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23日15:26 全景网

  会畅通讯成立于2006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企业级多方通信服务商之一。在运营商网络基础上,公司整合国内外先进的多方通信技术和自主研发的通信软件的协同服务平台,向境内外大中型企事业单位提供融合语音、数据和视频信息的多方通信服务。2017年1月25日,会畅通讯成功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成为国内云视频会议领域首家上市公司。

会畅通讯新闻发布会现场

  日前,会畅通讯举行新闻发布会,全景网参与了采访。会畅通讯总经理黄元庚、董秘路路、产品销售总监王子敬对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为服务大企业而生

  2003年,中国多方通讯开始实验运行。2006年,黄元元创立了会畅通讯。黄元元的弟弟黄元庚曾在美国IBM任项目经理,也曾任外企中国区高管,有丰富的通讯行业工作经验。创业伊始,黄元庚便在姐姐黄元元的邀请下加入会畅通讯,担任总经理,负责公司的全盘经营。

  会畅通讯是最早的9家拥有通信服务商用试验资质的公司之一。2013年,国内通信会议服务业务正式投入商用后,公司取得了经营国内多方通信的正式增值业务许可证。

  回忆起第一笔订单,黄元庚说:“那时行业刚起步,是一片蓝海。开一个电话会议要去电信预设多方长途电话,很麻烦。记得当时福特董事长到中国来要开会,大家告诉他‘中国没有电话会议’,他很震惊。后来是我们帮福特完成了电话会议。”

  2004年前后,中国爆发SARS大面积疫潮,为了控制疫情蔓延,人们出行受限,没办法出差。这也促使一些大企业认识到,要改变跨地区沟通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会畅通讯的业务发展。

  “一开始,我们就定位为服务大公司。对大公司来说,跨国跨地区的差旅式见面成本巨大,多方通讯是刚需。”黄元庚说。

  截至2016年6月30日,会畅通讯累计向3850家客户提供过服务,超过90%的营业收入来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上市公司等大企业,包括联想集团、霍尼韦尔、渣打银行、通用电气等等。

黄元庚是美国国籍,拥有博士学历

  “早些年客户几乎都是外企,因为西方国家习惯使用电话会议沟通。可能是历史习惯和企业架构不同,本土公司更倾向通过出差来沟通。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沟通观念的转变,一些国企、民企也开始尝试使用多方通讯来提高沟通效率。”黄元庚说。

  “不是IT公司,是服务公司”

  会畅通讯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也与通信技术相关。一般人看来,会畅通讯应该归属于技术类的IT业,但黄元庚却在多个场合强调“会畅通讯是服务公司”。

  “我们并不是卖软件或硬件,收完钱就走。我们是做服务的,签完字是不用付款的。跟打电话一样,只有使用了才会收钱。”他说,“销售、研发、人力……每个板块的沟通方式不同,我们要教会客户如何使用,并保障沟通的顺利进行。”

  黄元庚说,科技产品本身功能是非常多的,譬如手机、电脑,真正被使用的功能只有不到5%。如果只把产品留给用户,就很难发挥它真正的价值。

  “我们深入企业内部,找到企业的沟通问题,利用会畅的行业服务经验和技术优势,帮助客户提高沟通效率。我们将这种方式总结为‘多方通信3.0’咨询式服务。”会畅通讯的董秘路路说,“企业一切沟通困难和问题,都可以交给我们解决。我们所有的技术都是为服务提供支撑的。”

  事实上,做服务比纯粹做技术更难。会畅通讯的服务网络遍布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可能24小时都在线;沟通有语音、有数据、有视频,有的还要求能现场提问;通话可能发生在家里、办公室、机场……想要保证服务水平,会畅就要在多方通讯期间成立现场服务团队,还要了解参会人员的语言种类、服务方式、反应速度等针对性需求,直接与参会业务部门对接。

  目前,会畅的服务已覆盖除南极洲以外的全部大洲,在电信技术落后的阿富汗、伊拉克、部分非洲国家,也可以提供通信保证。

  “设备维护耗费人力、物力,成本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使用持续的技术服务替代设备采购。IT行业向服务行业转型,这是必然的趋势。”黄元庚说,“会畅还是比较幸运的,我们从诞生起就定位为服务型公司。我们走在行业转型的前面,这个优势越来越明显。”

  与运营商: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国内多方通信会议服务商包括第三方通信会议服务商和国内基础电信运营商。根据Wainhouse的研究报告,第三方通信会议服务商在中国市场占据40%左右的市场份额。

  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共有111家公司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提供多方通信服务。中国市场中,会畅2015年在语音会议服务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网络会议服务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不过,由于在客户资源、网点渠道等方面的天然优势,运营商在国内通信会议市场仍占据主要份额。然而,他们的重心在于固话、移动电话、宽带网络等大型业务,在专业的通信会议服务方面并不占优势,服务对象主要是对通信会议服务要求较低的企业。

  “由于体制的原因,国内基础运营商比较各自为政。比如电信,如果一个企业要采购多方通讯业务,要跟30多个地区的电信谈合作,那恐怕要累死。”黄元庚说,“而在全球,跟我们一家谈就够了,我们用同一个网、同一个产品,提供一站式服务。而且,我们的产品线更齐全,对客户所在的行业更了解,能够提供高端专业的通讯服务。”

  除了竞争,会畅还与基础电信运营商有很多合作。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会畅需要租用基础电信资源。会畅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租用其400、800号码、语音中继电路等通信服务。

  通话、视频数据保留在运营商平台上,有些人会担心保密性问题。对此,会畅产品销售总监王子敬解释说:“所有的信息我们都用电子锁锁上,在‘端’上加密,解压后再打包传送出去。就算是有人恶意截取,也只能获得一些零碎信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战略、信息都在上面,现在一些政府部门也开始使用云通讯了,从技术方面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与Intercall互惠互利:大客户+大供应商

  InterCall是全球最大的会议与协作服务供应商。它既是会畅的第一大客户,又是会畅的最大供应商:2016年上半年,会畅向InterCall的采购费用占营业总成本的40.2%,对InterCall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28.27%。

  除了向InterCall采购技术服务,由于通信行业准入限制,会畅与InterCall还相互提供跨境桥接服务业务支持。

  “我们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早期,更多的是我们服务他们在中国的客户,随着中国企业向全球的扩张,我们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客户交给InterCall服务。这也是一种行业惯例。”黄元庚说,“对我们而言,还是很有利的:不用到各个国家,就能借助InterCall为客户提供全球化服务。”

会畅通讯拥有全球化服务能力

  随着《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意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经营增值电信业务试点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实施,外资运营商加快了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2016年,InterCall的全资子公司韦史德(上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已在上海自贸区获得增值电信业务许可。对可能形成的竞争,黄元庚表示并不担心。

  “合作多年,我们对彼此都很满意。虽然InterCall在自贸区成立了公司,但在中国并没有销售人员。在申报IPO之前,我们已经签了合作协议,未来三年还将继续合作。”黄元庚说,“大外企在中国通常比较大牌,创新能力也不如我们中国企业。他们的强项是服务欧美企业,但欧美企业在中国每况愈下,现在真正有前景的还是中国企业。”

  与免费通信软件:合作大于竞争

  随着云通讯等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微信、钉钉等)可以低价甚至免费提供多方通信功能,给传统电话会议带来冲击。在黄元庚看来,与微信、钉钉等免费通信软件之间的合作大于竞争。

  “目前的免费软件主要是To C,针对个人或中小企业。运营商、BAT、微软、思科,他们抢占的是大众通讯市场,他们之间是互斥的。如果一个人用钉钉,另一个人用微信,就没办法交流。我们要做的是将微信、钉钉甚至Skype连通起来。我们始终站在客户这边,帮助客户打通各个平台,实现高效沟通。”黄元庚说。

  “当一个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需要的是高端协同,沟通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免费软件没办法保证质量、安全和稳定性。比如华为,本身是做通信技术的,但他们主业是提供技术和软件开发,公司的沟通协同还得我们专业的公司帮忙解决。其他小公司就更不用说了。”他说。

  免费多方通信软件的兴起是挑战也是机遇。用户在熟悉并习惯使用免费应用的基础功能后,能扩大用户基础,也会带动社会对企业级服务的需求。

  会畅也对云通讯作出相应的投入与布局:招股说明书显示,云会议平台项目总投资2.2亿,其中包括1.09亿的IPO募集资金。

  2016年上半年,会畅基于互联网业务的收入占比达到20.24%。“目前市场上的一些免费或者包月的产品,对帮助整个行业培育用户使用习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用户有了这个习惯之后,以后如果需要高质量沟通协调,自然会转向高端的付费产品。”董秘路路补充道。

  除云会议平台外,公司此次IPO募集资金中另有8000万用于服务及营销网络建设项目。根据规划,未来三年会畅通讯会在西安、武汉、成都、沈阳等重点城市设立分公司。

  “大企业越来越向二线城市渗透,中小企业也开始重视多方通讯。有需求的地方,我们就要把业务往里面铺。前面两三年是一个投入期,但现在部分新增城市已经有大客户,并产生收益了。随着项目的推进,应该可以如期完成。”路路说。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