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黄龙溪景区的拉面小哥田波走红网络,“拉面小哥传递平凡的快乐”、“他把拉面跳成一支妖娆的舞”、“又是位被耽误的舞者”,在网络狂欢之下,田波坐拥48万粉丝。3月11日,田波正式辞职离开,距离走红正好20天。



年薪要价15万


在面店老板游先生看来,田波的离职,已是必然。“走红后的第二天,田波就说有人愿意年薪30万请他去,这是在试探口风。之后又跟老板谈条件,老板同意给他月薪9000元到1万元之间,但是要签合同,田波不同意。他要求年薪涨到15万,老板表示无法达到这个要求,于是田波就离职了。”老板娘刘女士说,田波之前进入该店工作时,月薪只有3000元。在她印象中,这是田波第四次谈辞职。


刘女士说,“走红后有游客专门过来吃田波甩的面,要了五碗。正在甩面的师傅就给田波让位置,准备解开围裙休息。田波看到就说‘别解,我只甩五碗’。”


对于店方的指责,田波承认,红了后,拉的面确实少了。“红了之后基本上都是他们几个在甩,天天好多人拉我过去这样那样的(拍照),还有游客,记者。”田波说,原本餐馆里的拉面几乎一半都是他拉的,走红之后只有四分之一。



面店老板游先生说:“我才是田波走红的幕后推手。”2月份的时候,他发现田波动作花哨、惹人发笑,就把田波的花式拉面视频发上某直播平台,迅速在各大网络走红。“不是我发那个视频,他能红吗?”


另一个双方没谈拢的原因是,游先生觉得田波的网红效果有限,“就只有那6天生意好,之后就恢复从前了。我提出还是6000元底薪,然后红的话再提成。我做生意的人就这样,你要给我创造利润我才要你。”


“他一过来,大家都走了”


突如其来的网络爆红,也让田波陷入了同事们的非议之中。“到什么程度了呢?我们四个在桌子上吃饭,他(田波)一坐过来,大家都走了。”面馆老板游先生说。



曾经和田波共事的同事红红(化名)认为,田波在面对媒体时,否定了餐馆其他人的努力:“最开始教他妩媚眼神的店里的林孃孃(注:阿姨,下同),在头两天接受媒体采访时,田波还承认是林孃孃教她的,后面就不承认了,说是他自学的!”红红有一些鸣不平。


林孃孃本人倒不在意,“他承不承认对我影响不大,我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而田波则坚称“甩面时的眼神、动作都是我自己的,不是其他人教的”。


对于同事的指责,田波承认,自己确实会在工作间隙玩手机,“但我原来没红之前也玩啊,为什么没说?”而对于游先生的不满,他则一肚子火:“老板想把我和店挂上关系,而我希望我就是我,不跟任何东西画等号。”


坐拥48万粉丝获两万打赏


突然的网络爆红,让田波有些意外。红了以后,很多人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最高的一家提出年薪30万,“我当时就回绝了。好多人想喊我过去,但我都没理。这种不能相信外面的,不稳当。我觉得网红嘛,红起来你又红得到好久喃?”


2月份走红的那几天,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田波过去生活的31年。初中没有毕业、15岁的田波就开始打工,工地、外卖、修车都做过,吃了不少苦。2015年田波发出的10条朋友圈都是手机游戏,在经历长期没工作后,田波刚开始来到黄龙溪一家面馆工作,月薪3000元。他从未想到,一场网络爆红,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并不担心辞职后的工作问题。走红后,在某直播平台上,田波有48万粉丝,一次直播动辄上千次评论,累计以来的粉丝打赏超过2万元。


今年2月,在网络爆红之后,田波注册了自己的直播账号,不定期在网上进行直播,直播的主要内容是他回答各类网友的问题。这个直播账号很快火起来,网友们开始为他刷“礼物”。“与直播平台分红后,我拿到2万的打赏分红。”他说。


在前几天的直播上,田波向粉丝宣布辞职,原因一笔带过:“有些事不好说。”


未来:不能再单纯地拉面


辞职后,田波接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糖酒会上为期两天的商演。两天,4000元,三个人分。相比于之前的拉面,挣钱似乎要轻松一些。包括田波和朋友在内3个人,入住市中心高档酒店,专车接送到新会展中心。住在高档酒店里,田波还有些不太适应。即使房间冰箱里有饮品,他还是更习惯从外面买2块钱一瓶的农夫山泉。



一切都是新的,曾经的古镇一根面餐馆,曾经的拉面师傅,曾经的每天100斤面,都是过去了。“这一次,再也没想过回去,也再也回不去了。”


田波说,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拉面师傅了。他向记者透露,除了两天的糖酒会商演,他也找到了新工作,但他并不愿意透露这份工作的具体内容。“新工作还是与甩面有关,但又不单纯是甩面。以前上班,都是迷迷糊糊的,这几天接触了一些人,他们说得还是对,我想把一根面当成文化传下去。”


网红繁荣背后的文化隐忧


  吸引眼球,当前似乎没有比网红更便捷的途径了,于是名声和成功之间的关联也被建构起来。可惜各种针对个人名声经营的炒作背后不乏诸如个性95后创业者经营不善的实况爆出,更不乏各类满获媒体赞誉的初创企业接二连三地关门大吉,将融资比例大幅倾斜于品牌推广的企业的确无须心怀“巷子深”的困扰,但却没有实力提供与名声相称的“好酒”。


  资本为实现自身的目的,以网红为切入点为名声和影响力背书,大肆渲染着如何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的成名神话,各类红极一时的IP和受追捧一路走高的估值共同制造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繁荣与躁动。当网络时代的名声和影响力被建构为一种成功指标的时候,很多人舍本逐末地只关注影响力的经营,却没有为自己的影响力打造可与之匹配的实力,混淆成功与成名的先后顺序,本末倒置地追求为了红而红,无异于在个人IP领域吹起虚荣浮夸的泡沫。


  其实,对于很多信奉“成名要趁早”的青年人而言,与其绞尽脑汁打造自己的外形、名声,不如多花工夫在如何不让自己的能力拖了影响力的后腿,毕竟内外兼修才是正途,不可偏废其一。


来源:《成都商报》(记者:颜雪、杜玉全等,摄影记者:陶轲),原文有删节。综合光明日报(ID:gmrb1949),《光明日报》(作者:敖鹏)

本期编辑:崔鹏、石磊 实习生:赵天舒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