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皮“学而思”有啥用?中产的焦虑是个大坑,永远填不满

  谢勇

  终于有媒体将学而思捅出来了。

  杭州一家纸媒,用了8个版的篇幅,描述了以学而思为代表的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的疯狂场面:要通过考试才有资格报名、还要限时抢购上课资格,接着就是打仗般的补课节奏。二年级学习三年级的课程,四年级就到了初中的难度。以培育思维为名,背后是各种解题套路和应试技巧,学而思声称,学校里要学五个月的数学课程,在学而思只要15次课就可以完成。我之所以特别强调“纸媒”,是因为这样的偏调查性报道,以及如此真正有深度的社会议题发掘和讨论,指望不上那些忙着熬鸡汤聊八卦的自媒体们。

  “才跟着听几节课我就知道,学而思都是套路,而创新思维的培养一定是没有套路的。但是培训的套路这么多,我们都知道不好,为什么还要上?对于学习,大家常用的比喻是跑步。因为大家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去上,不一定跑得过别人。但不上,肯定跑不过别人”。人人都觉得有问题,但人人都无法摆脱,这就是摆在中国中产家庭前面的漩涡。

  明规则与潜规则并行不悖。这是某种基本的通行规则。事实上,全国人民或者更准确地说,全中国小升初的父母,都知道学而思的小秘密,而校内减负校外加压,也是中国社会公开的“秘密”。之所以用“秘密”这个词是因为,对学而思以及背后的诸多现象,更多中国人持以故意的缄默,我身边的不少媒体人,都把子女送去过学而思,也常常在餐桌上讨论这一社会奇观,但不约而同地,他们对外均保持缄默。

  所以,我很好奇这家杭州纸媒关于学而思报道背后的故事是什么?是否系几位为人父母的媒体工作者,在经历过学而思的种种“荒诞”之后,思前想后,毅然将之列为选题。如果真是如此,那媒体人的风险在于,有可能伤害到已经到手的教育资源。原来半隐的现象,被强光照射后,可能会进行必须的调整以适应明规则,而最终,这会损伤媒体人自己的利益。

  报道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一个重点高中的校长可以凭借自己的教育经验,很快洞悉学而思的种种套路,但即便这样,家里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依然进入学而思学习数学。以学而思为代表的校外培训补习,已经成了一个陷阱,每个人都知道它的存在,但每个人都争先恐后跳到里面,边抱怨,边争夺。

  在我看来,目前所有关于学而思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及学习能力成长的讨论,其实都是失焦的。在当下中国,学而思的故事,根本不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而是一个人与人竞争的故事,击中中国家长痛点的,也根本不是孩子通过学而思可以获得怎样的成长,而是那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一场战争,这是人的一生中最早打响的那一场战争。中国家长们所关心的问题只有一个:我的孩子究竟能不能赢?我无意论证这种心态是否具有合理性,也许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是一种丛林社会的后遗症,或者说,是家长们对于身处其中的社会最真实的观察,是安全感和财富感双感匮乏的结果。

  官方试图通过叫停小升初来塑造一种公平正义的稳定生活形态,但这种形态并不真实。所以,当“小升初”统考被喊停时,其实已经意味着课外培训沃土出现了。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减负初衷,在随后的20多年间被不断异化。

  谁都知道,今天的学而思,不过是中国教育失衡以及中产焦虑的附着之物,没有学而思,还会有别的东西填充中国家庭的焦虑之心。而且,对于中国中产而言,除非暴富能够跨越日渐拉大的阶层鸿沟,否则并没有什么真能够缓解这种所谓的中产焦虑。鸡汤不能,心理治疗不能,学而思也不能。

  对于中国中产而言,还有个悲伤的事实是,只要你的孩子上了学而思,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因为这只能反证你的财富不足以让你和你的孩子摆脱丛林社会的游戏规则。这些中产父母对于下一代和未来的想象一定不是学而思,但最终都只能搭上孩子的童年,去博一个看似安全的未来。

  (作者系媒体创业者)

责任编辑:李坚 SF163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