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大规模、长期使用,是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实践的鲜明特征之一。可以说,这是全球金融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重大实验。”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017年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上表示。

陈雨露在论坛上做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中央银行研究》的主题演讲。陈雨露认为,2008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中央银行研究,主要围绕四大主题展开:一是把金融因素系统性地引入宏观经济学一般均衡模型;二是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全球实验及其正常化;三是宏观审慎政策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四是金融发展的新理念及其实践。

对于第二个主题,陈雨露表示,从概念上看,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主要有两大类型:第一类是在严重冲击之后,中央银行为恢复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功能以及缓解金融体系脆弱性等方面的政策。第二类是在利率接近零下限的情况下,通过前瞻性指引或者大规模资产购买,为经济活动提供支持的一系列政策。

“从政策效果看,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刻,非常规货币政策极大地稳固了国际社会对全球经济走出低谷的信心,短期内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陈雨露表示,“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质疑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弊端。未来一段时期,有关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路径、退出策略,以及政策退出的溢出效应等课题,亟待各国央行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陈雨露介绍,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应对负面冲击方面,中国的政策实践非常丰富,也很有自身的特点。

一是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上,突出强调价格稳定,并统筹兼顾金融稳定等其他目标;

二是始终注重短期调控政策与中长期金融改革相结合,重视金融体系“在线修复”。三是高度重视结构性改革的基础性作用,将结构性改革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相互结合。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在货币政策操作上,注重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这些政策实践,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中国央行正在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提炼。”陈雨露总结称。

据悉,该论坛由中国金融学会主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百年变局中的全球经济与中国金融:新趋势、新挑战、新动力”。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