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守住底线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3月24日,央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17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发表了关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央银行研究的演讲。陈雨露表示,中国央行在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今后还要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统筹做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综合信息统计三方面的管理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陈雨露表示,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央行普遍认识到,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和资产价格波动是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个体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并不意味着系统稳定,需要从宏观的、逆周期的视角运用审慎政策工具有效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整体上维护金融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框架改革的重心。

  “央行明确提出探索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积极探索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陈雨露称。

  在货币政策方面,陈雨露认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大规模、长期使用,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实践的鲜明特征之一。可以说,这是全球金融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重大实验。从政策效果看,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刻,非常规货币政策极大地稳固了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的信心,短期内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质疑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弊端。未来一段时期,有关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路径、退出策略,以及政策退出的溢出效应等课题,亟待各国央行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方面,陈雨露介绍了中国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应对负面冲击方面的经验。一是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强调突出价格稳定,并统筹兼顾金融稳定等其他目标。二是始终注重短期调控政策与中长期金融改革相结合,重视金融体系“在线修复”。三是高度重视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作用,将结构性改革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相互结合。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在货币政策操作上,注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这些政策实践,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中国央行正在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提炼。

责任编辑:周宇航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