收益证券的转变,由于固定收益证券收益较低,这激励了非银机构普遍采用加杠杆的方式来增加收益。比如在隔夜或7天同业回购市场上借入资金,然后使用借款公司债券。在这个过程中,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是回购市场上的主要出借者,而非银机构和小的城商行、农商行是主要借款人。

  现在中国政府担忧的不再是实体经济或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因为不存在系统性风险。真正的风险与挑战就是金融市场上普遍而过高的杠杆,尤其是银行间拆借并加杠杆的行为。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针对的就是通过杠杆进行大规模监管套利的行为。

  近期,央行频频收紧回购市场上的短期流动性,就是试图推进金融降杠杆的工作,但也带来经常性的流动性紧张问题。不过,市场一旦紧张,央行又会施出援手,希望去杠杆的工作能够“软着陆”,考虑到系统性风险,谨慎的态度可以理解。

  我们认为,自2015年开始,银行信贷资产增长放缓与实体经济回报率低且风险事件频发有关,由于风险增加、回报率低,大量资金就会用如存在刚兑文化的金融市场,抱团购入固定收益证券,并且主观上有通过杠杆做大以达到“大而不能倒”的目的。目前的去杠杆工作担心的就是系统性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外力推动的。

  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吴晓灵3月24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7年年会上表示, 消灭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允许风险暴露,她的建议是打破刚性兑付,允许金融机构破产。个别金融机构的破产既是对市场风险的提示,也可以避免市场变坏。

  与以前相比,中国金融市场规模与复杂性变得更大。在这种复杂而不透明,尤其是存在刚兑文化的市场,如果不允许金融机构破产,从而无法暴露个体的风险,那么,就会鼓励这些逐利的机构最终形成系统性风险,从而绑架央行与监管机构。央行这一次可能会通过谨慎与耐心的操作让杠杆实现软着陆,如何避免下一个泡沫才是更重要的目标。现在,中国已经开始一行三会的监管协调与合作,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打破刚兑文化,允许金融机构破产,让风险充分暴露,才有可能避免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与危机。

责任编辑:杜琰 SF007

  金融业创新层出不穷,行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银行频道官方公众号“金融e观察”(微信号:sinaeguancha),将为您提供客观及时的新闻精粹,分享独家、深度、专业的评论点睛。

金融e观察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