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01:01 每日经济新闻

  傅克友:搞清医生吃回扣根源才能找准治理方向

  每经评论员 傅克友

  改革遇到了老问题,改来改去还在原地转圈,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老生常谈。比如,关于医生吃回扣,这两天在央视报道下,再次成为众矢之的、举国焦点。

  报道说,在大城市的医院里,长期存在一些不看病的“特殊患者”,他们不仅和医生熟悉,而且神通广大,能和医生进行某种交易。央视记者历时8个月,调查了上海、湖南两地的6家大型医院,发现这些被称为医药代表的“特殊患者”通过天天跑医院向医生推销药品。医生开出处方后,只要患者购买了药品,医药代表就能获取近10%左右的提成。而他们返给医生的药品回扣,比例高的在40%左右。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此高度重视,立即要求严查重处。

  如果这仅仅是个案现象,能够惩前毖后,当然不足挂齿。但问题在于:医生吃回扣的现象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现有药品采购机制下的一枚恶果。事实上,医生吃回扣现象牵涉到医改的大命题。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现象的存在,表明药品采购体制改革还有继续推进、继续深入的空间。只有搞清医生吃回扣的真正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找准改革的方向。

  医生之所以最高能吃40%的回扣,在于这里面存在巨大的价差,即部分药品的中标价与市场价相比高得离谱。调查发现,药品中标价是市场价批发价的数倍,最高超10倍。这给了医药代表上下其手的机会,也给了医生“以权谋私”的空间。

  为何会存在如此虚高的价格?“新医改”基本药物制度的本意,是通过制定统一的“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基本药物目录,来降低老百姓的药品费用负担。但是由于省级集中采购层级高,决策程序复杂,难以快速顺应市场行情变动,加之集中招标采购的高度集权和垄断,导致个别药品价格越招越高,而另一方面低价药非常短缺。

  统一招标,表面上有药品供给方的市场竞价行为,但从药品采购方来说,则有强烈的计划管理色彩。本质上这是对医院的不信任,从而希望通过统一的管理、集中的权力、垄断的资源来压缩中间环节,降低虚高价格,排除医院与生产企业的直接交易。但市场的无形之手会千方百计发挥作用,不在这里,就在那里,于是就有了医药代表的寻租行为。

  进一步追问,在现有的药品采购体制之下,不信任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些公立医院在医疗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占据了太多的医疗资源,而且“以药养医”的情况还大量存在。医院和病人之间本来就信息不对称,因此似乎也不能放任医院自行采购药品。

  这就是药品采购体制改革的症结所在:回避了最根本的公立医院资源垄断问题,没有破除“以药养医”的桎梏,只能在行政化的道路上有所收缩。医生收取回扣的现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老生常谈”的。

  经济学家刘国恩指出中国医疗机构格局的问题:三级医院面向全体民众提供庞大的一般门诊服务,二级医院成了“医疗领域里面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基层医疗机构则沦为开药的地方,这就形成了一种“倒三角”的结构。

  改革的方向,应该让这种“倒三角”变成“正三角”,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让公立医院瘦身,让医疗资源下沉,并且吸引社会资本的参与,促进市场的有效竞争。

  至于“以药养医”,是建立在医疗服务价格管制基础上的。据统计,全国医疗总费用中,门诊药费占48.3%,住院药费占36.9%,而英美等发达国家药费占比仅为10%左右。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医生手中的权力就容易滥用;而医疗服务价格的管制,又带来了医生“利从药出”的道德风险。如果医生的主要收入是靠医疗服务、诊断质量来获取,而不是靠药品加价,那么医生就有动力来减少开药,医药代表也就没有了寻租的空间。

  无论是公立医院改革,还是打破“以药养医”,都意味着医改方向的新选择,即让市场在医疗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再推动医保机构购买医疗服务,进行“打包付费”,对医院给予充分的正向激励,那么医生吃回扣的现象则几可绝迹。

责任编辑:陈永乐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