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7日00:16 中国产经新闻报

  司太立制药:拼尽洪荒之力 从“小配角”到“唱主角”

  探索浙江民营企业从简单制造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创新主体之路

  本报记者 范高明报道

  自2014年“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提出后,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对“中国制造”提出了新的宏大计划,以有效实现我国制造水平的提质、升级。

  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就得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国家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强国,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中国梦”。同时,这也为我们企业在新时期科技、技术创新方面谋了篇、概了局,浙江司太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锦生说。

  当初的“小配角”

  “配角”与“主角”,不同之处在于角色的转换,但这个换位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制造水平、创新主体也进入了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变。就这一转变,浙江民营企业和全国其他企业一样,同样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小配角”到“唱主角”,并最终发展、创造出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角色并拥有属于自己的大平台和大舞台。在技术方面,企业从没有技术到需要技术,再到花钱买技术和组建自己的技术团队,最后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这是每一个企业都不可“鱼跃”的认知过程。

  无论怎样,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来说,或是产品、或是技术、或是制造、或是创新,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白骅的“鱼论”来比拟,是最具代表性的,即:“‘花钱买鱼’、‘借池养鱼’、‘放水养鱼’到‘筑池养鱼’四个阶段”,胡锦生表述道。

  浙江司太立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医药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非离子型造影剂系列原料药产业的开拓者、践行者和创新者。

  说起司太立,公司一位老员工向记者这样介绍:原先的司太立只是一个仅有几十人的小厂,几间简易的厂房,设备简陋,工艺简单,就是把几种原料按比例倒在一起进行简单的添加、搅拌、反应,然后进行灌装就完事了。经济效益不明显,更谈不上什么规模化,为改变现状,使企业有新的发展,1997年,胡董事长就带领团队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创业,成立了司太立制药有限公司。在初创时期,司太立同样面临着规模小,经济实力弱,产品单一,技术、工艺落后等状况,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民营企业所必须经历和面临的过程。所以,那时的小公司充其量也只能充当一个“小配角”。

  致力创新“主体”

  胡董事长曾说过一句蕴含哲理的话:“做企业如同‘游戏’人生。人生好比一台戏,每个人只要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了,就是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其实,‘小角色’也并不好演,演好了同样感人泪下!演得不好,也会影响到整场“大戏”和整个‘大舞台’!”

  “小角色”和“主角色”,虽是一个位置的转换,可这其间不知要经历多少的阵痛和脱变。公司掌舵人胡锦生明白,一个人要从“配角”唱到“主角”,就必须有自己的“绝手活”(主打产品),也必须成为创新“主体”。

  要说是碘海醇让司太立“站”了起来,那么,盐酸左氧氟沙星可以说是让公司“强壮”了起来。公司成立初期,胡锦生就认定: “创新必是开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把‘金钥匙’”。那时的他,就从整个战略高度出发,环视仙居区位特点,权衡本地产业结构和产品现状,确立了不做本地同行、同类产品的思路,并根据市场需要对产品格局进行新布局。在2000年前,胡锦生获得信息,市场短缺盐酸左氧氟沙星产品。虽然,那时公司经济状况不很好,可胡董事长还是绞尽了脑汁、拼尽了洪荒之力,积极组织人、财、物力。2000年,盐酸左氧氟沙星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后,很快得到了客户的认可,企业效益大幅显现。碘海醇自八十年代末进入我国后,价格居高不下,国内也只有少数大医院使用。由于该合成技术难度大,标准要求高,国内无产业化生产。如能使该产品成功研发并量产,不但可以填补我国在同类产品方面的技术空白,还可以有效满足诊断用药的需求。胡锦生瞅准商机,不但着手收集相关资料,还组成了专门的技术攻关小组。这时的他,跑资金、找院校、买设备、找人才,忙得不亦乐乎。在对该产品各方面缺少了解的前提下,要先期进入开发,那就是一个“难”字。一箱方便面顶上三顿饭,一件军大衣盖过几个人,技术人员多少个日夜的同吃同住。实验、试车,再实验、再试车,一次次的失败和重复,但大家没有半句怨言。为了让技术人员一心一意搞开发,面对每一次失败,胡董事长都是笑着接受,除了鼓励还是鼓励。

  “有付出就有收获。”2000年12月,第一批小试合格的碘海醇样品终于面世。2003年3月又顺利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碘海醇产品走上量化之路。“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替代了进口,还降低了药价,造福了民众,也翻开了国内造影剂行业新篇章。”公司一位技术人员说。

  如今的“主角色”

  一位公司行政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对于公司来说应该说是个双丰收的时节。3月9日,公司在国家供给侧改革和经济新常态的引领下,拼尽其力量,用尽其智慧,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无疑又助使企业迈入新的高速发展期,将翻开新的历史篇章。而且,预计到今年底,公司销售收入可达8个亿左右,利润8千万元左右,业绩有望再次获得增长和突破。

  “医药生产企业壁垒较高,是行业普遍公认的,而技术壁垒和人才壁垒则是困扰众多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想要在某个产品领域独领风骚,就必须在产品创新上成为创新‘主体’。”公司副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俞海平表示。

  碘海醇的产业化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带动了碘克沙醇、碘佛醇、碘帕醇、碘普罗胺等系列造影剂的相继开发,并形成了司太立现有的产品格局。可以说,2004年至2006年是公司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期,2004年碘海醇产品通过GMP认证,2005年公司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自此,公司迈入了“高铁”发展新时期,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显现。

  都说胡董事长是一个善于谋划的人,2006年,为使企业借助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一东风,司太立又以先人一步的眼光,瞅准时机,科学决策,在仙居县现代工业集聚区投巨资购置土地,建起了现代化的标准厂房,引进和购置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技术、工艺和生产设备,以有效实施“腾笼换鸟、空间换地、机器换人”的发展战略。2007年11月,新厂一期碘海醇生产线投入使用;同年首次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2008年8月,公司行政中心整体迁至新区。之后,随着碘海醇生产技术的不断成熟、产量扩大,碘海醇产品不仅成为了公司的一个重要赢利点,也使公司的销售收入、税利等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同时,这一产品也最终成为了司太立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打产品之一。

  本着一年筹划,一年建设,一年搬迁的速度,司太立人精诚团结,日夜奋战,发扬敢打敢拼的顽强作风,始终以质量、安全为抓手,在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滩上建成了全新的司太立。再次创造了司太立制药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不仅如此,为了使公司得到长足发展,企业先后建立起了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研发、生产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以及EHS管理体系等。为此,2009年公司通过台州市清洁生产验收;2010年取得了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同年,被评定为台州市绿色企业(清洁生产企业)。在随后的2011年和2012年,企业又相继投巨资在江西和上海建立了分公司,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如今,这个在医药行业不起眼的“小配角”已快速发展成了一个敢担当的“主角色”。

  公司主要生产X-CT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碘佛醇等系列原料药、中间体与核磁共振造影剂钆贝葡胺等原料药等。其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产品是国内生产规模较大、品种较全的企业,左氧氟沙星系列产品杂质分离及合成在领域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产品质量稳定,并取得多个发达国家认证。

  公司长期重视自主创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公司是浙江省非离子型造影剂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公司承担的“非离子型X-CT造影剂原料药——碘海醇”项目和“第四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关键中间体帕珠沙星产业化”项目均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称号。碘海醇和帕珠沙星还被浙江省科学技术厅评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高纯度非离子型X-CT造影剂——碘海醇的合成工艺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被浙江省政府评为“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胡锦生表示,10多年来,公司在技术、人才团队建设上不遗余力。截至目前,企业在技术、产品等创新方面已累计投资达3个多亿。特别是近几年来,企业在技术、产品等专项研发方面的投入还在不断加大。目前,公司技术、研究人员总数在300人左右,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227人,硕士达33人,博士3人。同时,建立起了企业技术研究院和企业QC检测中心。2012年升级为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同年8月至9月,又被获批为“省级企业研究院和浙江省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仙居生物医药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公共试验检测平台’”,2008年成为台州市自主创新(项目)试点企业等。公司宗旨就是以“聚合生命能量,呵护人类健康”为经营理念,以“专造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为方针,做足造影剂系列产品,力争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司太立”品牌。正所谓“惜往事争荣岁月,今唯有独领风骚”。

责任编辑:周宇航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下载新浪财经app,赢iphone7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