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8日22:03 中国产经新闻报

  资本掌舵 VR业远行需内容指南

  本报记者 吴琼报道

  近日,有关VR产业的发展境况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VR作为国内今年最受关注的新产业之一,由年初的红火至年末的冷清,其发展之路似乎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平坦。甚至在一些业内人士眼中,VR“寒冬”已经到来。

  VR界企业暴风魔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却表示,事实上,所谓的VR“寒冬”主要是指资本寒冬,互联网、VR等新兴产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易观入口分析师赵子明更是直接表示,在他看来,VR“寒冬”是不存在的。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之前整个行业包括资本在内,都对VR能带来的改变过分高估了。自2016年资本等方面出了一些问题后,VR也回归了理性。”

  “相比2014年、2015年来说,今年,资本圈对于 VR 行业的投资热度的确减退了,由于缺乏‘热钱’,部分企业面临倒闭和裁员的困境。”艾瑞咨询分析师赖贞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优秀的VR企业,还是受到资本的青睐,而且融资步伐并没有减慢。赖贞认为,所谓“寒冬”,其实是针对于表现平平的企业而言的,对这些企业来讲,熬过“资本严冬”的确有难度。

  “目前,该行业已不再一味追求风口的抢眼表现,企业若是希望能在这个行业立足下去,需规划更长远的发展。”赖贞说道。

  产业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我国的VR产业已逐渐理性,但其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仍是不容忽视的。

  经济学者、国家发改委特邀研究员郭凡礼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短短两年时间,VR已经从热门话题沦为鸡肋产业。其中,资本市场过度炒作便是其症结之一,热钱蜂拥而至为产业带来资本的同时,极大地扭曲了行业正常发展的周期。

  艾瑞咨询分析师门雨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还表示,技术、用户量、内容等也是该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一个闭环的问题。

  据介绍,在技术领域,2016年,几大巨头均推出了自己的头显设备,技术上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一方面,一些核心技术或者是能更好地提高用户体验的技术却仍在开发当中。包括传输线路技术、画面失真、屏幕分辨率、视觉角度等。”门雨潇坦言道,“另一方面,国内充斥着低端的头显产品,使得VR 产品市场呈现出良莠不济的情况。普及最广的移动端VR盒子交互体验,相对于一体机、PC端的VR来说,还是比较轻,只能玩些小游戏,看些小视频,并没能令消费者真正体验到深度交互的VR产品。”

  在用户量的问题上,“由于第一批的VR用户基本上是极客、科技产品重度用户和测评专家等,这一部分用户量极少,其他期待‘尝鲜’的用户会被高昂的价格阻碍。”门雨潇分析道。

  VR硬件设备昂贵,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用户量的提升。中研普华研究员覃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的PlayStation VR、HTC Vive、Oculus Rift、等VR头盔瞄准的均是高端市场,预订价格基本都在4000元以上,对电脑配置的要求也很高,令许多VR爱好者望而却步。而普通的消费者对于VR仍比较陌生,由于市场中充斥的低端头显设备会带给用户不好的使用体验和VR认知,导致复玩率和传播率都大打折扣。因此,在门雨潇看来,消费者对VR的态度还持观望状态。

  此外,在VR内容的开发上,更多的是配合硬件设备,导致其在发展中会有一定的滞后性。门雨潇认为,硬件设备还不成熟时,对于内容开发来说挑战性非常大。据了解,目前,国内一些较大的厂商对VR还处于试探阶段,并未形成内容生态。 她还指出,“在用户基础无法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内容开发者也缺乏良好的变现能力。”

  不仅如此,在覃崇看来,我国的VR产品还缺乏创新性。这直接导致该市场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且山寨横行、盗版成风等现象也普遍存在。

  内容为王,技术创新是破困核心

  面对重重问题,VR产业也应积极寻求其解决之道。

  在郭凡礼看来,作为互联网技术革新的重要标志,VR应遵循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将内容创新、技术升级、提高用户体验等工作作为其突破困境的核心举措,同时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对此,赖贞告诉记者,首先应解决的是用户量的问题。如何大规模提高用户量,让VR企业顺利过渡到行业技术成熟期是关键。

  “让技术水平相对达标、性价比高(价格亲民、体验良好)移动端头显设备,作为市场教育的先锋部队,迅速打开市场并且提高普及率,让消费者对于 VR 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赖贞举例道。

  有数据显示,索尼PSVR的购买率为4%。而PlayStation 4 官方公布的销量虽已达到5000万,但支持VR Ready的却只有6%。对此,赵子明提醒道,还是应将VR技术真正运用到游戏、影视、房产、教育等真正能够用到VR技术的领域中来,而非热炒这一概念。

  有媒体报道称,目前已有大约70%的文化传媒概念上市公司开始挖掘VR产业的发展潜力。在业内人士看来,VR或许可为影视领域带来更多的可能。

  另外,“线下体验店等形式的分发渠道,应该着力于内容多样性和创新性。”赖贞表示,同时还应兼顾良好的用户使用体验,让更多的优质内容触达消费者,帮助提高内容开发商“造血”能力,让内容和用户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据了解,有些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提升。在满足高清屏幕的同时,还设计出头显更轻薄、低眩晕的产品,为用户带来了更好的VR体验。不仅如此,还打造了VR内容资源平台,包含上万部影视资源、上千部全景视频以及全景漫游和图片等。

  在覃崇看来,加快产品的技术专利布局,掌握核心专利技术尤为重要。他告诉记者,“需加快规划虚拟现实技术的专利布局,在核心零件、基础软件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占领产业链的核心位置。”

  同时,“还应建立虚拟现实产业标准体系,规范市场行为。”覃崇认为,联合政府、企业、高校三方,根据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虚拟现实产业标准体系,提出严格的硬件设备标准要求,才能够推动虚拟现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一轮行业洗牌将开启

  在业内人士看来,2016年是VR元年。而即将到来的2017年对于VR产业来说,将会步入深耕细作的发展阶段。郭凡礼指出,“行业集中度会有明显提升,兼并重组现象也会更加常见,中小企业或大量退出,资本概念炒作阶段将彻底结束。”

  的确,“随着用户对于VR设备认知的提升,技术不达标、内容质量低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国内VR行业内还将会有一轮洗牌。”门雨潇透露道。

  在覃崇看来,目前VR行业已经开始步入优胜劣汰的洗牌期,且为了抢占市场,部分VR公司不仅在硬件设备、技术层面不断发力,还逐步进入属于稀缺状态的VR内容制作领域,提高公司竞争力。而留下来的一些具有真正实力的软硬件公司将会为该行业带来新的进步。

  作为VR行业的巨头们,也将会更多地探寻传统产业和VR技术的结合,以内容取胜将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手段,郭凡礼告诉记者,入门级的体验式服务将逐步消失,企业会更多地以盈利作为考核标准。

  尤为一提的是,随着VR技术的逐渐完善,线下分发渠道也将日益多样化。门雨潇指出,大牌手机厂商加入移动硬件VR领域,硬件成本下降的同时竞争也开始白热化,零利润或负利润销售压力下,硬件厂商、内容开发商等行业类参与商开始寻找商业变现新模式,参与一体机开机广告、移动VR系统广告的分成等。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