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希勒认为“金融民主化是走向平等社会的必经之路,而银行业民主化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普惠金融是金融民主化的体现,是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关心的焦点问题,也是金融领域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中国银监会主席郭树清指出,“要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和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普惠金融面临着成本高、利润薄等难题,大型银行不具备发展普惠金融的优势。事实上,大银行网点多,覆盖广,员工队伍大,具有发展普惠金融的天然优势。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大银行不仅能很好地解决普惠金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也能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具有成本优势、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从而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充分调动、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主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引导各类型机构和组织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为所有市场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全覆盖的金融服务。”

  首先,大银行具有规模效应,可以降低普惠金融业务成本。一般来讲,贫困地区地广人稀,金融资源有限,信贷需求额度小,金融服务成本高。因此,降低金融服务成本通常是经营成败的核心问题。大银行可以由众多的网点分摊计算机系统建设以及金融产品的开发营运成本,发挥规模优势。

  其次,大银行具有信息优势,可以降低普惠金融风险成本。一方面,大型银行点多面广,基层网点人员与农民、小微企业主和社区居民建立了联系,有利于搜集客户的“软信息”,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另一方,大银行与政府、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大企业等联系广、业务合作多,可以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风险分担,降低普惠金融风险。

  再次,大银行具有范围经济,可以将普惠金融作为创造共享价值的一部分。迈克尔?波特提出企业必须将公司成就与社会进步连接起来,在企业的商业模式中内嵌创造“共享价值”(扩大经济与社会总价值而不只是价值的分配)。大银行一般建立了涵盖公司、个人、金融市场、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全功能业务体系,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业务积累的专业优势,针对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业务模式、产品、服务和技术支撑体系,进而实现普惠金融与非普惠金融之间的相互配合、协同推进。例如,十年发展历程中,邮储银行的很多客户,从十来万元的小额贷款起步,成长为存、贷款上千万元的价值客户,邮储银行还可以满足其理财投资、国际贸易融资等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实现了“进步,与您同步”的客我共赢。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这无疑将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服务薄弱领域是银行的天职,更是大银行义不容辞的责任。邮储银行2016年成立的三农金融事业部实际上就是普惠金融事业部。虽然在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探索之路上仍有不少坎坷困难,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大型银行需要练好“内功”,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之树,为广大人群平等享受金融服务、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周琼)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