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 需要休养生息

  记者 苏亮瑜

  近年来最令各界操心的就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走势疲弱。中央政府全面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希望在供给方面为实体经济营造良性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秩序,激活实体经济活力。

  特别是在过去两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决策层都将“三去一降一补”作为重点予以强调,凸显了该任务的艰巨性。从近期一系列宏观数据看,经济增速放缓或有边际收敛的态势,如去年12月大型企业PMI反弹至53.2%,信贷投放中中长期贷款占比达67%,前11个月国企累计利润增速连续第5个月上扬。然而就此认为供给侧改革攻坚战效果已经显现、实体经济发展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恐怕还是言之过早。

  从长期角度看,要形成稳定的激活实体经济之势,则需要伐毛洗髓式改革。最近国企利润增速上扬和大型企业PMI的反弹,受益于能源、黑色金属以及其他原材料行业的价格反弹,与去年有关部门行政色彩较浓的关停并转政策也不无关系,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状况的逆转。这种方式下的业绩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跨部门转移支付和上中下游利益调剂的特征。

  从供给层面看,当前国内实体经济疲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却不那么明显。这里面包含两大问题:

  一是国内的制度成本、市场交易成本以及税费成本等过高。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近年来成为了企业成本上升最快的因素。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和认知方面的变化,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实际上意味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也是国民福利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单纯地把劳动力成本走高理解为影响产品竞争力或企业盈利能力的负面因素,认识上可能就会走入误区。按照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劳动力正在由成本概念转为资本概念,而且是经济社会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的资本。

  另一方面,将企业成本上升主要归咎于劳动力成本,并没有考虑长期以来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过度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的事实。有统计显示,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的50%以上降到了现在的40%左右,这还是在最近几年劳动报酬增长后的结果。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角度看,劳动力薪资增长更多是“矫枉”并向合理水平回归,因此,要真正降低企业的成本,根本上需重新调整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居民部门间的分配结构,尤其是降低政府总体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二是制度和垄断造成的高市场准入门槛,以及在技术和制度创新方面存在的激励不相容性,这些问题影响甚至牵制了企业自主生产率的提升能力。去年5月11日李克强总理就曾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现在我们市场准入目录太多了,很多创新的产品都没法卖!别说鼓励支持企业创新了,连市场大门都进不来啊!”

  当前各界对企业税负众说纷纭,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社会财富创造能力边际弱化和分配矛盾的激化,即新增财富越发难以有效安抚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改革开放后相当长时间内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使得改革在增量中能够较好地满足各界利益诉求,但存量利益关系调整改革的困难则大得多,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引发大量员工下岗的代价是沉重的,这也导致了后期很多时候我们虽想下功夫矫正存量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但由于利益格局的固化而在现实中常常出现改革的反复和反复改革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很多领域的差距不断缩小,加之发达国家长期以来设立针对我国的技术贸易壁垒,可以说未来通过模仿等手段迅速做大增量的时代基本结束,而自主提升生产率的能力却尚需不断加强。这种情况下,中国进入了需要啃存量改革的攻坚时期,也就是所谓的改革步入深水区。

  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当前自主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反映了存量改革的滞后,正如存在的市场准入目录太多,别说鼓励支持企业创新,很多创新产品连市场大门都进不来;垄断的存在导致市场自由竞争受到削弱,使很多具有创新需求的领域因为市场门槛而无法有效施展拳脚,即垄断导致的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家对市场的敏锐性难以有效发挥;产权保护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创新就难以派生出内生性激励相容性,也就难以带来可以冲销试错成本的收益;政府在理念上尚待加强的由公共管制到公共治理的转向,使企业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面临各种不必要管制的约束,增加了企业创新的制度性成本。

  为此,要提振偏弱的实体经济,既需要制度化、系统化休养生息的改革举措,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行成本,又需要有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营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制度环境,同时还需通过提供防护型保障和透明性担保服务体系护航自律自治的市场环境。

  首先,要以“放管服”之理念推动简政放权的行政体制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降低经济运行的制度成本、非市场交易成本,尤其是税费成本。简政放权的行政体制改革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管服”就是对市场可以通过自律自治做好的领域,放手给市场做,对需要政府规范的公共外部性问题,做到权力到位而不越位,并以为市场和社会服务的理念进行公共治理。

  目前业界对税负问题莫衷一是,但有必要基于提升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视角,站在提振实体经济的高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通过精兵简政、调整和收缩政府财政支出,以及适度增加公共财政赤字等改革举措,对企业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这就不是政府单纯地进行政策性减税清费举措就可调整的,而是要贯彻税收中性原则,推动轻税制度体系建设,尤其是在清费和费改税方面做文章,从而既减轻企业的税费负担,又为劳动报酬向合理水平回归腾挪出足够空间。

  其次,为国内“双创”事业提供激励相容的制度保障,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市场自由竞争是活跃创新的内生激励,明晰而稳定的产权保护(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创新之根,政府的财政支持、优惠政策等是创新的外生性激励措施,而政府职能由公共管制转向公共治理和服务的理念之变,是这一切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要提高自主生产率研发能力,做大增量蛋糕,就需要加快推进存量改革,简化甚至取消市场准入目录管理,为创新营造宽松的市场进入场景;打破垄断和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为市场自由竞争保驾护航,鼓励发挥企业家精神,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格局和秩序;加强产权保护,为创新注入内生性激励相容机制,提高企业家创新的试错收益等。当然,这一切的保障就是政府职能由公共管控向公共治理服务转型,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扫清制度性障碍。

  总之,振兴实体经济已是当务之急,通过构建轻税制度等为企业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景,并通过加快推进存量改革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性场景,将会为实体经济提供内生性激励相容机制,为企业家精神提供必需的土壤。

  (作者系越秀金控集团副总经理、金融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
下载新浪财经app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