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推波助澜 对华反倾销案件税率畸高

  钢铁、化工、机电、纺织品或将成为中美贸易摩擦重灾区

  裴昱

  自特朗普上台,关于中美贸易战的讨论愈演愈烈。

  美国近期连续公布多起涉及中国产品的贸易救济案件裁决,继对卡客车轮胎、华非晶织物、普碳与合金钢板裁出高额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后,美国近日又对中国不锈钢板带材实施63.86%~76.64%的反倾销税和75.6%~190.71%的反补贴税。

  “此次案件虽不是特朗普上台后产生,但通常终裁税率会低于初裁税率,这次几乎没有变化,可能说明美国商务部调查官员受到新上任的总统以及商务部长对钢铁行业高度保护的态度影响。”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受访专家认为,贸易战并非特朗普的目的,但提高双反措施的使用频率或提高实施税率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常态问题。机电、钢铁、化工、纺织品等领域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较高。

  双反税率高于往年

  与以往贸易救济案件裁决不同的是,此次舆论更加关注裁决是否受特朗普上台,推行美国优先政策有关。

  美国东部时间2月2日,美国商务部就对华不锈钢板带材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做出终裁,裁定中国企业63.86%~76.64%的反倾销税和75.6%~190.71%的反补贴税。

  反倾销(Anti-Dumping)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反补贴是指一国反补贴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其中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公共机构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或财政优惠措施。

  屠新泉表示,反倾销是针对企业的商业行为,而反补贴针对的是政府的政策行为,原则上来说,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都应基于客观证据,而不是根据行业或企业对象预设目标。

  《中国经营报》记者整理发现,此次双反税率高于往年,被双反调查的企业不只有民企,还包括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国企。

  屠新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裁决是于去年3月发起的双反调查的终裁,去年7月和9月分别作出了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的初裁结果,所以这一双反调查不能说直接受到特朗普当选的影响,但通常来说,终裁税率通常会低于初裁税率,而这次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这可以说明商务部的调查官员受到新上任的总统以及商务部长对钢铁行业高度保护的态度的影响。

  “由于中国钢铁生产总量占世界钢铁生产总量的50%以上,钢铁成为连续八年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产品。但此前钢铁遭受的反倾销税率幅度一般在50%上下,这一次反补贴税率竟高达190%,是特朗普上台,美国优先政策推波助澜导致的结果。”中国贸易促进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分析道。

  一位钢铁企业营销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对美国出口量小,客户来采购时会把税一起考虑进去,有时反倾销税率能高达货物总价的90%,我们只能放弃出口。”

  屠新泉认为,“这次裁定涉及的钢铁贸易额约3亿美元,与中美贸易总量来比是微不足道的,但这次裁决作为特朗普上任以来做出的第一个双反终裁,可能具有导向作用,即未来美国在对中国的双反,特别是对钢铁产品的双反调查中将采取极端保护的做法,这将对相关产品的贸易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对此表示,中方对美方连续对华钢铁产品裁出高额税率表示失望,对美方不公平的调查方法表示质疑。

  在反倾销调查中,美方无视强制应诉企业提交的大量证据材料,仅以国有企业身份拒绝给予企业分别税率待遇,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在相关案件中的裁决。在反补贴调查中,调查机关无视中国政府和企业的积极配合,在原材料补贴和出口信贷等项目上裁出高额税率。中国业界对美方做法及决定表示强烈不满。

  全面贸易战可能性不大

  尽管关于特朗普上台采取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立场,中美将爆发贸易战的讨论甚嚣尘上,但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贸易战并非特朗普的重要手段或最终目的。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美国正在对中国产品执行的反倾销、反补贴税令总计140个。中国是遭受美国贸易救济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

  2016年适逢美国总统选举,对华“双反”案件数量同比增长81.8%,涉案金额同比增长超过一倍,且已结案件裁决税率明显偏高。

  目前看来特朗普对贸易采取极端保护主义,似乎不惜发动一场贸易战来维护所谓的美国优先。

  但屠新泉认为,从特朗普上台后的现实情况看,他的政策空间也受到诸多限制,包括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和利益集团的制约。即便他有心打一场全面的贸易战,也未必能够突破美国国内的制度障碍。另外,WTO国际法以及中国的强大实力也是防止其发动贸易战的重要因素。

  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太重”)海外项目部经理王超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太重主要向北美地区出口高铁轮轴,每年出口量波动较大,主要与北美经济情况有关。通常情况下,北美自己有产能,20%通过海外采购。如果美国国内市场好,就不需要海外采购。“我们差不多每年3000万美元的出口量,最多1.2亿美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美国有两家生产轮轴的企业,共有6个工厂,分布在不同地区。由于生产轮轴的企业少,相当于垄断,价格较高,因此正常情况下都会有一部分海外采购。

  王超负责北美地区销售业务多年,在他看来,我国轮轴产品对美出口保持乐观态度。王超说,“美国毕竟不是总统一个人说了算,还有参议院、众议院讨论,背后都有大的财团在支持。其次,轮轴产品美国国内工厂少,价格高,对海外进口的需求还是存在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王超持同样态度的企业不在少数。

  一位服装出口企业的工作人员表示,“不会所有领域都搞贸易战,我们美国仓库找个会打包的人都费劲,别说会做裙子的人了。这种事美国人自己搞不来,附加值还低。”

  部分领域贸易摩擦或频发

  “虽然从目前看中美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贸易摩擦数量会进一步增长,美国基于贸易保护和美国优先的策略,会提高相关关税。”赵萍分析道。

  从中美贸易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产品是运输设备、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比重接近65%。

  “机电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家具、玩具、纺织品、原材料,以及服务贸易领域爆发贸易摩擦的可能性较大。”赵萍逐一分析了这些领域易爆发贸易摩擦的原因。她认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机电产品占到美国自中国进口产品总额的49.2%,也就是几乎一半都是机电产品,双方存在竞争,容易产生贸易摩擦。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中国优势在于低价,容易遭到反倾销方面的诉讼。而且劳动密集型产品吸纳就业能力强,进口中国产品多,导致特朗普竞选时提出的保护美国就业增长目标不易落地,认为我们抢夺了他们的就业。

  屠新泉也表示,美国政府现有的政策工具中,以双反、知识产权措施和汇率操纵国的认定最为可行,这些措施会对中国对美国的主要出口行业造成较大影响,如钢铁、化工、电子产品、纺织品等。不过这些措施都基于对特定产品和企业的调查结果,而不是普遍性的提高关税,因此影响是行业性和局部性的,还不至于损害中美经贸关系大局。此外,这些措施也有相应的国际法依据,不能贸然断定就是违反国际规则的贸易战行为。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