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公开市场结束连续17个交易日净回笼。3月20日,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400亿元。此外,Shibor利率结束连续3日全线上涨,中长期品种继续上行,隔夜Shibor跌0.05个基点。在分析人士看来,受MPA季末考核等因素的影响,本周资金面将迎大考。

公开市场重现净投放

3月20日,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600亿元7天、200亿元14天、2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对应中标利率分别为2.45%、2.6%、2.75%,均与上次持平。值得注意的是,当日有600亿元逆回购到期,由此单日实现净投放400亿元,这也是央行公开市场时隔17个交易日后首次实现净投放。

事实上,3月以来央行持续收紧公开市场资金投放,已连续第三周净回笼。上周央行累计开展逆回购操作2700亿元,当周逆回购累计到期3900亿元,周内无央票到期,因此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1200亿元,延续了此前的净回笼态势。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3月16日,央行进一步上调了逆回购和MLF利率10个基点,这是自1月底、2月初MLF和OMO利率上行后的再次上涨。

申万宏源研报指出,在国内经济平稳、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金融去杠杆和地产防风险仍是当前政策重心,央行维持流动性紧平衡态度不变。季末时点因素叠加MPA考核,预计月底前资金面仍将面临较大压力。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指出,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不要对每次央行操作都过度解读”,因此,此次公开市场重新净投放,是对前期多数工作日公开市场操作呈现净回笼的一个正常调整,而且净投放的规模也不算大,主要是满足市场的资金需求。所以,央行公开市场每天的操作,必然会出现净投放或者净回笼,但是中期资金面整体边际收紧的趋势还将持续。

资金面迎来大考

在央行再度“变相加息”,MPA季末考核以及光大转债发行的多重夹击下,资金利率持续上升,分析人士表示,本周资金面将迎大考,或对国内市场构成较大流动性冲击。

而进入3月下旬,随着季末越来越近,央行加大逆回购投放资金力度,在公开市场重回资金净投放,显示出维稳季末资金面的意图。

此前,央行在公开市场连续净回笼导致市场利率走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已经连续3日上涨。而在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之后,3月20日,Shibor结束连续3日全线上涨,中长期品种继续上行。隔夜Shibor跌0.05个基点,报2.6325%;7天期Shibor涨2.21个基点,报2.7471%,1个月期涨3.97个基点,报4.3172%,创2015年4月17日以来新高;3个月期涨2.04个基点,报4.3711%,创去年4月22日以来新高。

国泰君安固定收益分析团队认为,央行上周第三次变相加息,全线上调SLF、MLF及逆回购利率。随着周末房地产调控升级政策密集出台,市场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将进一步紧缩配合。且3月最后两周是MPA和季末紧张发酵最猛烈的时期,再加之300亿元光大转债打新的冲击,预计冻结资金将超过4000亿元。此外,公募基金委外定制迎来严厉监管,新老基金均受冲击,存量基金可能面临调仓压力,流动性紧张仍在升级,将进一步推动信用债收益率曲线平坦化上移。

黄金钱包首席分析师肖磊表示,受到通胀预期和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实际上在阶段性收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提高逆回购利率和公开市场净回笼,目前来看,2月CPI数据低于预期,美联储加息消息也落地了,市场可以稍微做出调整,否则短期利率,比如隔夜Shibor可能持续上涨,对资金面是不利的,会影响到实体经济。

资金面整体净回笼趋势或仍将持续

有分析人士表示,之后,资金面整体净回笼的趋势还可能持续。

对此,黄志龙分析,从今年决策部门的不同场合和政府稳健的表态来看,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更加强调中性的可能性更大,因此资金面整体净回笼的趋势还可能持续,但每日的操作会有差异。央行将继续保持流动性的基本稳定,满足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合理资金需求,市场利率也将缓慢回升到正常水平。

在肖磊看来,未来央行确实还拥有诸多工具可以使用,但目前最需要注意的是,大家更关注资产价格的波动,比如房价等,而不是对经济增长等问题的关注,这就导致继续宽松的压力较大,再加上美国处在加息周期,从稳定汇率的角度讲也很难降低名义利率,未来公开市场主要会用来调节短期流动性,总量可能是一个收紧的过程,利率水平会不断抬升,但准备金率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松动。

对于货币政策的目标,3月20日,央行工作论文指出,货币政策既要以控制通胀为主还要兼顾转型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同时还表示,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一级交易商制度,在一定标准下扩大公开市场操作和SLF交易对象范围,完善操作流程,减少市场资金套利机会,降低市场结构因素导致的流动性冲击放大效应,有效开展利率引导。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发表文章称,价格稳定始终是中国最主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之一。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除通胀目标外,还需要兼顾就业与经济增长、国 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并且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目标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徐忠还指出,作为短期需求管理政策,央行应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效果,这在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中都有所体现。例如,由于准备金调整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效应且信号意义较强,考虑到流动性条件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央行更多借助公开市场操作和创新性流动性管理工具,在满足市场不同期限流动性需求的同时,通过适度“精准滴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支持。未来应进一步深入探索、丰富适应中国以通胀为主要政策目标、兼顾其他目标的货币政策理论,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目标框架。

北京商报记者 崔启斌 刘双霞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