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提高支出效率而不是扩大财政赤字

  梁发芾

  在财政收入增幅逐年回落的背景下,今年减税和增支的空间在哪里?多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减税给企业减负,不局限于营改增,其来源也不一定是增加赤字;增支主要保民生,并不是简单地扩大支出,重在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效率,二者并不矛盾。

  上述专家的建议,可谓切中肯綮。2016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提高到3%,就有专家学者建议2017年的财政赤字可以突破3%,乐观的建议者甚至认为,我国扩大赤字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哪怕赤字率达到4%或5%都没有问题。这种过于乐观的建议实在是非常不谨慎,非常有误导性的。

  赤字率3%是欧盟遵守的一个警戒线。从各国情况看,有些国家赤字率高出3%,也没有发生债务风险,而有的国家赤字率并未达到3%,却发生了债务危机。这就是说,3%只是一个人为设定的警戒线,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生死线,确实不能过于迷信。虽然3%不见得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生死线,但是设定一个赤字率红线,必然有相当的必要性。我们知道,债务风险的发生,取决于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但可以非常确定的一点,就是过高的赤字率。赤字率越高,债务风险越大,这个是没有什么疑问的。赤字率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风险就不可避免。虽然我们尚不知道,准确的赤字率红线到底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我国的经济状况到底具有怎样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安全地支撑多高的赤字率。在这些尚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国际共识,设定这么一个红线,谨慎地对待而不去突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赤字率到底是多少无法确定的情况下,莽撞地提高赤字率,具有相当的冒险性。从现实来讲,在我国去年赤字率已经达到3%,一些地方债的局部风险相当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运行不确定性增加的复杂情况下,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已经是非常现实的课题。如此形势下,继续大幅度扩大赤字,是有相当的风险的。另外,从长远看,即使地方债风险可控,但不断推高赤字率,也给未来的再融资带来不利影响,过高的赤字率使得未来再融资的空间大大缩小,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方面要扩大支出以刺激经济,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减税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而减税很可能意味着财政收入的下降。这种局面下,是不是除了扩大赤字,就没有其他办法可想呢?事实上,财政收支矛盾的压力,更应该成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契机。

  长期以来,困扰中国财政支出的大问题就是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出效率不高。学者杨骞和张义凤曾利用统计模型,以2000~2012 年中国大陆31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使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来源,测度了中国大陆分省及四大地区的财政支出效率。研究表明,多数省份的财政支出处于无效率状态,财政支出效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实,除了专家的研究,我们从一些调查和报道中也可以了解到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与效率不高的问题。

  我们的财政,仍然是一种建设财政而不是公共财政,大量的资金被用于工程建设之中。这些工程中不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如大广场、大机场、楼堂馆所之类,耗费巨额财政资金;一些国有企业如中国铁路总公司、中石油等出现亏损就会得到国家财政的巨额补贴。一些地方领导长官意志代替科学决策,不负责任地上马一些工程项目,往往造成巨额的浪费。近些年虽然“三公”经费支出有所收敛,但是行政管理经费居高不下,仍然是一大顽疾。这就是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宝贵的财政资金没有用于最需要的地方,而是用在不该用的地方。除了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合理之外,那些被配置到正确方向的财政资金,在使用上也是明显缺乏效率,比如一些专项转移支付,以及各种政策性补贴项目,虽然花了不少钱,但是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这类资金使用中存在被骗取套取、被贪污挪用现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形成巨大的浪费和不公。

  我国目前财政支出规模非常庞大。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7841亿元,占当年GDP总额的25%。在收支矛盾的压力面前如果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无疑会释放不少宝贵的财政资金,可以用于更为需要的地方;同时,如果对于各项财政投入,更为注重监管,注重绩效,使财政资金不但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且取得应有的效果,支出的压力也就会相应减少。

  对财政支出进行更为彻底的优化和改革,将财政资金配置于最需要的地方且产生最好的效果,那么,财政收支的矛盾就有可能缓解,提高财政赤字率也就没有必要了。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