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包围的南京江宁科学园怎么看都只能算一个重工业孵化基地。

  可谁能料想到,由曾任先灵葆雅联合首席科学家的章方良一手创建、号称国内最大的生物医药CRO公司“金斯瑞”(01548)也安家于此。

  尽管与周边格调不搭,但凭借自身实力与神秘气息,2015年12月,金斯瑞悄然登陆港股主板,共发行4亿股,融资金额超过6720万美元。瞬间成为港股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大摩、国都证券、西南证券、国信证券接二连三地分别抛出、1.9港元、3.92港元、3.97、4.7港元的目标价给出“买入、“增持”的评级。此后该股股价也是“水涨船高”,接连创下多个高点。

  以2016年6月-12月为例,期间,该股月K线累计涨幅高达141.83%,股价从1.10港元飙涨至4.16港元,让人咂舌。

  不过,或许涨势用力过猛,3月21日,金斯瑞股价意外走下神坛。截止收盘,该股跌幅超过15.2%。深究背后原因,多方市场认为,是良好业绩惹的祸。

  净利润同比增长49.7%

  智通财经获悉,3月20日晚间,金斯瑞发布公告,2016年,该公司收益1.15亿美元,同比增长32.3%;该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2617万美元,同比增长49.7%;毛利7620万美元,同比上涨33.5%;每股盈利0.0157美元,拟派末期股息每股0.012港元。

  从财务数据细分来看,1.15亿美元的营收其实对金斯瑞而言已相当了得,要知道2014年,该公司收入仅为7000万,也就说,其3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7.99%;而毛利的复合增长率同样高达31.49%;剔除非经营性盈利影响,除税前盈利也同比增加124.57%。

  财务指标高额的增长率,主要得益于金斯瑞的四大核心业务,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服务。

  2016年,金斯瑞的生命科学研究服务收入为9120万,占该公司总收益的79.5%;生命科学研究目录产品、临床前药物研发服务及工业合成生物产品产生的收入分别约为530万美元、1120万美元及700万美元,分别占总收益约4.6%、9.8%及6.1%。

  与此同时,金斯瑞2016年的现金流表现也较好。期内,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年度净现金流入3330万美元;融资活动现金流入为850万美元;投资活动的年度现金流出为830万美元。其中,经营活动的自由现金流远大于年度经营净利润,侧面说明企业处于扩张时期,盈利质量较高。

  股价缩水15.23%

  强悍的业绩表现,曾让大多数投行十分看好金斯瑞的未来。摩根指出,根据Frost&Sullivan报告显示,以收入计算,金斯瑞生物科技为全球最大基因合成服务供应商,以及全球第三大DNA合成服务供应商,给予“增持”评级。

  同样,市场机构也从市盈率等方面支持金斯瑞。“静态市盈率68倍左右,PEG为0.9,虽然金斯瑞股价已经出现一轮暴涨,静态市盈率不算低,但对于成长股而言,其PEG并不算太离谱。”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机构疯狂推荐下,金斯瑞股价急速在两个时间段内迎来大涨。如从2016年6月20日的最低价1.10港元涨至12月2日的4.21港元,此后经过短时间小幅度回落后,2017年1月24日,该股再迎上浮,从当日的3.10港元飙至3月16日的5.75港元,环比上涨85%。而该公司的PE也瞬间从19倍跃至当前的40倍,市值上涨78.29亿港元,稳坐港股生物科技股头把交椅。

  不过,大行与市场机构的认可并未给投资者带来信心,反而让金斯瑞股价出现了下跌的尴尬局面。

  据智通财经观察,截止3月21日收盘,该股报4.62港元,跌幅超过15.23%,成交量约3255.4万股,净流出资金4178万港元。

  深究背后原因,多方市场认为,是良好业绩带来的祸。“业绩虽然仍在上涨,但由于早前和华润合资告吹、分红也不明朗、癌症治疗前景仍停留在理论或临床阶段等因素,投资者们开始逐步看清该公司的运营能力,因此出现回调也属正常。”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